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老物件,如今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有的是学习成本太高,而有的是效率太低下,所以逐渐无人使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上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农村的老物件,不知道你认得几个呢?有的物件甚至闻所未闻,让60多岁的老人来看,他们也摸不着头脑,如果你全都认识的话,那你的阅历可以说相当的深厚了。
照片中的老人,手中挥舞的工具叫做连枷,在农村,这种工具往往在收割油菜的时候使用,将割好的油菜放在地里晾晒一段时间,让油菜身上的水分变干,直到轻轻一碰,油菜籽就会霹雳啪啦的蹦出来。
这时候,农村的人往往就会和图片中的一样,将油菜抱到一块布上,使用连枷进行脱粒,不过,为了保证油菜脱粒相当干净,就需要不停地挥舞连枷,非常考验人的臂力,许多年轻人是吃不消这个活的,干个一天,第二天绝对腰酸背痛。
这个东西叫做石臼,大家或许不过陌生,以前农村许多家庭都有石臼,无论是把蒜捣成蒜泥,还是把辣椒锤的烂糊一点,石臼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搞定,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因为是石头制作的,所以重量相当可观。
力气小一点的人光是搬运石臼都会觉得费劲,如今因为石臼不符合厨房的风格等等一系列原因,石臼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不过在一些农村家庭里,还是能看到老人拿着石臼锤打,满满的年代感啊。
这个老物件叫做鞋楦,大家或许可以轻松地看出,他是很像脚的形状的,如今大家买鞋的时候,为了防止鞋在运输过程的时候变形,里面往往会填充泡沫的鞋楦,和这个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的不同或许在于木质的可以使用更久一点吧。
每次到了冬天,如何保暖就成了人们思考的首要问题,今天人们取暖的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不过在以前,科技和电力还没有那么普及的时候,人们也有自己的方法来取暖,那就是火桶。
在火桶下方的空间放上烧好的木炭,人就可以坐在上面,如果想要再保暖一点的话,可以再在腿上盖上一床毯子,让木炭的热气被牢牢的固定在那个范围,暖和的让人难以想象,不过如今有了电,也就没多少人愿意那么大费周章的去烧木炭了。
这个物件和火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火桶一般保证的是人的腿不会感觉寒冷,这个壶一样的东西,专门负责的是暖手和暖脚,寒冷的冬天,将手和脚靠近这样的热源,心情都会变得很愉悦吧。
为了保证衣服穿出门的时候不是皱巴巴的,熨斗往往是必须的,不过以前的人虽然没有使用电熨斗的条件,但是他们发明了铜质熨斗,光看这个造型,似乎就能感受到他相当可观的份量。
不过这种熨斗往往不是家庭使用的,重量大占地大,一个家庭才几件衣服,这种熨斗一般只会出现在裁缝那里,裁缝一天经手的布料数量相当可观,那么定做一个熨斗,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这个东西叫做石磨,一般负责将农作物脱皮,由于重量实在是太吓人,如果使用人力拉动的话,太过于劳累,一般情况下石磨都和驴或者牛之类的动物相绑定,即便现实里没见过的人,在各种影视作品里也能看见它的身影。
这个东西的名字叫做杈,人拿住光滑的那一端,分叉的这一端往往是负责叉起来各种作物的杆或者茎,毕竟,以前家家户户都有那么多田地,如果每一捆稻草之类的物件都弯腰去抱的话,那么腰酸痛的厉害。
这时候就可以用杈将稻草等等弄到地外面去,方便之后的播种,不过如今铁质工具的发展,杈也有了铁质的,和木头制作的相比,铁制的更加坚固耐用,非常受农民的喜爱。
在烧火做饭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图上的这个物件,那就是风箱,有风箱的灶台或许是煽风点火这个词最明显的体现,不过,风箱好像并不是全国各地都会使用,不知道你那里以前烧火做饭的时候,会使用风箱这个东西吗?
