引言:
1931年深秋,在鄂豫皖根据地,一场围绕黄安古城的殊死较量正在上演。面对蒋介石第三次"围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部发起主动出击。历时43天的战役中,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攻城的最后时刻:第69师师长赵冠英为求生,让秘书穿上自己的中将制服骑白马突围,自己则化装成商人企图混出重围。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个"调虎离山"的计谋却被亲信秘书一语道破。红军随即展开地毯式搜索,高喊"活捉赵冠英"的声音响彻城郊。最终,这位狡猾的师长在逃往河口的路上被赤卫队擒获。这场以赵冠英被俘为收官的黄安战役,不仅创造了红四方面军首次强攻国民党整师坚固设防据点的战例,更为鄂豫皖苏区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纲:
一、战前形势与人物
1931年11月蒋介石发起第三次"围剿"
赵冠英其人及第69师驻防情况
徐向前的战略决策
二、围城阻援作战
红军三路出击断敌粮道

多次打退敌军援军
"列宁号"首次空袭黄安
三、赵冠英的突围与被俘
与秘书互换衣服的计谋
秘书被俘后出卖赵冠英
赵冠英被赤卫队擒获过程
四、战役胜利及历史意义
歼敌1.5万,缴获丰厚
红色区域连成一片

黄安改名红安的历史由来
蒋军师长和秘书互换衣服逃命,立即被秘书出卖,红军地毯式搜索
1931年深秋,在鄂豫皖根据地,一场围绕黄安古城的殊死较量正在上演。面对蒋介石第三次"围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部发起主动出击。历时43天的战役中,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攻城的最后时刻:第69师师长赵冠英为求生,让秘书穿上自己的中将制服骑白马突围,自己则化装成商人企图混出重围。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个"调虎离山"的计谋却被亲信秘书一语道破。红军随即展开地毯式搜索,高喊"活捉赵冠英"的声音响彻城郊。最终,这位狡猾的师长在逃往河口的路上被赤卫队擒获。这场以赵冠英被俘为收官的黄安战役,不仅创造了红四方面军首次强攻国民党整师坚固设防据点的战例,更为鄂豫皖苏区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剿风云起 兵临黄安城
1931年深秋,蒋介石集结了十五个师的兵力,在鄂豫皖根据地周边布下天罗地网。这是他对红四方面军发起的第三次"围剿"行动,意图一举歼灭这支革命力量。
面对蒋军的强大攻势,拥有不到三万人主力的红四方面军并未惊慌。总指挥徐向前经过缜密分析,决定主动出击,将矛头直指黄安。
黄安是一座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古城,此时已成为蒋军南线的前哨基地。蒋军在此地部署了五个师的兵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这五个师的部署犹如一只摊开的手掌:赵冠英的第69师位于黄安城中,宛如手掌中指;张印相的第31师驻守麻城,彭振山的第30师占据宋埠,葛云龙的第33师把守黄陂,肖元楚的第44师镇守孝感。
赵冠英虽是杂牌军将领,却因其极端顽固而闻名。这位因高度近视而被称为"赵瞎子"的师长,在黄安布防上可谓用尽心思。

他将师部和第206旅部署在城中,第207旅则控制城外多个要点。在城南,他还安排了第30师270团分驻桃花镇和高桥河,以确保军需供应线的畅通。
在赵冠英看来,他的防御部署"固若金汤,万无一失"。但在徐向前的眼中,这支部队却有着致命弱点:第69师刚接防黄安不久,对地形不熟,补给线又过长。
徐向前认为,只要切断敌军粮道,这支军队必定军心动摇。但要完成这一目标,还需要考虑到敌军另外四个师的存在。
经过深思熟虑,徐向前制定了"攻城打援"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是要在野外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就这样,一场围绕黄安古城的大战,在1931年的深秋拉开了序幕。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恶战积蓄力量,一场改变鄂豫皖战局的较量即将展开。
红军破城援兵难至敌丧胆
红军攻城开始的前一天夜里,天气突然恶化。一场倾盆大雨浇在黄安城头,让城内的第69师官兵们苦不堪言。
雨水浸透了战壕和防御工事,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火药的气味。在这种天气下,赵冠英的部队虽然占据地利,却不得不面对视线受限、通讯不畅的困境。
红四方面军选择在这个时机发起攻击。徐向前命令部队分三路包围黄安,切断敌人所有退路。

主攻部队从南面展开,辅攻部队则分别从东西两面突进。红军战士们顶着漫天雨水,悄无声息地靠近城墙。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炮声划破了黄安城的宁静。红军炮兵部队对城内目标展开了猛烈轰击。
城内的第69师仓促应战,但他们的炮火远不及红军密集。城墙上很快出现了数处缺口,守军的火力点被一个接一个地摧毁。
赵冠英立即向驻扎在周边的友军发出了紧急求援电报。然而,暴雨导致的道路泥泞严重影响了援军的行军速度。
第30师、第31师和第33师虽然接到了求援信号,但他们被红军的迂回部队拦住,无法向黄安推进半步。第44师更是因为通讯中断,完全不知道黄安城已经陷入危急。
战斗进行到第二天,城内守军的抵抗开始瓦解。红军突击队已经攻占了城墙多处要点,并在城内展开了巷战。
此时的赵冠英已经意识到,继续坚守只会导致全军覆没。他命令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则开始谋划脱身之计。
城内巷战异常激烈,红军战士们挨家挨户地搜索,寻找潜藏的敌军。守军的抵抗更显得零散而无序。
到了第三天黄昏,除了少数负隅顽抗的据点外,黄安城已基本落入红军之手。各路援军依然被红军牢牢钳制在城外,无法靠近。

