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铁锤。
《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离婚登记196.7万对,同比分别减少94.3万对、0.6万对。

过去十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对数占全年的比重的平均值是75%,以此估算,今年全年的结婚登记对数大概是630万对,毫无疑问,这个数据是近40年来的新低。

数据反映的,和年轻人的行为映射的现实是,中国人真的不愿意结婚了。
现阶段中国婚姻有三个显著特征,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这显然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说出几条突出原因,我想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高婚育成本,以及适婚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应该能排在前列。
我为什么把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压力大排在首位?不是因为对高婚育成本视而不见,购房、彩礼、办婚礼,这些阻碍年轻人婚姻进程的三座大山,喊了很多年削减,结果还是纹丝不动,说明这是淤积了几十年的顽疾,削不动,也搬不动。
而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却是肉眼可见的与日俱增,这些竞争和压力,迫使很多年轻人放弃了婚姻和生育,动物都知道条件不适宜不繁衍后代,更何况是高学历、追求独立自由的年轻人。
我们总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职业的稳定又何尝不是决定年轻人婚育观念的首要条件。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延迟就业大学开始无脑扩招,适龄就业人员增多,机器替代,以及这两年很多关键行业缩水,不仅不招人还在向社会输送人才,地产、建筑、教培等,均是哀鸿遍野,2019-2023年,离开地产和建筑这两个行业的人员就高达600万。
之前有一期视频我们聊年轻人就业时说过,现在有3400万刚毕业的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而且正以每年1000万的数量不断壮大。
教育部最新公告显示,明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22万,同比增加43万,整体的就业率可能连一半都不到。真不敢想象明年的就业市场会迎来怎样的腥风血雨。
网上天天都能看到年轻人整顿职场的爽文,殊不知现实却是,很多人连进职场的机会都没有。
另外,10月份的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仍然高达17.1%,差不多每5个青年中有2个失业的。

这两天某博主公然调侃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不努力,结果被群起而攻之。
对此我想说的是,“人艰不嘲”,现在的就业环境,已经让很多人接近崩溃,帮不上忙,就别添乱了,不怀好意的调侃,只会引火上身。
学历加速贬值,反映在用人单位则是提高用工标准,这是供大于求的必然结果。
真实案例举不胜举,这两年很多工厂都只招35岁以下的年轻人,学历甚至要求是大专以上,很多四五十岁大字不识的农民工正面临无工可打的尴尬境地。资方想的是创造利润,劳方在这种环境下,其实是无力抗争,任人宰割的状态。
还有一些单位招带编保安,竟然也要求研究生学历,网上都在骂他们是大材小用,但即便是这样的岗位,还是有很多名校毕业生挤破头争抢。
有一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随着就业需求的加大,“就业指导”这个赛道的红利正在凸显,和前两年餐饮行业加盟异军突起,何其相似。年轻人已经很难了,还要在就业的时候被就业指导再割一刀,想想就替他们心痛。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更不可小觑,尤其是从事程序性日常任务的中等技能工人最容易被替代,麦肯锡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被机器人取代的劳动力比率是16%,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这背后是接近1亿的劳动力被迫转型。
君不见,这几年从地产、建筑、教培、工厂等走出来的人员,都一窝蜂涌进了服务业,这才有了年轻人占领铁人三项,中老年人挤满吉祥三保的现实,这不是什么潮流,而是失业者难以启齿的无奈。
昨天刷短视频,看到一位应届硕士吐槽,自己去找工作,工资2500元,上六休一,而她现在每年的学费超过1万。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个视频底下,竟然有很多人说她只配拥有2500的工资。
我觉得这个女孩不应该被恶意指责,小学6年,初高中6年,本科研究生7年,辛辛苦苦将近2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是对学历贬值的不甘。事实上,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2500的工资确实太低了。
国家真的应该关心一下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了。
否则以现在的就业压力,接下来几年,结婚率、生育率大概率还要再腰斩。这个也不难理解,用年轻人自己的话说,我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怎么结婚,怎么为国生娃?
基于这个事实,我们再来看这几天由胖东来婚姻新规引发的舆论风波,就能明白这其实是人生不同境遇者之间观点的互不妥协,没有对错,都是屁股决定脑袋。
胖东来的老板要求员工结婚不能给彩礼,不能要彩礼,不能大摆宴席,买房买车不能问父母要钱,如果违背,将取消公司的一切福利。
这是企业的拟规章制度,他不是劳动法,和很多公司迟到早退扣钱,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于东来在尝试提供一个解决高彩礼的社会方案,其初心是希望不铺张浪费,减轻年轻人的压力。