如今人们烧火做饭,大多使用天然气或者直接用电,使用柴火做饭的人数量本就稀少,还使用风箱的那就更少了,因此风箱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里消失了踪影。
以前农村经常做饭的,或许都看过这个东西,他的名字叫做筲箕,一般是用竹子制作而成,在编制的时候,特意留下了小的缝隙,保证大家在洗菜的时候,菜可以呆在筲箕里,但是洗菜的水分会从缝隙里流出去方便之后的烹饪。
在以前自来水没有那么普及的时候,许多家庭用水不方便,为了保证需要用水的时候,家里能有水,那个时候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水缸,打完水之后就把水倒在水缸里,陶瓷做得相当的结实。
以前需要烧火做饭的时候,如何把木头做成方便烧火的形状,就需要用到手锯了,手锯上下两头是把手,一侧是锯子,一侧是绳子,不过如今有了油锯和电锯的存在,效率比较低下的手锯就慢慢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以前那个年代,家里穷,无论是做衣服还是做鞋子,都是由家里心灵手巧的妇女制作,这个时候线砣子就必不可少。
通过它,可以把线捻出来,之后,无论是做衣服还是做鞋子都更加方便,不过如今人们很少自己做衣服做鞋子了,线砣子使用的人也大大减少。
如果不加说明的话,如今的许多年轻人看到这个东西,或许会摸不着头脑吧,这就是时代的印记呀。
这个同样用藤条编成的玩意儿叫做藤兜,在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手工,什么碎布,针线纽扣之类的,不方便收捡,为了避免需要使用的时候找不到,往往把他们一起放在这样的藤兜里,藤兜外表美观,同时也很耐用,许多家庭现在还有呢。
顶针也是做针线活时经常使用的工具,把它戴在手上,无论是做鞋子,还是补衣服,比起赤手空拳的上都更加省力,做针线活的时候,一不小心被针扎到还会很痛,然而带上了顶针,做起针线活就会更加安全, 戴着顶针做手工,已经是以前很多妇女的缩影了。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河流两岸的人,往往生活里少不了捕鱼,不过每到冬天,特别是北方地区,河流就会结上一层厚厚的冰,这个时候想要去捕鱼就不太方便了,除非把冰面凿开一个洞。
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冰汆子了,用它来给冰面打洞,可比其他工具好用多了,在许多北方的家庭里,都还可以看到冰汆子的影子,不过或许南方的小伙伴们没怎么看到过,毕竟南方天气温暖,河流就算结冰也要不了多久就化了。
这个看起来像个盖子一样的东西,中间有很多缝隙,许多人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毕竟装东西看起来是会漏的,其实啊,这叫嚼子,一般是在牛做农活的时候给牛带上,毕竟牛喜欢吃草。
而庄稼地里种的各种庄稼作为绿色植物相当受牛的喜爱,这些庄稼可关系着农民一年的收成,因此,在用牛的时候,往往会给牛套上嚼子,这样牛就不能随便的糟蹋地里的庄稼了,而且,带上嚼子,牛不能吃东西,干活效率也会更快。
各种各样的凳子,大家或许都见过,可是,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草墩子,大家或许这是第一次见,他是用稻草和各种麦秆编织而成,不仅成本相当低廉,而且坐上去也挺舒服的,那个时候吃完饭搬个草墩子出去就能和邻居聊很久。
而且,如果草墩子编的矮一点,那就是大家常说的草垫子了,如今各种坐垫的作用相同,冬天坐上去不至于冰屁股,而且软和,在以前很受老人和小孩的喜爱。
这个东西在各种电视剧里出现的频率就相当高了,煤油灯,以前那个电灯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煤油灯和蜡烛是大家经常使用的照明工具,不过和蜡烛相比,煤油灯性价比更高,只需要添加煤油,就能燃一宿。
不过由于燃烧的时候有气味,而且光线不够稳定,也不够明亮,在电力逐渐普及之后,使用煤油灯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如今许多百姓的家里煤油灯基本上已经算是一个摆件了。
不知道这么多老物件,你认识几种呢?你使用过几种呢?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老物件在你的印象里,以前经常使用,如今却几乎看不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