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要告别威权统治的象征。"2015年3月21日,一个普通的周末,台南市政府工作人员悄然进入当地多所学校,麻利地拆除了校园内矗立多年的蒋介石铜像。
当时下达这一指令的,正是时任台南市长的赖清德。
无人想到,这位敢于"拆蒋"的地方首长,日后会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并继续在两岸关系上打出更加强硬的牌。
十年过去了,当年那场引发争议的"拆蒋"行动,如今看来竟成了一场预演。
赖清德从拆除铜像,到公开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可能成为中华民国人民的祖国",再到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一路走来,台湾政坛这股"去中国化"暗流早已汹涌成灾。

2015年初春的一个周末,台南市14座蒋介石铜像在一天之内统统"消失"。
这些分布在八所国中、六所国小的铜像,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拆除,随后被运往桃园"两蒋园区"。
这一行动之所以引发争议,不仅因为拆除本身,更因为其执行方式——秘密、迅速,几乎是"偷拆"。
"当时连学校校长都不知情,是在工作人员抵达学校准备拆除时才被通知的。"
一位参与见证的教师回忆道,"整个过程快得让人猝不及防,等大家反应过来,铜像已经被装上卡车运走了。"

面对外界的质疑,赖清德的辩解是:"我们选择在周末执行,就是为了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
他进一步解释道:"学校应该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不应该充斥政治符号。每年二二八前后,这些铜像都会被涂鸦、拉布条,造成校园混乱,还不如一次性解决问题。"
听起来挺有道理,是不是?但问题是,如果真的是为了"去政治化",为啥要选在二二八纪念日之后?为啥要秘密行动?这明显就是政治操作嘛!
实际上,拆除铜像绝不仅仅是清理政治符号那么简单。正如前"立委"蔡正元所言:"民进党在自我麻醉,以为通过抹杀历史符号就能切断两岸血脉相连的事实。这种做法不仅幼稚,而且危险。"

十年前,赖清德还需要找"学校不适合政治图腾"这种借口来拆除铜像;如今坐上最高位置后,他可就直接多了。
今年2月,在"二二八事件"78周年纪念活动上,赖清德公开宣称:"228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独裁者蒋介石在大陆战局节节败退情形下,为了确保来台湾统治犯下滔天罪行。"
这番言论立马遭到蔡正元当头棒喝:"不是无知就是说谎!228事件发生在1947年,蒋介石在大陆战局遭遇重大挫折是1948年末辽沈战役失败后的事。这么明显的时间错误,赖清德都敢胡编,可见其不尊重历史真相的态度。"

还有比这更离谱的吗?有!
3月13日,赖清德召开国安高层会议,正式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并推出17项所谓"因应国安及统战威胁的策略",甚至恢复了早已废除的台军军事审判制度。
这种行为,用台海问题专家王明哲的话说就是:"把文化符号之争升级为军事对抗,对台湾民众没有任何好处。"
大陆方面的反应也相当强硬。3月26日,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例行记者会上直接点名批评赖清德"大放厥词",称其是"两岸和平破坏者"、"台海危机制造者"。

赖清德此番操作,不仅把两岸关系推向了1996年台海危机以来最危险的境地,更是在拿2300万台湾同胞的安全和福祉做政治赌注。这种行为,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不作不死!

看到这儿,有些朋友可能会问:赖清德为啥要这么玩火?图啥呢?
说白了,背后有两大因素在推动。
第一,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和鼓励。
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美对台军售总额已超过400亿美元,台湾防务预算也从GDP的2%左右提高到2024年的2.6%。美国国会三天两头通过所谓"友台"法案,官员隔三差五就要访台,这不就是在给赖清德壮胆吗?
美国这么做,目的很简单:把台湾当棋子,遏制中国大陆发展。这种"以台制华"的策略,听起来很聪明,实际上却让台湾民众陷入危险境地。
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今年4月撰文直言:"台湾'时日无多',特别是在特朗普重新上台后,美国很可能'抛弃'这颗棋子。"龙应台还警告说,台湾妄图依赖美国,同时排斥和对抗中国大陆,"绝对不是一条可行的前进道路。"

第二,民进党的政治算计。
民进党深知,自己执政这些年来,经济表现平平,民生问题一大堆。统计数据显示,台湾的实质GDP增长率从2019年的3%左右下滑至2024年的2%左右。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高房价、低薪资问题突出。
面对这种局面,拉起"对抗大陆"的大旗,转移民众对执政不力的不满,成了他们的惯用伎俩。
从拆铜像到否认历史,再到军事对抗,一步步升级,不过是为了政治生存罢了。
用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陈志伟的话说:"大多数台湾老百姓根本不关心这些意识形态斗争,他们真正在乎的是能不能过好日子、经济能不能发展、社会是否公平。但民进党却特别擅长炒作历史伤痕和族群矛盾,通过'反中'来转移大家对他们执政不力的不满。"

这种做法有用吗?数据显示,针对赖清德提出的17项国安策略,台湾知名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是:仅41%民众表示支持,34%民众不支持,25%民众表示没有意见。可见,赖清德的"反中牌"并没有得到岛内多数民众的认可。

表面上看,赖清德的一系列操作似乎给两岸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我们也要看到,任何政治势力都无法改变两岸血脉相连的历史事实。
正如台湾文化工作者陈明德所言:"铜像可以拆除,但人们心中的历史记忆却无法抹去。无论赖清德如何操弄历史,两岸同胞的血缘、文化和情感连接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连接或许会因政治因素而暂时弱化,但绝不会彻底消失。"
实际上,尽管台当局努力推动"去中国化",但两岸民间交流仍然十分活跃。
根据统计,疫情前每年有近500万人次的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经商、探亲,约占台湾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法斩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更重要的是,大陆的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的GDP总量已经接近20万亿美元,是台湾地区的近20倍。无论从经济规模、军事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来看,大陆都占据绝对优势。
在这种形势下,"台独"不可能得逞,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我们相信,无论赖清德如何折腾,两岸关系的根本趋势不会改变。正如古人所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赖清德之流逆历史潮流而动,终将被历史车轮碾压。

从2015年拆除蒋介石铜像,到2025年推出"国安17条",赖清德这十年的政治轨迹清晰地展现了民进党"去中国化"的系统工程。
然而,任何政治势力都无法通过拆除几座铜像就切断两岸血脉相连的历史纽带。
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大陆对抗不是出路,只会将台湾民众推向险境。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联系不是任何政治势力可以割裂的。
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承认历史、尊重事实、携手前行。
对此,我们坚信,即使赖清德再折腾十年,历史终将证明:铜像可拆,历史长存;虚妄必破,统一必成!
参考资料1. 《观察者网》:《龙应台:赖清德错在妄图依赖美国,"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2025年4月1日。
2. 中国台湾网:《国台办2025年3月26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2025年3月26日。
3. 《中时新闻网》:《批赖清德谈228「不是无知就是说谎」蔡正元还原史实全说了》,2025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