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秦岭猕猴桃栽培技巧,快来看看!
李 辉等
猕猴桃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水果,不仅因其独特的口感而备受喜爱,更因为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成为健康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酸甜风味和多汁的质地,为食客们带来与众不同的味觉享受。位于中国的秦岭山区,其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为猕猴桃的生长创造了近乎完美的自然条件。这里的高海拔和显著的昼夜温差,促进了猕猴桃果实中糖分的自然积累,从而提升了果实的品质。然而,秦岭山区复杂的地形和不便的交通,使得猕猴桃的种植与运输成本相对较高。此外,特殊的气候条件也可能诱发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构成潜在威胁。尽管存在这些挑战,秦岭山区的猕猴桃种植业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和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障碍。
一、猕猴桃种植技术分析
(一)规范建园
1.苗木标准。猕猴桃苗木的根颈部粗度是衡量其健康和生长潜力的关键指标。苗木的根颈部直径应至少达到 1.2cm,以确保其有足够的营养吸收能力。对于特殊情况,最小根颈部直径可为 0.75cm,但需确保苗木的整体健康。茎杆上至少应有 5 个的饱满芽,这些芽是未来生长和结果的基础。饱满的芽意味着苗木具有更强的生长潜力和更高的成活率。根系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苗木的稳定性和营养吸收。苗木至少拥有 5 个直径 0.3cm以上的侧根,以确保其在土壤中的良好固定和营养吸收。苗木必须无自然、人为、机械或病虫害引起的损伤。此外,苗木不得携带根结线虫、蚧壳虫、根腐病、溃疡病等病虫害,以防止这些病虫害对猕猴桃产业造成潜在威胁。
2.栽植密度。猕猴桃的栽植要注意合理的株距和行距。通常建议每亩地栽植 55 株猕猴桃,株行距为3m×4m。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栽植时最好选择南北向的行列。栽种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品种特性、土壤状况、管理水平和架设形式等。因此,在建园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如果选用的品种生长较弱,土壤贫瘠,可以适当减小株距;相反,可以适当增大株距。
3.架型。幼树采用“T”型架,成龄树采用大棚架。T型架因其投资成本低、搭建简便以及易于操作而受到许多葡萄种植者的青睐。构建T型架的过程如下:沿葡萄行每隔 6m栽植一根立柱,这些立柱地面以上高度为1.8m,地下埋深 0.7m以确保稳定。每根立柱上方安装一根横梁,形成“T”字形状。横梁的长度为 2m,上面顺行固定 5 条 8 号铅丝,中心的一条铅丝位于立柱顶端。葡萄植株上架后,两个主蔓分别沿中心铅丝向两侧伸展,结果母枝从主蔓发出后分别伸向两侧,并下垂到行间。此设计不仅简化了修剪和采摘工作,而且由于其结构特点,还能有效促进空气流通,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较于T型架,大棚架构提供了更为牢固的支持,尤其适合风力较大的地区。该架构通过使用方钢条或钢绞线等材料将所有立柱横拉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此外,三角铁上每隔 50 ~ 60cm顺行架设一条 8 号铅丝,确保受光面均匀,光照充分,从而使得果实大小一致,产量高且品质好。与T型架类似,植株的两个主蔓分别沿中心铅丝向两侧伸展,结果母枝从主蔓发出后分别伸向两侧。这种布局不仅优化了光照条件,还有助于提高果园的整体通风状况,进一步降低病害风险。
(二)肥料管理
1.施肥原则。在秦岭山区,科学施肥的总体原则是优先采用农家肥,结合生物菌肥,并重视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组合,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减少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
2.施肥。基肥应用:每年的 10 月中下旬至 11 月上旬施入腐熟有机肥(如猪粪、牛粪、鸡粪等),亩用量为 3000 ~ 500kg。
萌芽期追肥:每亩施用尿素 15kg加过磷酸钙 50kg或磷酸二铵 20kg。
