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世界擂台一片狼藉,最终只剩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巨人依然屹立。
一个代表资本主义阵营,一个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就这样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角力赛。
这场旷日持久的较量最终有了结果——1991年圣诞节前夕,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苏联红旗缓缓落下,一个曾让西方世界夜不能寐的超级大国就此烟消云散。
美国人欢呼雀跃,他们凭借强大的实力和精明的战略,成功地"熬死"了对手。
如今,面对崛起的中国,不少华盛顿智囊又开始翻出这本"老教材",想着故技重施——能不能像当年熬死苏联那样,再把中国也给熬死?
然而,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却在达沃斯论坛上,给华盛顿泼了一盆冷水:"希望美国不要像对苏联那样对中国施展太大的压力,因为中国绝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
李显龙为啥说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美国真能用当年的老招数对付中国吗?

要说美国怎么熬死苏联的,这事儿还得从二战后说起。
1945年,二战刚结束,全球版图就变了样。德国被分割,日本被占领,英法这些老牌强国也元气大伤。只有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块头,像两个拳击手一样,站在世界擂台中央对视。
美国家底厚得吓人,二战期间GDP翻了一番,1945年占全球GDP的惊人50%!不仅自己富得流油,还能撒钱救济西欧——"马歇尔计划"就砸了130亿美元(按现在价值折算约2000多亿美元)。
苏联虽然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约2700万人死亡,1700多座城市被毁),但靠着斯大林的铁腕政策也迅速恢复元气。
1949年就成功研制出原子弹,1957年更是领先美国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送入太空,把美国人吓了一跳。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苏两国比军备,比太空,比意识形态,甚至在朝鲜、越南、古巴等地找"替身"打架。但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超级大国从来没有直接兵戎相见。
美国的战略非常聪明——不是直接打败对手,而是让对手自己倒下,就像一场马拉松,只要坚持得久,对手自然会体力不支。
到了80年代末,情况逐渐变得明朗起来:苏联军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高达20-25%,而美国只有6-7%。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曾根据数据预测:苏联拿着比美国少得多的GDP,却要维持和美国相近的军事开支,这不是慢性自杀是什么?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曾一针见血地说:"我们不需要打败苏联,只需要让他们自己崩溃。"

里根总统在80年代又祭出"星球大战计划"这个大杀器,进一步刺激苏联继续烧钱搞军备竞赛时,苏联的经济已经在崩溃边缘了,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连面包都时常供应不上。
更要命的,是苏联的体制问题。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创新乏力;地理上又是个内陆国家,缺乏通向世界的温水良港。
据有关数据显示,当时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工业产品普遍质量差、更新慢、设计落后,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
戈尔巴乔夫想改革,却为时已晚,1991年圣诞节前夕,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就此解体。

如今,美国把同样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但李显龙为什么说中国不会重蹈苏联覆辙?
我们来看看中国这些年的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时,GDP仅为3645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更是攀升至121万亿元。
从1978到2022年的44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5%,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持久的经济增长奇迹。
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当下,中国仍然保持了稳健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4.1%,远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而且,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贸易国,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
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产值占全球近30%,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非常惊人。
从5G通信到人工智能,从高铁到航天,中国正从"跟跑者"变成"并跑者",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成为"领跑者"。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继续全球第一,比排名第二的美国还高出15%。
那么,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为什么美国那套"熬死苏联"的战略在中国面前行不通呢?

1、地缘条件不同
先来看地理因素。
苏联虽然国土辽阔,但说到底还是个内陆国家,缺乏温水良港,这严重限制了其对外贸易发展。
而中国则不同,我们拥有1.8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众多天然良港,具有陆权国和海权国的双重属性——向东可以直入太平洋,向西则通过"一带一路"将影响力延伸至欧亚大陆。
布鲁金斯学会的亚洲问题专家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战略优势,这是苏联所不具备的。这使得任何试图对中国实施地缘封锁的努力都变得异常困难。"

