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关于世界本源的认识差异导致《周易》传承有别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4-20 08:50:54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从公元前500年(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算个大数,到今天也2700年了。历代儒家出了不少经学易学大师,现在看来对《周易》的研究有穷尽的势头了,至少使用儒家思想,在局部细化深化还能做一些,整体推进一步看来指望不大。原因不能不说儒家思想有局限,局限在哪?其实很容易发现,道家或者说道教人士,大到从道理角度对《易经》的理解,小到谋生手艺对“算卦”的应用,常常让人眼前一亮,但也仅此而已,道家太飘逸自由了,不屑于皓首穷经钻故纸堆,纠绳缠瓦;一方面肚子里有货讲不出,另一方面必须承认文化底蕴上道家天生不如儒家深厚,治学态度上道家不如儒家较真,有时候给人以道家“又空又绕”,骗人都显得底气不足。道家是时候出面,最好是大德出现,弥补儒家的不足了。

一部这样经过反复锤炼升华的经典,不论儒家称它《周易》,还是道家称它《易经》,儒道相互吸收学习是免不了的,甚至于配祀孔庙的大儒——邵雍先生的《皇极经世》师从道士李之才,太极图说来自于道家的陈抟老祖,而儒家对周易的很多见解很注意吸收道家思想:比如三才、五行、纳甲;道家就更是和儒家交叉很深:庄子是到了唐代才被人由儒士正式立为道家“南华老祖”的,道家的道藏里,很多东西是儒生的,由于道家思存经常不落地,恐怕道士学算卦,往往启蒙用书是《周易》。

应该说,现在谈易,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周易》,街上恐怕没有标明道家《易经》的书籍。儒道交流渗透如此之深,尤其全真道的出现,白云观的中兴,让道士来简单的划分出儒道,都是为难他们。曾经有陈撄宁道长也研究《易经》,但是他更多的精力用来振兴道教本身了,那个年代保存传承更紧迫,不是做学问的时候。

然而要突破儒家《周易》的局限,最方便的却是从道家《易经》入手,从道家谈易,就不得不反宗溯源:儒道在易上,在哪分道扬镳的。

一、世界本源的认识:太乙和太极。

儒家从孔子开始,那么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孔子也须继承前人,前人是谁?孔子之前已经公认成型的是黄老学说。孔子凭两部书《春秋》和《易传》立教称祖,那是汉武帝年代经历伏胜和董仲舒的结果,至少在田氏代姜的稷下学宫时期,黄老学说是官定的“教学大纲”,儒家在这里出了荀子,但是齐国拔撰的领袖人物是邹衍、田忌和孙膑这些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界本源太大,我们不好讲。那么孔子在《易传》里怎么认识世界本源?不妨举一些例子,从中看出他观察的角度。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weǐ)者,莫大乎蓍龟。

——孔子《系辞传》

当人们现在看《周易》讲“太极”,当然很自然的想到太极图,甚至宋朝(陈抟太极图出现)人把太极八卦画在一起,但是在孔子时代,“太极”是什么东西,和宋朝人的“太极”完全是两码事情。儒道后来才融合交流,但是孔子建立《周易》讲的这个“八卦”本源的“太极”,道家没有掺合,这里不受道家影响,道家自有道家的认识。先看孔子的太极: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孔子《系辞传》

孔子这里的圣人显然是指伏羲和文王。那么孔子讲的“太极”是什么?他没有关于“太极”的解释,后续的儒家也没有解释,想来在战国先秦,这是一个很熟悉的词,大家都知道意思。可是我们要研究《周易》,怎么可以不知道这个八卦起源的东西呢?幸亏我们有考古,《甲骨文合集》和金文里,是没有“极”这个字的,但在六书里就出现了,《庄子》在孔子之后,经常谈及孔子,庄子也有关于太极的见解,可见“太极”是孔子首先使用的一个词,然后大家接受了,但是经历500年后到了东汉中叶,人们不得不去解释太极,因为道家这时候反复在使用“太乙”,“太一”,比如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比如《太平经》。