果实膨大期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每亩追施 75kg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各 18%)或尿素 30kg加磷酸二铵 25kg及氯化钾 25kg。
优果期追肥:8 月底至 9 月初,每亩追施 30kg复合肥(氮 8%、磷 12%、钾 12%)或磷酸二铵 15kg加氯化钾 15kg。
(三)水分管理
在猕猴桃的栽培过程中,灌溉管理是确保其健康成长的关键。遵循“见干见湿,见湿不见水”的灌溉原则,为猕猴桃提供适宜的水分环境,促进其茁壮成长。在猕猴桃幼苗期,灌溉管理尤为关键。过多的水分会导致根系长时间浸泡,从而抑制幼苗的正常生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精心控制灌溉的量和频率。为了保持土壤的适宜湿润度,可以采用覆盖材料或实施植物间作策略。植物间作,即在猕猴桃树下种植草本植物或矮生果树,不仅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还能增加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以当地的一个猕猴桃种植基地为例,该基地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精准的水分管理。这种技术确保了每株猕猴桃树都能获得适量的水分,避免了过度灌溉或干旱的问题。在猕猴桃的日常生长期间,每株树的灌溉量控制在 2.5 ~ 3.5L之间。而在果实成熟的关键时期,灌溉量会适当增加至 4.5 ~ 5.5L,以满足果实生长的水分需求。此外,该基地通过在猕猴桃树下种植草本植物,成功地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率。这种植物间作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土壤的水分利用率,还为猕猴桃的生长创造了一个更加稳定的微环境。这些灌溉和植物间作措施,显著提高了猕猴桃的产量。数据显示,平均每公顷的产量达到了约 37.5t,这充分证明了精准灌溉管理在猕猴桃栽培中的重要性。
(四)修剪管理
修剪管理在猕猴桃栽培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操作如抹芽、疏枝、摘心和剪枝,能够构建猕猴桃树的理想树型,确保枝条分布合理。这不仅优化了空间布局和光能的利用,还便于田间作业,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些操作有助于调整猕猴桃树地下与地上部分的生长平衡,合理分配营养,从而充分激发猕猴桃的生产潜力,实现高品质、高产量和稳定的产出,延长果树的结果周期。
1.夏季修剪。夏季修剪在萌芽期拉开帷幕,首当其冲便是抹芽环节。此步骤需去除主干潜伏芽,而主蔓上的萌芽则应保留,用以培育次年更新枝。抹芽需多次施行,尤其在生长初期,建议每周一次,以达最佳成效。当新梢生长至 20cm以上且花序显现时,应迅速疏除细弱枝、过密枝、病虫枝、双芽枝以及徒长枝等。在结果母枝上,每隔 15 ~ 20cm保留一个结果枝,每平方米架面确保正常结果枝数量为 10 ~ 12 个。绑蔓操作应于新梢长至 30 ~ 40cm时启动,每 2 ~ 3 周进行一次,务必使新梢在架面上均匀分布,同时谨防拉伤枝条。对于那些生长旺盛后逐渐变细、节间变长、叶片变小的枝条,需进行摘心处理。在开花前一周,对强旺的结果枝和发育枝进行轻摘心。若发出二次枝,仅在顶端保留一个,其余悉数抹除。
2.冬季修剪。冬季修剪一般从 12 月中下旬开始到次年 1 月下旬结束,主要作用是合理优化结果母枝,达到对衰弱的结果母枝复壮,促使其结果部位长久性保持在靠近主蔓的附近,保证树体营养充足、产量稳定。理想状态的结果母枝长度需要达到 1m以上、基部直径也应达到 1cm以上的强旺发育枝;长度应保持在 35 ~ 95cm的生长中庸的发育枝和结果枝,一般情况下留用结果母枝的枝条都应在饱满芽处修剪。结果后的母枝生长势会显著下降,因此修剪时要选用原结果母枝基部发出或直接着生在主蔓上的枝条作为新的结果母枝,将原来的结果母枝回缩或疏除。不作为结果母枝的枝条,如果位置接近主蔓,可剪留 2 个芽,发出的新梢可用作第二年的更新枝。
二、猕猴桃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秦岭山区猕猴桃栽培中,发生的病虫害种类相对较少。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病一虫”,即(溃疡病、黄叶病、褐斑病、小薪甲)。
(一)溃疡病
猕猴桃溃疡病主要为害树干、枝条、叶片。在秦岭山区 3 月下旬是发病高峰,进入 4 月下旬随着温度的升高,伤流停止,病情趋缓,5 月停止发展,该病耐低温,不耐高温,夏季处于自然休眠状态,9 月中旬病情再次回升,春季发病重于秋季,该病在秦岭山区偏轻发生,品种间差异大,红阳品种发病较重。防治要点:伤流开始至萌芽前,防治溃疡病 1 ~ 2 次,每次间隔7 ~ 10 天。在溃疡病发病初期,应坚持勤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病菌扩展。对于主干上的病斑,刮除后用石硫合剂或拂蓝克,噻霉酮等药剂涂抹伤口;1 ~ 2 年生枝条出现病斑,应将病枝剪除并带出果园烧毁,并涂药保护剪口。使用微生物菌剂 300 倍+噻霉酮 600 倍+氢氧化铜 1000 ~ 1500 倍防治溃疡病。