2、经济结构不同
苏联奉行僵化的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创新乏力,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叶利钦1989年访美时看到普通超市货架摆满商品,还以为是特意安排的,参观了好几家才相信这是美国的日常生活。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充满活力的混合经济体系。既有市场机制的灵活高效,又有国家调控的宏观引导。
大街小巷商店林立,电商平台繁荣兴盛,从一块钱的棒棒糖到几十万的豪车,应有尽有。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体系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适应力,能够在维持政治稳定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经济调整。这正是苏联所欠缺的品质。"
曾经在美国商务部工作过的经济学家约翰·汤普森,也告诉美国之音:"在经济上,美国对苏联可谓是一堵就死。只要展开贸易战,经济模式单一的苏联根本扛不住,一触即溃。而工业门类齐全的中国,却能挡住美国的组合拳。"

3、军事战略不同
苏联在冷战时期军费支出畸高,军队总数一度突破500万,不仅有数以万计的坦克、战机,还在全球建立了25个军事基地,从古巴到越南,从安哥拉到也门,军事触角遍及全球。
这些庞大的军事开支成为压垮苏联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观中国,军事实力虽然不断增强,但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却保持在合理水平。
2024年中国国防预算为1.67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1.3%,远低于美国的3.5%、俄罗斯的4%,甚至低于北约要求的2%底线。
直到2017年,中国才在吉布提建立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海外军事基地,主要用于保护过往商船免受海盗侵扰。这种克制与务实,与苏联的全球军事扩张形成鲜明对比。
欧洲战略研究所的军事专家罗伯特·约翰逊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军事战略更加务实,注重防御能力建设而非全球扩张。这种做法既保证了国家安全,又避免了过度军事支出带来的经济负担。"

4、战略思维更加灵活与务实
苏联领导人对美国采取了硬碰硬的对抗策略,而中国的战略思维则显得更为灵活和务实。
"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经典比喻,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的治国理念——既不盲目照搬苏联模式,也不照抄西方经验,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面对挑战时灵活调整,不做教条主义者。
在对外政策上,中国也展现出与苏联截然不同的思路。
苏联喜欢给别国提供军事援助,不断向友好国家输送武器装备;中国则更注重经济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修建铁路、兴建医院、建设学校,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展理念。

