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朱德相交近半个世纪,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他们患难与共,同舟共济,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不止,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实现了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里,他们既是战友,又是同志,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与此同时,朱德也把毛主席看成是他革命路上的灯塔,他最为敬佩、愿意舍命相随的领袖。
朱德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一生跟过三个领袖,一个蔡锷,一个孙中山,一个毛主席。毛主席是我跟随过的领袖中最好的一个领袖。”
早在早期革命时期,朱德就认定毛主席是那个能够带领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开辟历史新纪元的领袖。
因此,他一直义无反顾地追随毛主席,一直坚定不移地维护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朱德:上井冈山前,我就考察过你毛泽东从井冈山会师那一刻起,毛主席和朱德就注定成为彼此革命征途中最忠实的战友。历史把他们的名字捆绑在了一起,人们并称他们为“朱毛”,这个并称曾经响彻神州大地。
朱德对毛主席有着绝对的信任,这份信任源于他们怀揣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这种信任的根基是无比坚固的。
1930年,由于在肃反中遭到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韶九的恶劣对待,二十军一七四团政委刘敌对组织产生了仇恨,想出了一条让毛主席和朱德彼此猜忌、你争我斗的诡计,企图分裂红军,达到自己报复的目的。
一天夜里,一名战士脚步匆匆地走进红一方面军总部,掏出一封信递给当天晚上轮值的杨参谋,告诉他,这封信非常要紧,请他赶紧把信转交给朱德。
杨参谋看到那名战士一脸焦急的样子,意识到事情可能很严重,也许关系到红军的军事行动,立即拿着信跑去找朱德,却忘了问他叫什么名字?是谁派他来送这封信的?
朱德接过信后,借着马灯昏暗的灯光,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的眉头皱了起来,越往下看,眉头皱得越来越厉害,只见信上写着:“你寄来的钱已收到了,谢谢关心。我将在适当的时间,把红军队伍拉过去。朱德我也会选择适当的机会解决。”
信的开头写着:蒋介石先生,最后的落款是:毛泽东。
信上每一个字都让朱德感到无比的震惊,连忙抬起头问杨参谋信是从哪里来的。
杨参谋回答不上来,只告诉朱德是个年纪不大的战士送来的。
朱德见问不出个所以然,两只眼睛又死死地重新盯住信上每一个字,把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在看第二遍的过程中,朱德从刚才的震惊中缓过神来,觉得这件事来得蹊跷,并开始冷静地思考:“这信如此重要,他为何不当面交给我,又不要我打收条,这其中定有蹊跷!”
朱德心里越想越不对劲,经过反复推敲,他百分百肯定这封信是假的,并坚信毛主席不会做这样的事。
朱德猜测,背后策划这件事的人是在蓄意挑拨他和毛主席的关系,目的是瓦解红军。
识破了这个诡计后,朱德心里一阵轻松,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喃喃自语道:“当我朱德是傻瓜吗?鬼才会上这个当!”
第二天天一亮,朱德拿着信去找毛主席。当时,毛主席还没有起床,朱德直接推开门走了进去。毛主席见他这个点来找自己,脸上闪过一丝意外,笑道:“总司令不请自到,是什么事让你这么急?”
朱德脸上挂着大大的微笑,不紧不慢地把口袋里的信拿出来,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看过后,脸色顿时沉了下来,神情严肃地说:“这样的信怎么交给我呢?应该交给组织,由组织派人来抓我呀!这封信说明我是反革命,是叛徒啊!”
朱德依然带着笑,一脸松弛地说:“我相信这封信不是你写的,真是你写的,信就不会落在我的手中,你说我分析得对不对?”
毛主席的神情还是很严肃,他抽了一口烟,吐了一口烟气,说:“何以见得?你就这么相信我吗?”
朱德一脸真挚地说:“我带着南昌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前,我就考察过你毛泽东,你毛泽东对革命的忠诚和对革命的坚定性,红军中是有口皆碑的。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个阴谋家、反革命?”
朱德顿了顿,接着说:
你再仔细看看,这信的笔迹虽然模仿得很像,可你写字的笔画较细,而这封信的笔画粗。另外,你在签名时,毛泽东三个字写的是长方形,细细长长的,而这信的字体却是圆圆的,没有一点力度。还有,在信的末了日期上,你一般可不是用‘10/12’这样的表示方法,你通常用汉字表示。
听着朱德诚恳的话语,毛主席的神情终于松动了一些。他被朱德毫无保留的信任感动了,由衷地说:“知我者,朱总司令也!玉阶兄,没想到你是粗中有细,观察问题和人是这样的细致,连我的字也有如此深的研究啊!”