为什么这样做还会被骂呢?真的像媒体说的,这是爹味十足,这项规定本身非常残酷吗?
我想不是的,首先,如遇员工家有红白喜事,公司相关部门会向有家事的员工发放贺金或慰问金,不允许同事间彼此“添箱随礼”,这是胖东来由来已久的规定。
所以,这一次的拟规定员工结婚不能给彩礼、不能要彩礼算是一次更大胆的尝试,但结果以舆论反对告终。
说穿了还是说法太直白,假如换一种说法,比如结婚不要彩礼、不大摆宴席,可以获得公司精神文明奖,可能舆论的反应又是另外一种结果。
高额彩礼这个话题很容易挑起对立情绪,因为男女双方在这件事的立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批评其是封建糟粕,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小家庭而言,彩礼和嫁妆是启动资金,是小两口婚姻的物质基础。但不可否认现实中高彩礼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家庭对另一个家庭的扶贫。越是生活在底层的人,越能感受到高额彩礼带来的压力。
彩礼当然不是女方家庭胁迫男方家庭的筹码,但可以是男方家庭略表诚意的态度,我们一直以来痛斥的都是高额彩礼。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高额彩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结婚率,这几年国家隔三差五重拳打击高彩礼等社会问题,结果也是不了了之。这说明,整个社会都没办法的事,一个企业老板一句话是无法改变的。
胖东来的确是企业界的一股清流,但在这件事上,他显然是在做一件阻碍很多人财路的事情,被口诛笔伐是必然。
以胖东来员工工资水平,在当地买房确实不需要靠父母。截止到今年3月底,胖东来员工扣除社保后最低收入7600元,也即是说其员工工资普遍在8000以上。许昌的平均房价是6000元/平,以这样的工资标准,努力存几年钱在许昌买房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看这几天舆情的走向,支持胖东来的其实是多数,很多年轻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能做到,能不能让我去胖东来上班”。

这就呼应了我前面说的,很多人并非不想结婚生娃,而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当大家还在讨论胖东来婚姻新规是否触及人权、是否触碰法律底线时,很多人却对此求之不得——我太需要这样的爹味教育了,我早就厌恶透了结婚索要彩礼。从这个角度来说,胖东来毫无疑问是很多年轻人的嘴替。
这部分人的潜在现状其实是,我过得很不好,太需要有人来管管我了,胖东来应该开遍全国。
平心而论,我觉得胖东来的做法没啥可挑剔的,倒是那些空口白牙给年轻人建议的专家,那才叫爹味十足,像胖东来这种用真金白银的利益去挑战一个时代的问题,这符合主流价值观,但做法欠妥,企业的奖罚,不应该涉及对人权和隐私的干预。
在此我不禁要问一个问题,我们有这么多的企业,为什么冒尖的是胖东来?
常规企业,资方想要尽量扩大自己的利润,劳方也想要提高工资,双方试图达成平衡,一起去赚消费者的钱。当然,现实中还有一些无下限的企业,他们不惜生产毒奶、毒卫生巾、黑心羽绒服,通过配料表造假等方式,疯狂敛财。
但从媒体报道,以及网上对胖东来的解读,我们看到胖东来似乎不属于这类企业,胖东来赚的是消费者的钱,但胖东来的员工赚的是消费者和老板的钱。
究其根本是胖东来的老板和别人不一样,我们熟知的有关于东来的故事有两个,一是1996年还在经营烟酒铺时就跑到北京,主动捐赠2万块钱支持国家建造航母,二是把公司90%的利润分给员工,而且严控公司的利润率,其经营的药店,利润太高负责人要被清理。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于东来这个人是经历过金钱考验的,他是感性的,也是真的爱自己的员工,不像有些人嘴里喊着兄弟,背后全是生意。
基于这些事实,我们再来看胖东来的彩礼新规,其实更多只是倡议,他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严格来说其中的一些条款是违法的,而且如果真落实了,也和胖东来老板一直以来树立的关怀员工的形象冲突。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结婚率走低,年轻人就业压力骤增,借胖东来婚礼新规,主要是想强调,这件事本身传递的另一个社会现象:年轻人生存不易,他们才是格外需要被关注和理解的群体。这个社会需要更多胖东来这样的出发点是为了员工减负,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企业。
当然了,像高额彩礼这种社会问题,更需要国家出手治理,至于年轻人结婚率生育率持续走低,更多要从源头上的教育和就业端、社会福利兜底进行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