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城南庄会议”。粟裕前去参加,主要目的是跟中央当面解释他自己主张华野不渡江的意图。虽然最终主席同意了粟裕的建议,但陈毅却被调任中原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员,除此之外,陈毅还兼任中原局第二书记。
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粟裕不太同意,他更希望陈毅能够留在华东野战军,并且他认为华野离不开陈毅。最终中央深思熟虑过后,采取了粟裕的意见,决定依然让陈毅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但中原离不开陈毅,所以让粟裕则是代司令,具体负责军事指挥。
按说,能够当一把手,对于打仗来说更加得心应手,粟裕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但粟裕坚持自己只能是代司令员。
那么,粟裕既然有这个机会,为何需要陈毅压阵呢?
按说粟裕资历也够老的,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
粟裕文武兼备,战功赫赫,在军中更是享有“战神”的美誉。其出色的指挥才能曾得到过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我华野由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两支队伍合并组成的。山野前身是山东军区以八路军115师为主体的部队,华中野战军则是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
这些部队组合在一起比较容易,一纸命令就可以。但真正做到合成一个拳头,很好的磨合在一起,还是非常难的。
毕竟这两支军队作战风格大不相同,干部们出身不同,甚至都不熟悉。所以,未免会有些需要磨合的地方。指挥老部下还可以,但那些参加过长征的老八路,指挥起来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
其实,粟裕之所以需要陈毅来压阵,主要原因是华野军中有人不服粟裕。像陈士榘、许世友以及宋时轮等猛将,时常和粟裕因为战事安排而闹矛盾,很多时候官司就得打到陈毅那里去才能解决。
他们也都是战功赫赫的名将,资格很老,贡献也很大。陈士榘是秋收起义的老人,跟着主席上了井冈山,逐渐成长为高级将领,甚至有时候陈老总也很难压制。
有着火爆脾气的许世友,当年在红四方面军的时候,就已经是红四军军长了,抗日战争期间更是一员虎将。
宋时轮,在红军时期,担任最高职位是红28军军长。解放战争初期,宋时轮也是山东野战军的参谋长,在山东影响力很大。
而粟裕虽然资历也很老,还参加过南昌起义。但粟裕真正崛起,还得是在新四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了。
相比之下,陈毅的资历和威望无人敢惹,有陈毅在,粟裕压根不用担心这个问题。“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主席当时这么安排,就是让资历较浅的粟裕发挥军事才能,而让陈毅支持其工作。
所以,粟裕才会有区别的想法,让陈毅留在华野压阵,自己轻松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