朱德风趣地说:“我如果是个猛张飞,就会中了别人的奸计,砍下你的脑袋。那样,红军就分裂了,最后,我的脑袋也保不住了。”
毛主席皱着眉,若有所思地说:“你说得很对,敌人此次离间不成,可能还会再出毒招,我们要有所准备。”
朱德表示赞同,并嘱咐毛主席要多加小心。
后来,刘敌见离间毛主席、朱德不成功,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暗杀毛主席。
然而,有一天晚上,当他派出的人摸黑闯进毛主席的屋子,准备暗害毛主席时,一现身就被朱德埋伏在那儿的人手击毙。
之后,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查出整件事是刘敌在背后一手谋划的,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判处死刑。
遵义会议,朱德坚定地支持毛主席长征开始之前,由于受到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毛主席饱受排挤、孤立,更被削去了军事指挥权。那时候,毛主席心中充满了辛酸、无奈和痛苦。
1934年10月,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在长征路上,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惨败,几乎面临绝境。在红军生死攸关之际,许多党内同志开始思考如何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并希望把军事指挥权交到真正有能力的人手上,把红军从危亡中解救出来,这其中也包括朱德。
在此之前,一次又一次的战役证明,毛主席的主张是对的,毛主席的指挥是真正高明的指挥。
朱德也强烈地意识到,身为政治领袖的毛主席,他对于大局的把握,他的政治智慧,他的见识和气魄,放眼党内,几乎没有人能出其右。
而身为军事领袖的他,只有和毛主席这样天才的政治领袖合作,才能达到文武相济,如虎添翼。他必须与毛主席携手起来,才能带领红军走出危局,给红军以新的希望。
在长征中,毛主席被安排在了军委第二纵队,朱德被安排在了军委第一纵队,他们一直没有见面的机会,也没有办法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
1935年1月7日,红军成功攻破遵义。1月9日,军委纵队进入遵义。
遵义老城里最豪华的房子,是黔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宅子。抵达遵义后,周恩来、朱德住在了这座宅子的三楼,将红军总司令部也安排在了这里。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住在了黔军旅长易少荃的宅子。
由于住得近,周恩来和朱德有很多单独交流的机会。遵义会议召开前,朱德提前给周恩来透底,告诉周恩来,他决定支持毛主席。
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遵义会议在遵义老城召开。
遵义会议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讨论创建根据地,二是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当时,会议地点本来已经定好了,但周恩来和朱德经过反复商量,害怕李德、博古在会上被大面积谴责后气急败坏,做出什么事情来,于是临时更换了会议地点,改在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会议。
参加会议的人数有19人,分别是毛主席、周恩来、陈云、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伍修权。其中,伍修权担任李德的翻译。
会议第一天,朱德没有作重要发言。会议开始后,博古、周恩来先后作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
在博古的报告中,他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推给了“战斗力悬殊”,言之凿凿地说是因为敌人的战斗力太高,红军无力招架,才遭到痛击。
他说完,在场很多人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起来。
紧接着,张闻天进行了发言。
张闻天说完后,毛主席把烟头戳灭,目光严肃近乎严厉,往四周看了一眼,滔滔不绝地开始了他的长篇发言。
在发言中,毛主席尖锐地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受到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同时他还对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和方针路线进行了分析。
毛主席在会议现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在场很多人的共鸣。朱德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听着,时不时赞同地点点头。
伍修权把毛主席的话翻译给李德听,李德听完,眉头紧锁,神情紧张。博古也意识到会议正朝着对他不利的方向发展,脸色变得一片铁青,身体崩得很紧。
毛主席说完,周恩来表态:
作为‘三人团’的成员,我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要负责任。我同意毛泽东同志所说,确实是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我们要敢于承认事实,共产党人死都不怕,还怕承认错误么?!几万红军战士因为我们的错误,牺牲了,血染湘江、血染湘江啊......
想到那些因指挥不当而无辜死去的战士,周恩来眼眶湿润,充满泪花。大家的心情和周恩来一样,心里的悲痛久久不能平静。
会议第二天,凯丰率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替李德、博古说了不少好话,同时讽刺毛主席没有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过,根本不懂军事指挥。毛主席沉默地吸着烟,脸上从容不改。
听着凯丰的“胡言乱语”,朱德气得火冒三丈,气愤地拍了桌子,用凌厉地目光打量着凯丰,语气冷硬道:
我说几句。是,我们大多数将领没有喝过洋墨水。但是,事实胜于雄辩。谁对谁错,历史是最终的证人!李德同志总揽战局以来,红军节节失利、全局溃败。湘江一战,数万战友血染江涛!