5、国际形势不同
与冷战时期相比,当今世界已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整体。
当年的美苏经济几乎完全隔绝,而今天的中美经济深度交融,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2024年,尽管地缘政治紧张,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仍高达6200亿美元。
两国在投资、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仍然活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警告说:"中美经济一旦'脱钩'将导致全球GDP损失1.5%至3%,相当于1.4万亿至2.6万亿美元的经济萎缩。"这个数据,将是全球经济体系难以承受的冲击。
美国财政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也对《华尔街日报》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美国执意将中国切割出世界贸易体系,会出大事。苏联并不是世界贸易的重要成员,切割了也无所谓;而中国则不同,这一切就犹如切中人的大动脉,是要出大事的。"
而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也使得简单的阵营划分变得不切实际。
韩国三星手机用的零部件很多来自中国,但安全上又离不开美国的保护伞;德国汽车市场离不开中国,但北约框架里又必须跟着美国走;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但安全上又要依赖美国。
这就像一场大型"选边站"游戏,但问题是,如今的世界已经复杂到没人能轻易"选边"了。全球产业链就像一张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6、文化自信不同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精英阶层对西方的盲目崇拜。他们误以为只要抛弃社会主义、拥抱西方价值观,苏联就能融入西方世界,解决所有问题。
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的"新思维"改革,全面引入西方制度、全盘否定历史,最终导致苏联意识形态崩溃,各种分裂势力趁机而起。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在苏联取得了成功。
然而,当西方试图在中国复制这一"成功经验"时,却遭遇了彻底失败。
中国对西方没有盲目崇拜,近代以来的历史教训使中国人清醒认识到西方的真实面目。
正如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所言:"美国不会接受一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乃至种族都很不相同的大国(中国)崛起……美国对华政策中"有很强的种族主义因素",美国"会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甚至没有底线地对华打压、遏制、分化、围剿。"
有了这种清醒认识,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思想防线,使得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在中国大门前碰得头破血流。
美国反华学者米尔斯海默就曾无奈地承认:"我对中国政权更迭不感兴趣,我对和平演变中国也没兴趣。我们曾尝试过,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李显龙作为新加坡"掌门人"多年(去年5月刚卸任总理),对中美两个大国都有着近距离观察。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能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靠的就是看问题特别准。
李显龙的这句话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国际关系不能简单复制历史模板,美国"熬死"苏联的经验也不可能直接套用于对华政策。
中国既不是苏联的翻版,21世纪的世界也与20世纪截然不同。在这个高度相互依存的时代,大国竞争的本质已经变化。
谁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时代潮流,谁能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专家指出:"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这种竞争应该是良性的、有规则的,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报告也承认:"美中关系既回不到过去的'蜜月期',也不应走向全面对抗。两国需要在竞争中管控分歧,在合作中扩大共识。"
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真正的智慧,应该在于超越狭隘的"熬死"思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国确实成功"熬死"了苏联,但这一战略在中国面前注定行不通。中国不仅拥有更强的经济韧性、更灵活的外交策略、更清醒的战略判断,更重要的是——时代变了。
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试图"熬死"对手的策略只会让自己也深陷泥潭。
中美两国的未来,不是一方"熬死"另一方,而应该是在竞争中共存、在合作中共赢。这不仅是两国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世界和平稳定的必然要求。
珞希余
五千多年来,龙哥一直坐在餐桌上,中间由于肠胃不舒服,去了趟厕所,回来被一个叫“西方”的撤了椅子。今天,龙哥又凭实力坐上了桌子,当年撤了椅子的那个日子应该好过不起来。
用户16xxx50
中国能象美国熬死苏联一样熬死美国。
不要失去理智
现在是我们熬死美国!
涂山雅雅
这么搞,只会让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点赞]
咸
李显龙就是一个二把刀!说他懂吧,什么都能说一点。说他不懂的吧,一说到关健点就掉链子。李显龙只是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传声筒!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饮马 回复 04-09 17:52
他能干什么呢,新加坡看起来一片繁荣,全是金融服务贸易类型的,打起仗来死的最快,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那个都不敢得罪
用户10xxx37
熬死苏联是因为苏联只重视重工业,民生基础差,中国这种全产业链健全的,怕个屁。
用户13xxx49
我是来看评论,感觉很多人如果是五六十年肯定是飞黄腾达了
点燃我的火焰
霉滴锅主义反动派快要完犊子了,天要亡它,它必疯癫!
无限可能
熬死苏联?只不过它们发现了苏联存在的法理漏洞!所以,堡垒才从内部崩溃。
用户10xxx70
以前为了经济,我们能忍就忍了,现在不一样了,没顾虑了,这是 逼我们从军事上把美国佬从椅子上拉下来,南海一战打败美国,整个亚洲就都是后花园
Harry Wang
最重要的是,中国不是联邦制国家[鼓掌][鼓掌][鼓掌]
今夜不懂你的夜
李龙显都那么回事,就tm左右两边派的人
awe 回复 04-10 00:28
小国安身立命之本就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呲牙笑]
明辽
小编讲的都是屁话。最大不同是:苏联是联合国。中国不是。苏联为利益而联合,中国越困难越团结。
用户10xxx15
水平很专业
用户78xxx29
支持
林繁生
分析不客观,只在鼓励打气,没有把对抗的详细组成说明,只说市场大底子厚。
红太阳 回复 04-09 22:02
[点赞]客观
用户10xxx86
现在是我们在熬鹰
用户10xxx15
水平很专业
南京人
苏联是它自己的问题
就这样吧
我们其实可以去和平演变漂亮国
?辉大大
中国地大物博,可圹大内需。惨的是美国老百性。
mamo啊
时代不同,那时候老美最好的时代,苏联败在内部出了大问题。不可同日而语。
安宁。
美国自己它打不败中国。必须利用它的狐朋狗友!它自己什么战也不行!
framework
我们不需要打败美国,只需要让他的债务和美元崩盘。
用户10xxx82
很显然,军备竞赛上,现在是我们国家拖美国,反过来了。
用户10xxx91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