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简工夫不是简易功夫

上善若茶说 2025-02-02 10:16:31

象山心学的易简工夫终究大,常被人误读为简易功夫。从而轻轻放过,未能深入思考简易二字之深刻内涵。此实为象山心学被误读之始。

一、“易简工夫”的经典依据与内涵

1. 《系辞》中的“易简”哲学

- 文本溯源:

《系辞上》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易”:乾德之平易,指天道创生万物的直接性与自然性;

“简”:坤德之简约,指地道成就万物的简明性与包容性。

哲学意涵:

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理)是平易而简约的,无需复杂造作,只需顺应其本性即可把握(“易简之理”)。

2. 陆象山对“易简”的心学转化

- 工夫论的经典依据:

陆九渊将《系辞》的宇宙论转化为心性论,主张“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语录》),以“易简”批判朱熹格物穷理的“支离”繁琐。

核心内涵:

直指本心:人心本具天理(“心即理”),无需外求,只需发明本心即可通达终极真理;

去蔽存真:通过“剥落”物欲与成见的遮蔽,恢复心体的澄明(“此心本灵,此理本明”);

自然成德:道德实践应如“日月之明,容光必照”,顺应本心自然流露,不假安排。

二、陆象山“易简工夫”与王阳明工夫论的对比

陆象山 丨经典依据 | 《周易·系辞》的“易简”哲学

王阳明| 融合《孟子》《大学》与禅宗“即心即佛”

陆象山| 工夫重心 | 破除外求,直悟本心(“先立乎其大者”)

王阳明 | 知行合一,事上磨练(“在事上为学”) |

陆象山| 实践方法 | 减法:剥落物欲,回归本真 王阳明 | 加法:推致良知于具体情境 |

陆象山| 语言风格 | 高迈直截(如“六经注我”) 王阳明 | 圆融务实(如“不离日用常行内”) |

- 共性:均以“心”为道德本体,反对朱熹的外向格物。

- 差异:

- 陆象山侧重本心的直接呈现**,工夫更趋直觉化;

- 王阳明侧重良知的动态推致**,工夫更具实践性。

三、“易简工夫”的哲学意义

1. 对理学方法论的反拨

- 朱熹主张“即物穷理”,需通过格物逐步积累知识;陆象山则认为“理在人心”,若拘泥于经典考据与琐碎格物,反而背离“易简之理”。

喻证:陆九渊以“建安无朱子,青田无陆子”讽喻朱学繁琐,强调工夫应如“源头活水”,自然流淌。

2. 儒家心性论的深化

将《周易》的宇宙生成论转化为心性修养论,赋予“易简”以道德本体意义,为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奠定基础。

如黄宗羲评:“象山之学,以尊德性为宗……阳明继之,其学益圆。”

3. 禅学影响的界限

陆象山“易简工夫”常被比附禅宗“顿悟”,但其始终以儒家伦理为根基(如言“儒者虽至于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皆主于经世”),与禅宗出世倾向划清界限。

四、术语修正与思想重探

- 术语修正:

“易简工夫”非普通词汇的“简易”,而是根植于《周易》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概念,体现陆象山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

-思想重探:

通过“易简”这一纽带,陆象山将宇宙论(乾易坤简)、心性论(本心即理)、工夫论(剥落复明)统合为严密体系,标志着宋明儒从“理”到“心”的内转。这对理解心学脉络至关重要!

0 阅读:10
上善若茶说

上善若茶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