城内的混乱给了赵冠英逃脱的机会。他召来了自己最信任的秘书,制定了一个脱身计划。
这个计划看似简单:让秘书穿上自己的中将制服,骑着显眼的白马从正门突围,吸引红军的注意力。而他则换上商人的衣服,趁乱从侧门溜走。
计划开始执行时,一切都按照预想的进行。身着将军制服的秘书果然吸引了大量红军的注意。
然而,计划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那位秘书在被红军包围后,立即说出了真相,揭露了赵冠英的逃跑路线。
红军立即调整搜索方向,在通往河口的路上布下了天罗地网。赵冠英刚走到半路,就被埋伏的赤卫队员们认出并抓获。
这场历时三天的攻城战,以赵冠英的被俘和第69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红四方面军不仅创造了首次强攻国民党整师坚固设防据点的战例,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蒋介石第三次"围剿"的计划。
红军战果丰盈兵锋扫黄安
战斗结束后的统计显示,这场战役的战果超出了红军指挥部的预期。红四方面军不仅全歼了赵冠英的第69师主力,还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
在黄安城内,红军缴获的武器弹药堆积如山:步枪三千余支,轻重机枪数十挺,各类炮弹两万余发。这些装备补充了红军的军需,大大增强了作战能力。
除了武器弹药,红军还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粮食、布匹、药品等后勤物资,不仅解决了部队的补给问题,还可以分发给根据地的群众。
战俘处理也是一个重要工作。除了被俘的赵冠英等高级军官外,还有近两千名国民党基层官兵。这些人经过教育后,大多选择加入了红军。
红军在城内的搜查中还发现了国民党的情报档案和作战文件。这些文件详细记录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和计划,对后续作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在鄂豫皖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黄安的失守,使得国民党军队在这一地区的防线出现了巨大缺口。
红军趁胜追击,相继解放了黄安周边的多个城镇。这些地区的解放,为根据地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当地群众看到红军的胜利,纷纷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许多年轻人主动要求参军,使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红军还在黄安城内建立了新的政权机构。这些机构开始着手处理民生问题,实行减租减息,深得民心。
城内的工商业者在看到红军秋毫无犯的纪律后,也逐渐放下戒心。他们开始恢复生产经营,城市逐渐恢复了活力。
红军在黄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突破,更是政治上的胜利。这次战役显示了红军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总结了攻城作战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后续的作战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徐向前在总结会上指出,这次胜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攻城和打援的关系。红军既要全力攻城,又要妥善应对援军。
为了巩固胜利成果,红军加强了对黄安的防御工事。他们修筑了新的堡垒,建立了预警系统。
在城墙的薄弱处,红军增设了工事,配备了充足的火力。这些防御设施为后续的反"围剿"斗争提供了有力保障。
黄安战役的胜利,使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站稳了脚跟。这个根据地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这次战役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城池固若金汤"的神话。它证明了红军完全有能力攻克设防坚固的城市据点。
战后的调查显示,国民党在黄安的失败,严重打击了其他驻军的士气。许多部队开始动摇,不敢轻易与红军交战。
这场战役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它向全国人民展示了红军的实力,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志士的斗志。
红军胜利进军势不可挡
黄安战役的胜利成为红四方面军发展壮大的重要转折点。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更为鄂豫皖苏区的扩大开辟了广阔空间。
在攻占黄安后的两个月内,红四方面军乘胜追击,相继解放了麻城、罗山、光山等重要城镇。这些地区的解放,使鄂豫皖苏区的版图迅速扩大。
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纷纷参军参战,支援红军。红四方面军的兵力从原来的不到三万人,发展到五万多人。
当地群众还积极参与地方武装建设,组建了大量民兵和赤卫队。这些地方武装力量成为保卫苏区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建设方面,解放区实行了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工商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苏区政府采取了保护工商业的政策。许多工商业者重新开业,为苏区经济注入了活力。
教育文化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红军在各地建立了农民夜校,开展扫盲运动。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红军的卫生队深入农村,为群众治病。群众称这些医生为"红色军医"。
被俘的赵冠英在战后接受了审讯。他详细交代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情况,为红军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情报。
徐向前根据黄安战役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了红军的作战方针。他提出了"堡垒战"的概念,强调攻坚战中的灵活战术。
红军在黄安的胜利,也引起了蒋介石的高度重视。他不得不调整"围剿"策略,增派军队进入鄂豫皖地区。
面对蒋介石的新一轮进攻,红四方面军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他们利用黄安等地的防御工事,有效抵御了敌人的进攻。
黄安战役中缴获的武器装备,为红军的后续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那些重型武器,大大提升了红军的火力。
战役中投诚的国民党官兵,经过教育改造后,许多人成为红军的骨干。他们的加入,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红军在黄安的胜利,震动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许多地方的进步青年,纷纷奔赴苏区参加革命。
鄂豫皖苏区的扩大,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格局。这个苏区成为与中央苏区遥相呼应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战役结束后,红军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特别是在城市攻坚战和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对后来的革命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战役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们在后来的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安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一次军事胜利,更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证明了红军已经完全具备了与国民党军队正面交锋的实力。
至此,鄂豫皖苏区真正成为了一块牢不可破的革命根据地。这片红色的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