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关停5645所!“学生荒”冲击了哪些行业?发钱催生有用吗?

楼事心观 2024-10-30 19:22:32

今天的标题并不是耸人听闻,这段时间各大官媒官微都密集发过相关报道,我们在讨论的是既已成事实的话题。

破题的事件是财新网报道,在高考报名人数连创新高,今年首度突破1300万人大关的蓬勃背景下,东北三省十年间过半数小学却迎来关停。也即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荒”正悄然蔓延。

另外,从今年起,全国预计有一半以上区县的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下降——继幼儿园关停潮后,少子化的冲击已开始向小学、初中延伸。

为什么是从东北开始?

因为东北具备三大显著特点:低人口基数、低出生率、高流出率。

这些特点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随便看几组数据:1、根据七普数据,东北地区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总规模的6.98%,这个人口基数在全国范围内是相对较低。

2、东北人不爱生孩子,东北地区的出生率显著低于全国水平,2021年,东北地区人口出生率为4.35‰,出生人口数降至42.3万,不到2000年的一半;2019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人口出生率分别只有5.73‰、6.05‰和6.4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48‰。

3、东北地区人口流失严重早已成共识,2010-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减少了1100万人,降幅高达10.04%。其中,人口净流出1085.4万人,占人口减少的98.68%。2015-2019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总共累计减少182.4万。

于是我们看到,更深远的影响开始出现,2013-2022十年间,东北三省十年间过半数小学关停,其中黑龙江已消失了近六成,合计1900余所小学;吉林已消失了超五成,合计2600余所小学;辽宁也已关闭了近2200所小学,缩减规模接近一半。

看到这些数据,我只能说,东北提供了最典型的学生荒图景。

当然了,学生荒并不仅限于东北地区,新闻报道山西朔州、福建泉州都也开始密集出现小学关停案例了。从全国范围来看,2023年关停小学的准确数字是5645所,2022年关停的数量是5162所。

这是少子化时代,幼儿园关停的延续。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天天都说关停潮来了,我怎么没看到周边的小学关停呢?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在互联网上关注这些问题的大多是大城市的网民,而率先倒闭的其实是乡村学校和城郊民办学校。

前者受城镇化影响,生源大多向县城、省会城市集中,导致乡村学生规模缩小,且分布太散;后者是自负盈亏,没有财政拨款,所以高度依赖学费收入,普通家庭越来越难以承担‌。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城市的很多幼儿园和小学仍然是“一学难求”。比如,当我们在说山西、陕西、东北等地的学校迎来关停潮时,殊不知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地今年却迎来了小学“最难入学年”。

之前的视频,我们多次聊过全国幼儿园大范围关停的事实,从数据上看,仅2023年一年,幼儿园在园人数就减少了534.55万,对应的是幼儿园数量减少了14800所。没记错的话,人口外流严重的东北三省,幼儿园数量也是全国最早开始缩减的。

幼儿园关停潮远高于小学,“罪魁祸首”当然是新生儿不断下降之下“幼儿荒”的冲击——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生儿人口902万,连续两年跌破千万,和2016年高点时相比也几乎腰斩。

在广州和山东,我们甚至开始看到,很多幼儿园已经在谋划转型了,招不到小孩子,就招大孩子——广州花都一幼儿园完美转型为老年大学,开设了茶艺、棋牌、养生、美容穿搭、书画、插花等课程。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日本的情况,日本人口负增长始于1950年,但其幼儿园数量开始明显缩减却推迟到了1986年,即副作用显现在36年之后。

为什么日本的幼儿园数量没有随人口减少而大幅缩减?究其根本是日本的幼儿园调整了入园额数,一些偏远的幼儿园,即使人很少,仍在坚持办园。

我们这边一些幼儿园已经有小班制办学的趋势了,以前是35名幼儿一个班的配置,今年很多幼儿园招满25个幼儿即可开班。

少子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从1990年的户均近4人降至2010年的3.09人,到2020年进一步降至2.62人。

其次,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多代同堂向核心家庭转变,即由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户比重增大。同时,单身户和扩展家庭也成为家庭结构的一部分。

再就是“啃老”现象大量存在,这个很好解释,在少子老龄化时代,家庭关系由老幼并重转为以子为重,这种新模式加剧了代际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公。

而“学生荒”的冲击,更是不可小觑,最直观的影响是限制了5个行业的发展:

其一便是教育行业,2017年以来,全国出生人口每年都比前一年减少100万到200万,

随着学生荒的加剧,幼儿园和小学的招生人数减少,开始潜在对6年后的初中、9年后的高中和12年后的大学构成威胁。

大家只关注到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已经七连降了,但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的结婚和生育意愿还在持续走低。这表明,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出生人口都可能会继续减少。

我国初高中的建设标准是十几年前制定的,这意味着,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未来将有一大批初高中甚至是普通高校面临破产危机。尤其是乡村学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的招生,将变得更加艰难。