现在文献记载儒家最早的关于“太极”解释,是《说文解字》:極,从木,亟声,栋也,屋梁也。

胡适先生正好有研究孔子《系辞传》的见解:

此处说的“太极”并不是宋儒说的太极图,《说文》“极,栋也。”极便是屋顶上的横梁,在《易经》上便是一划的横梁,“仪,匹也”,两仪便是那一对的阴爻和阳爻。四象分别是···——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四篇孔子》

同样的,冯友兰先生虽然和胡适先生关于儒道“互杠”,但是在谈及《系辞转》此处意见一致:

“极”字的本意是屋梁,在屋至正中最高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显然孔子叙述伏羲结绳记事,发明八卦时,想象出来的场景是:人们结绳记事,在屋梁上挂一根绳子,为了记住另一件不同的事情,人们把挂在屋梁上第二根绳子打了一个结:这就是最初的阴爻阳爻。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天地分阴阳,阴阳的概念不讲是两种极端(中间过渡的话,有老阴老阳少阴少阳)至少是独立的两块,没有交集。比如天和地、比如男和女。

在宋代陈抟太极图出现前,儒家对此无异议。

但孔子后面不到百年的庄子,他引用了孔子的太极概念,解释却完全不同:

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庄子·大宗师》

庄子认为孔子的“太极”不是世界本源,而是一个和“六极”相对的概念(分高下),庄子有自己世界本源的看法: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行,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守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庄子·大宗师》

老子也一样,他这样解释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道德经第六十七》

应当指出的是,道家在汉代,尤其是东汉这个儒教占据绝对官方学术时期,往往是失去上升机会的儒家走向山林成为道家,“党锢”以后,正统“维出身、门第”论,道家流落民间,道家讲“太初”、“太乙”、“太一”,往往讲着讲着成了“太极”,这是接触文化教养的限制,道家采用“太极”说事的时候,他说的其实是道家的“太乙”、“太一”。在说法一致的时候,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但这时候已经看出两家的融合了。

张角太平道使用的是“黄中太乙”,在没文化的教众那里,当然是怎么解释都有可能,不必强行统一,也没法做到人人都认识清楚。

《周易参同契》的出现是一个大融合,魏伯阳用《周易》的坎离以象人体结构,用八卦象炼丹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周易参同契》自然也被儒家传颂,儒家开始接受用“太乙”、“太一”解释“太极”。最早的是虞翻:“太极,太一也。”可是虞翻这样说儒家接受的很勉强,毕竟虞翻在儒家正统和影响力不够;韩康伯就是很好的过渡:“太极者,无称之称”。先把“太极”屋梁这个具体的形象淡化;到了孔颖达,就很权威了:“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没有这些铺垫,陈抟老祖的太极图出来,就太为难宋儒了。

2 阅读:74
评论列表
  • 你在胡扯

  • 2024-06-14 22:02

    儒起源于祭祀,也就是迷信。孔子为了复古周礼,也就是奴隶社会,玩两性年龄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创建了个儒家,被后面的人美化神话迷信化成了儒教。如果你去观察现实中的儒家儒教思想严重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特别喜欢迷信基因和天命责任的捆绑,他们认为后代永远也不可能逃出那个“未知”的“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无比强大”的“老祖宗”的命运安排,这就是一种强行捆绑的教条迷信,是一种还没有发展成宗教建立起神像的迷信。它否定特定基因携带者(如性别基因,如未知的基因,如别人的基因)的先天价值和后天努力,具有极强的私利性和排斥性和挑剔性,为掠夺剥夺这些人的财产和成就做足了洗脑基础。

  • sun 1
    2024-04-20 12:48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伏羲先天八卦一画开天的太极生两仪跟屋顶房梁有何关系?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