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在中国是小儿科,并非中国人不讲逻辑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3-20 09:13:35

年轻人与老于世故的长辈们沟通一件事,最不服气的就是抱怨他们不讲逻辑,老人总是呵呵一乐,他们宽容地问:你的逻辑就这么重要?你是赚钱办事来了还是传经布道来了?如果明摆着按照你的逻辑办不成事,你选择坚持你的逻辑还是选择接受变化?

现实最清楚不过:如果你的“智慧”如果总是导致你失败,那么你的智慧不叫智慧,叫荒谬!

当然你可以不接受反驳,坚持自己,悲壮地“为真理而斗争” ,甚至献身,你是豪杰和烈士。

但有一点你总得承认,这样的人在历史长河中是极少数,大部分人不选择做烈士,或者说大部分人是过日子的,他们选择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物,你可以讲他们屈服了,世故了,他们活下来,他们永远是社会主流。

这在中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就明白了这一点:黄老学说讲究见素抱朴,认为机械深者天机浅。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个老农,他沿着斜坡下到深井里用瓮取水,子路看到他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抱着水瓮跑很辛苦,就向他介绍“桔槔”这种从井里取水的机械,然而人家老头很鄙视子路:“我又不是白痴,不知道桔槔,我讲自然而然,羞于用它而已!”子路告诉了孔子,孔子告诉子路别理他,老头从此得了一个“抱瓮翁”的称呼,老头为了维护他的“自然”之道,不顾已经发明科技进步,甚至以接纳进步为耻。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遇到了逻辑思维和现实生活关系的处理问题:有个儒生叫郑缓,他教弟弟学儒家思想,结果他弟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墨家,郑缓气的投井而死。

一种思想总是现实的模拟和描述,人们遇到的现实往往都是比理论复杂多变。现实是多彩纷呈的,人在现实中选择理论还是趋利避害,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庄子就嘲笑那些一成不变的人,是“今天才准备出发去越国而昨天就已经到了越国”。其实和“抱瓮翁”没多大区别。

那么什么是逻辑思维呢?A必须是A;A不能是非A;或者是A,或者是非A。这三个公式就是逻辑思维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保证思维确定性、不矛盾性和一贯性的规律。

在三条基本规律中,同一律是从复杂到简单的抽象,它提出A必须是A,不能一个“讲猴子,另一个讲城门楼子”,即为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使用概念、命题要保持同一。矛盾律可以看成是“抬杠”,生活里到处都是“杠精”矛盾律是从反面提出A不能是非A,如果A变成非A,不是出现了自相矛盾,而是理论已经不能涵盖现实多样性,单纯的守旧思维就不可能应付现实。如果A既不是A又不是非A,那么思维仍不能保持确定性,就必然要把描述适用范围做出限定,即排中律。所以又从第三个方面提出或者是A,或者是非A。可见逻辑思维三条基本规律是从三个不同的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它们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西方人喜欢这样的直来直去,而东方人进化太多了,他思维快到西方人跟不上,所以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不讲逻辑,不讲逻辑是什么,可就是“不讲理”吗?

同样都是排队,西方人遵守队列理论,东方人没其他可能情况下也拥护“先来后到”,有熟人肯定走后门儿,傻子才排队;同样是种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东西方人都能看到“勤劳致富”,但是东方人多看了一步,看到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去读书考功名了,西方人更直接,“杀人放火黄金带”,他们知道越洋渡海去杀去抢。

历史证明了,东方人不是不讲逻辑,他们总想越过逻辑,让别人遵守逻辑,自己绕过约束,一时能得逞,时间长了发现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大家都在抖机灵,法不责众,最后大家都受害,法治打不过人情;西方人死板是死板,看似慢,但每一步都是前进,结果人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往往都是领先。

0 阅读:0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