改革往往是被现实倒逼的,所以我觉得,当下正是优化调整教育结构的重要契机。

结合上期视频提到的2400万大学生待业来看,针对教育行业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对教育基础设施的适配,还应注重与市场需求适配。

直白点说就是,未来大学课程的开设,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岗位技能需求相匹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为了延迟就业,各种杂七杂八没用的专业使劲开,大学生学完之后进入就业市场两眼一抹黑。

其二是教师行业,有学者据出生人口模型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教师岗的前途也是大家最关心,因为以现有的师生比来看,未来教师过剩的情况将异常夸张。

我前面说到了,目前已经在尝试的解决办法就是小班教学,即降低幼儿园的班额,以提高专任教师和幼儿的比例,从1:15提高至1:10甚至更高,把幼儿园班额降到20人以下,如此幼儿园并不会出现大规模关停,幼师也不会过剩。

其三是房地产行业,低生育率带来的最直接冲击就是购房刚需在连年减少,曾经无比坚挺的学区房也扛不住人口的下行预期,开始出现深度调整。

以北京为例,这两年老破小学区房正在快速下跌,海淀的跌幅比较大,不少下跌了30%甚至40%还多。某知名学区房,3年下跌435万,下跌幅度45%,几乎腰斩。

2023年之前的十多年里,京籍入学人口涨了3倍多,但这两年却掉头向下,今年的数量比去年减少了2万,比21年高峰期又少了接近5万。

其四是制造业,现在的年轻人的就业观念与上两代截然不同,他们更倾向于服务业,主要是因为制造业工作时间固定、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这导致制造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现在这个社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认知仍然存在偏见,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厂。

君不见,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把铁人三项都干成知识密集型行业了,仅外卖一个行业,大学生占比都超过三成了。

最后是母婴服务和儿童相关行业,幼儿和小学生的减少,势必会对母婴和儿童服务行业产生连锁冲击,因为这会导致相关需求的下降,包括但不限于奶粉、尿布、儿童服装、玩具、儿童娱乐设施、早教、兴趣班等,这些行业都严重依赖于适龄儿童人口的数量。

就拿兴趣班的倒闭潮来说,教育双减政策以及出生人口骤降,导致幼儿园和小学招生不足,进而影响到兴趣班的生源。叠加消费降级背景下,很多家长在兴趣班的选择上也发生了变化,像钢琴培训、舞蹈培训等被率先削减。

站在个人立场,出生人口下降、幼儿和小学生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内卷,最明显的变化是幼儿园和小学入学竞争力下降了,后续随着影响延伸到高中、大学,或许现在残酷的中考分流、高考择优也会随之取消,所以不能说这不是好事一件。

但站在全局考虑,出生人口下降、学生荒的出现,则会对前些年大规模建设的教育基础设施造成闲置,以及可能造成教育从业者的严重过剩,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严峻。

好在,各地终于开始重视生育问题了。

从目前推出的举措来看,发钱似乎是鼓励生育的重头戏,这两年不少地区给予二孩、三孩家庭现金奖励,合肥这边是生育二孩奖励2000元,三孩奖励5000元。江西上犹县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7000元、13000元。再早一点,江西赣州大余县对今年起生育三孩的家庭,一次性奖励2万元。杭州向生育二孩的家庭补助5000元,向出生三孩的家庭补助20000元。

撒钱鼓励生育最狠的是湖北宜昌伍家乡共同村,村民合法生育二孩、三孩将分别奖励20000元和50000元。

当然了,相较于高昂的抚养成本来说,这点奖励简直是杯水车薪,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信号,因为终于不再是发文发券的口头支持了,更何况发钱对于本身有生二孩、三孩的家庭是额外的实惠。

另外,不久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样本3万人的抽样调查,号称是要“全面分析民众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我想说的是,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生育率低下的根源在哪里,此类调查往往很难触及根本,不过开始行动也是正视问题的第一步。

但我们也要承认,开始行动和扭转颓势是两回事,从日韩的生育历史来看,大趋势短期是很难改变的,就算是重金奖励生育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我们还做不到使劲砸钱。

这就跟房子“止跌企稳”是一个道理,越想刺激年轻人进场接盘,效果越适得其反,究其根本是年轻人觉醒了,从盈利的角度算,生孩子是一件巨亏的投资。现在的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养孩子?

最后,我们不妨畅想一下,在中国能让大家多生孩子的实惠举措?

铁锤觉得,其实我们不需要多大的改革,只需要严格落实劳动法即可,保护劳动者权益不仅能提升就业,还能有效遏制内卷。当5天8小时工作制的奢望成为现实,才能让更多的人有钱和有时间考虑婚恋和生育,不是吗?如果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搬开“三座大山”,各种福利兜底。

0 阅读:0
楼事心观

楼事心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