血的教训如果带不来改变,怎么对得起死去的战士。
说罢,朱德久久地泣不成声,大家心里五味杂陈。
过了很久,朱德从悲伤中缓了过来,用手擦了擦脸上的泪水,慷慨陈词:“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具备指挥革命战争的杰出才能!所以,我提议,让毛泽东同志进入中央领导中来!大家就此,请发表各自的意见。我的话,讲完了。”
他的话音刚落,彭德怀等人激动地把手拍得啪啪响,大声喊了一句:“赞同。”
朱德是党内、军内德高望重的元老级人物,他忠厚宽容的形象使他深受许多高级将领的尊重,他的话具有非常重的分量。在两派对垒旗鼓相当、难分高下的形势下,他的一票是至关重要的。
在朱德的带动下,聂荣臻、彭德怀、刘伯承等人通过自己在战斗一线的切身体会,沉重地讲述了左”倾军事路线使红军付出的惨痛代价,并提议重新考虑军事指挥权归属。
在大家一致的呼声下,会议取得了一致意见,毛主席又拥有了军事指挥权,红军的黑暗时期结束了。
会议开完后,朱德异常高兴。回到家,康克清看到他脸上笑眯眯的,问道:“看你好高兴的,会开完了?”朱德难掩喜悦的心情,说:“是的,开完了,很成功。”
在关系到红军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朱德选择支持毛主席,他深信,毛主席才是那个应该掌舵的人,一个英明的领袖。
朱德:等我身体好了,我要去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和朱德一起从井冈山走到延安,从延安走到西柏坡,从西柏坡走到中南海,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
几十年间,他们携手同行,开拓了伟大的事业;几十年间,岁月滚滚流逝,他们也从中年走到了老年,但不变的是他们之间的战友情,不变的是朱德对毛主席的敬意。
1962年3月4日,朱德携妻子康克清重上井冈山。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一切,他抬头仰视远方的山峰,内心百感交集,久久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思绪好像飘到了遥远的革命年代。
坐回车里,朱德动情地向随行人员讲述井冈山上的往事:
当年我和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时才几千人,但当时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提出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毛主席还提出了红军的任务不仅仅是作战,同时要做宣传队,要做群众工作,要帮助建立地方革命政权;毛主席还总结出了游击作战十六字诀。
说完,他又意犹未尽地回忆道:“在井冈山和转战赣南闽西时,开始我并不信服毛主席,他没有学过军事,我带兵打仗多年。现在回想起来,毛主席当年制定的每一条政策都很深远呐。”
不管多少年过去,朱德对毛主席的钦佩没有改变。
1976年元旦前后,朱德突然生病,被紧急送进北京医院。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得知朱德生病的消息,毛主席托人带去他的关心,嘱咐朱德好好养身体,争取早日康复。
收到毛主席的问候,朱德心里觉得很温暖,同时他也十分担心毛主席的身体,当即表示:“等我身体好了,我要去看望毛主席。”
然而,这个简单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不久后,朱德身体好转,从医院回到了家里。
元旦当天,朱德坐在收音机旁,听着广播里的声音,突然听到里面播放了毛主席的两首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身体恹恹的朱德瞬间精神了不少,嘴里不住地念叨:“毛主席的词写得真好啊!”
此后几天,朱德只要有时间,就会给家人讲述那两首词背后的故事,讲述他们在井冈山上的斗争历史。
不仅如此,朱德还拖着年迈的身体走到桌子前,拿起笔,废寝忘食地捕捉灵感,花了将近十天的时间,创作了一首诗《喜读主席词二首》。
这是他与毛主席的隔空对诗。
1976年6月,朱德病情紧急,又被送进北京医院。7月5日,他的病情急转直下,生命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李先念、聂荣臻、王震、邓颖超等人都赶到医院探望。
病房里,朱德把手伸过去,想和战友们握握手,但是由于手臂上没有力气,他的手伸不远,只能无奈地叹口气作罢。大家看到这一幕,强忍着,泪水才没有掉下来。
1976年7月6日下午3点1分,朱德逝世。
当时,医生刚把毛主席抢救过来,毛主席虚弱地躺在床上,闭着眼睛。
这时候,华国锋神色匆匆地走进来,汇报了朱德逝世的消息。得知这一噩耗,毛主席声音凄楚地说:“朱老总得的什么病?怎么这么快就?”
随后,毛主席陷入长时间的沉默。过了半晌,他转过头交代华国锋:务必要办好朱德的葬礼。
后记晚年,朱德曾对孙子朱和平说:“从井冈山会师后,我能同毛主席工作几十年,这是我一生的最大幸福。”
这是他的心声,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做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