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深秋,陕北黄土高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这片古老的土地满目疮痍。
国民党对共产党和红军进行了残酷的围剿,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歪曲宣传,使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
斯诺怀着对真相的强烈渴望,不顾个人安危,冲破重重阻碍,来到了这片神秘的红色区域。
周恩来亲自为他安排了为期92天的访谈计划,让他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在这段日子里,斯诺与毛主席多次彻夜长谈,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到当下的革命形势,从毛主席的个人经历到对未来的构想,两人无话不谈。
这些深入交流,让斯诺对毛主席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在之后更多与毛主席的接触中,斯诺逐渐发现了毛主席能够成为一代伟人的秘密,他将其总结为四张"王牌"。
那么,这四张"王牌"究竟是什么?毛主席又是如何运用它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呢?

毛主席一生心系人民,时刻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在斯诺与毛主席的接触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毛主席对人民那种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毛主席的每一个行动、每一项决策之中,这也成为了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1)甘愿为人民牺牲奉献
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的妻子杨开慧在1930年被捕后,敌人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折磨,但她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年仅29岁。
毛主席的二弟毛泽民在新疆被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
三弟毛泽覃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为掩护战友脱险而牺牲,时年30岁;
侄子毛楚雄跟随王震的部队南下时被国民党军队杀害,年仅19岁。

面对家人的牺牲,毛主席悲痛万分,但他没有被打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定地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无数像亲人一样为革命牺牲的人们的期望,只有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这种为人民无私奉献、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斯诺,也让他看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2)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中央警卫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他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一理念,贯穿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深知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领导开展了土地革命,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农民们从土地革命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共产党是真正为他们谋利益的政党,因此,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革命,为革命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站在抗日最前线,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主张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抗战。
他认为,只有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践行群众路线
毛主席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他倡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强调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然后再回到群众中去宣传和贯彻,让群众认识到这些政策和策略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从而自觉地为之奋斗。

在解放战争中,群众路线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淮海战役中,有543万民工参与支前,他们用小推车推出了战争的胜利。
这些民工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有的推着小车,有的赶着大车,日夜兼程,将粮食、弹药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在运输过程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军才能在战场上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最终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因此,陈毅元帅才无比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卓越非凡,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记录道:
"毛泽东既是学者也是军事战略家,他在讨论战略和战术问题时表现出对这一主题的熟练掌握。他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复杂的军事问题,使人一听就懂。同时,他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分析得非常透彻,对战争的发展趋势预测得非常准确。在和我交谈时,毛泽东曾明确解释了游击战的基本原则和红军采用的主要战略战术方法。"

(1)早期军事实践
1917年11月,护法战争期间,3000多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逃至长沙南郊猴子石一带。当时,长沙城兵力空虚,仅有少量警察维持秩序,而溃军的到来让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慌之中。
此时,年仅24岁的毛主席还只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但他却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军事智慧。
他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这些溃兵已陷入饥饿和疲劳,又不清楚长沙城内的兵力部署,战斗力肯定会大大削弱。
如果组织力量进行反击,是有可能击退他们的。于是,毛主席力劝校长放弃躲避的计划,转而组织学生志愿军进行护校护城。
毛主席将学生志愿军分成三队,绕道潜伏在猴子石附近的几个山头上,对溃兵形成居高临下的包围之势;同时,让警察扼守在学校后面的妙高峰上。为了壮大声势,他们还准备了爆竹和煤油桶,以模拟枪炮声。
当溃兵进入伏击圈后,警察和学生军一齐开枪射击,同时鸣放装在煤油桶里的爆竹,齐声高喊:"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不杀!"
一时间,枪"炮"齐鸣,喊声震天,仿佛有千军万马杀来。
北洋溃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惊慌失措,队伍瞬间瓦解,士兵们纷纷四处逃窜,最终约有3000余人当场缴械投降。
猴子石缴枪行动的成功,不仅保卫了长沙城和第一师范学校,使师生和市民免遭劫掠,也让毛主席初露军事才华。
他的勇敢无畏、冷静果断以及出色的组织指挥能力,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誉,校长孔昭绶为嘉许他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指挥能力,提升他为一连连长。
毛主席告诉斯诺:"这次经历让我对战争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军事指挥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了解敌情、选择战机、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等。这些原则在后来的革命战争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2)革命战争中的战略决策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一军事战略方针,充分考虑了红军的实际情况和敌我力量对比,为红军以弱胜强提供了科学指导。
斯诺在采访中问毛主席红军为何能够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毛主席回答说:
"敌人是有优势的,但这种优势仅在于他们的军队人数较多,装备较好。其他方面,如民众基础、士气、军事素质等,都对我们有利。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缺点,就能够战胜敌人的优势,取得胜利。"
他进一步解释道:"在战略上,我们必须藐视敌人;在战术上,我们必须重视敌人。这就是说,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敌人是可以被打败的,革命是能够胜利的;但在每一个具体战斗中,我们又必须谨慎对待,充分做好准备,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轻敌。"
长征途中,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堪称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次行动,红军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斯诺对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艺术赞叹不已,他写道:"毛泽东指挥作战时,总是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战略战术,出奇制胜。他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充分发挥红军的优势,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出奇迹。四渡赤水战役,就是他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典范。"

(3)抗美援朝:敢于亮剑的气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悍然出兵干涉朝鲜内政,并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于亮剑的气魄,力排众议,果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军事装备落后,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要不要出兵抗美援朝,成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然而,毛主席深刻认识到,如果任由美国在朝鲜半岛肆虐,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新生的人民政权也将难以巩固。
于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毛主席的这一战略决策,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远见卓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带领中国人民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地位。

毛主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
他具有超凡的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能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
这种卓越的理论能力,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斯诺在与毛主席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思想洞察力,对他的理论成就赞叹不已。
毛主席一生热爱读书,阅读范围极广。斯诺在延安采访时目睹了毛主席简陋住所中摆放的大量书籍,感叹道:"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毛泽东仍保持着惊人的学习热情。他的窑洞里堆满了书籍,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有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还有世界文学名著。他读书时非常专注,常常废寝忘食,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毛主席告诉斯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因此,毛主席在大量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之后,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主席思想。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党内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错误倾向,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毛主席深刻认识到,中国的革命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和苏联的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强调要深入实际,了解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的实际情况,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这篇文章,标志着毛主席思想的初步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毛主席一生怀揣着坚定的理想信念。
斯诺曾问他是什么力量使他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坚持革命,毛主席回答:"信仰。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坚信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坚信人民一定能够获得解放。这种信仰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使我们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挫折。"
从青年时期起,毛主席就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和困难,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动摇。

斯诺在与毛主席的相处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他这种坚定信念的强大力量,认为这是毛主席成为一代伟人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毛主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挫折失败,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动摇过,毛主席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种坚定的信念,不仅支撑着他自己走过一个又一个艰难时刻,也感染和鼓舞着无数革命者和人民群众,使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信心和对胜利的向往。

毛主席就是靠这四张"王牌",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1936年,斯诺在离开陕北时不由得感慨道:"这个人将改变中国的命运。"
事实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
毛主席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正如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结尾所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将属于劳动者,属于创造者,属于勇敢者。这个世界,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毛主席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约翰·K·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斯图亚特·R·施拉姆,《毛主席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