(二)褐斑病
猕猴桃褐斑病发病在多雨、高湿条件下易发生且发展迅速,病部由褐变黑,引起霉烂。高温下被害叶片向叶面卷曲或破裂,乃至干枯脱落。7 月中旬叶缘变为黄褐色卷曲状,形状似日灼病症,可见大量病叶,部分病叶干枯死亡。结果枝被侵染后容易落果。受害的树体主干树皮粗糙,木质腐烂,髓心变成褐色后干枯死亡。褐斑病为真菌性病害,借风雨飞溅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5—6 月为病菌侵染高峰期,病菌从叶背面入侵。7—8 月为发病高峰期。病斑沿叶缘或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大褐色斑,主要为害叶片和枝干,常与生理性叶枯病混发。防治要点:结合生物制剂靓果安、营养增强剂沃丰素、天然抗菌剂大蒜油以及增效剂有机硅进行喷施。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病害的发展,还能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具体操作步骤为配制喷施液:将靓果安稀释 150 ~ 300 倍,沃丰素稀释 600 倍,大蒜油稀释 1000 ~ 1500 倍,并添加适量有机硅。喷施频率与间隔:在作物发病期间,进行 2 ~ 3 次喷施,每次喷施间隔 10 ~ 15 天。特殊情况处理:对于病害严重的区域,可以考虑结合当地推荐的化学药剂进行复配使用,以加强防治效果。
(三)黄叶病
发病方式:猕猴桃黄叶病是一种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湿地环境中较为常见的病害,植株其发病率可高达20%。该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除叶脉保持淡绿色外,其余部位出现明显的黄化现象。受感染的叶片不仅变小,而且树势整体呈现衰弱状态。在病情严重时,叶片会进一步发白并卷缩枯焦,果实外皮也会出现黄化,果肉内部则变为白色,从而丧失食用价值。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整株树木死亡。防治要点:在选择猕猴桃种植地时,优先考虑土壤通透性良好的砂壤土地块。同时要避免选择重茬、水势高的地块。应重视增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以改善土质。
(四)小薪甲
发病方式:小薪甲,一种属于鞘翅目的小型害虫。这种昆虫倾向于群集生活,每年在猕猴桃种植区繁衍两代。第一代通常于 5 月中旬孵化,而 6—7 月是其对猕猴桃果实造成严重损害的高峰期。第二代通常发生在 8月,此时它们更难以侵害已经开始老化的果实。到了 10月,小薪甲会转移到杂草根部、土缝、石缝以及枯枝、弱枝皮缝中越冬。由于它们的体型微小且善于隐藏,加之繁殖迅速,因此很难被发现。它们偏好在两个相邻果实之间的缝隙中取食,导致果实表面出现针孔大小的斑点,进而使表皮下的果肉硬化并失去风味,形成次品果,严重影响商品价值。防治要点:对于小薪甲的防治,有几个关键时期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在开花后的5 月 20 日左右,这时小薪甲开始出现在猕猴桃树上,初期主要聚集在嫩梢顶部和叶片背面。到了 5 月下旬,它们会逐渐向果实转移。进入 6 月中旬,随着果实夹缝的形成,第一代成虫的数量急剧增加,并开始潜入这些缝隙中进行集中危害,直至 7 月中旬达到危害的顶峰。因此,5 月 20 日、5 月 30 日和 6 月 10 日被视为最佳的防治时机。在进行防治时,喷洒农药必须做到均匀且全面,特别是在 5—6 月的生长高峰期,任何遗漏都可能导致防治失败。
三、结束语
通过深入研究秦岭山区猕猴桃的栽培管理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有效预防病虫害问题,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减少农药使用,进而促进果园系统生态平衡。随着水果市场的结构变化,秦岭山区猕猴桃的种植管理技术的研究范围和方向将与时俱进。本文详细地通过分析猕猴桃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旨在为种植者提供相应的管理技术参考,有效地提高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从而增加果农的经济效益。未来,进一步推动秦岭山区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筛选品种和优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