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地王、发房票、砸钱补贴购房,房地产最后的遮羞布也撕下了

楼事心观 2025-04-02 20:27:53

大家好,我是铁锤。很多人应该注意到了,近期的楼市正在上演魔幻三连击,一是3月以来,北京、杭州、成都等地频现地王,其中杭州地王仅用时三天就再次打破了纪录,二是深圳官宣建立房票制度了,自此四大一线城市全员开启探索房票政策;三是真金白银补贴购房开始了,浙江义乌打头阵,每平补贴一千元,其中两孩家庭每套补贴10万,三孩家庭每套补贴20万。

当所有媒体都在高喊“触底反弹”时,铁锤今天要聊点残酷的真相:这些看似利好的信号,恰恰是房地产商跪着求生的铁证,终于这个行业最后的遮羞布也被撕下来了。

媒体会和你说,地王扎堆涌现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但我想说的是,地王非但不是牛市号角,反而是楼市越陷越深的预警信号,这个逻辑在过去二十多年已经反复验证了。

“抢地大战”背后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和普通人买不买房没啥直接关系,因为地王未来虹吸的是高端购买力,是为了收割最后一波韭菜——地王一出,周边二手房立马挂高价,中介朋友圈刷屏“赶紧上车”,其实都是忽悠人接盘,真正自住的刚需反而更买不起。

君不见,在核心地段虹吸效应下,北上广深的豪宅去化周期已经缩短至3.2个月了,而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却突破45个月警戒线,很显然楼市正在分裂成高端买不起和三四线卖不掉两个平行世界。

说穿了,当下“地王”的出现更多是为了烘托市场,是多方联合导演的逐利戏码:

开发商豪掷千金实为押注“政策底牌”,与地方政府合谋制造虚假繁荣,就像打牌押注,赌赢了赚翻,赌输了就摆烂,参考恒大、碧桂园等的现状。

而杭州地价三天跳涨3000元/㎡的魔幻现实,本质是科技红利催生的“最后狂欢”:人工智能产业大爆发,带动了产业投入和人才流入,高素质高收入的人才流入之后,就有住房需求,这是楼市的产业支撑,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杭州神话不可复制。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狂欢中90%的玩家已成央国企,民企的集体出局宣告行业进入垄断时代。

更深层次地说,地王潮是土地财政毒瘾发作的应激反应。看一组数据,2008-2021年间,土地出让金对财政贡献率从17.7%飙升至35.9%,这种路径依赖在2024年财政贡献率骤降至17.3%。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吗,当下各地集中抛售核心区稀缺地块和解除限价令打造“第四代住宅”,本质是地方政府的“急救方案”。

南方周末揭露的“城投公司左手1亿拍地、右手7000万财政返还”的老套戏码,不过是为了构建起土地财政的虚假繁荣。不得不说,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已经逼近物理极限了。

地王形成的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银行在背后递刀子,开发商敢高价抢地,主要原因是钱不是自己的,银行低息贷款、信托融资、发债输血,可最后风险还是以存款、理财以及期房烂尾的方式全甩给老百姓了。

中国买房人之所以被称为“弱势群体”,本质上是因为在整个房地产链条中,购房者承担了几乎所有风险,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组队“吃肉”,购房者独自“挨打”,这是制度设计、市场垄断和法律保障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除非彻底改革预售制、强化合同监管、打破银行“免责霸权”,否则这种弱势只会越来越固化。

另外结合现在老百姓口袋的现状,以及失业率、收入预期等事实来看,一线城市核心地段还能硬撑,三四线城市如果接下来也跟着出地王,那么大家一定要小心了,因为这些地王未来大概率会演变成一个又一个深坑。

地王就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停了,花在谁手里则生死难料,至少未来几年这个逻辑是不变的。所以普通人一定要记住,别听风就是雨,你要做的就是握紧血汗钱等待真正出清时刻的到来。

政府报告说,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聚焦到房地产行业更是如此,需求萎缩是市场跌跌不休的根源。

我们站在供需的视角看房票政策就更容易理解了,所谓房票就是地方政府用“纸面信用”替代真金白银,既想推动拆迁、城市更新,又不想背上财政包袱,同时逼着老百姓去接盘卖不掉的库存房。

发房票不稀奇,稀奇的是强如一线城市也要开启房票去库存模式,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之前的视频我们说过,现阶段改货币化安置为房票安置,其核心逻辑有四个。

一是省钱,过去拆迁直接赔钱,政府要掏大量现金,或从政策性银行贷款,现在改发房票,相当于打白条,房票本质是“购房抵用券”,且只能购买指定楼盘,开发商收了房票再找政府兑换,这就存在账期兑付的问题,等于是变相让开发商贴钱参与拆迁,而居民部门也被深度绑定在这套游戏中,倘若你同意房票拆迁,即意味着拿着房票只能购买政府指定的房子,只相当于是选择权归零,哪怕房子质量差、地段烂也得硬着头皮买。

大家看明白了,房票安置相当于政府当中间商,左手用房票“白嫖”拆迁户的土地,右手用库存房“白嫖”开发商的垫资。

二是去库存,房票的本质是“以拆迁之名,行清库存之实”,把市场不要的房子强行塞给拆迁户,既美化楼市数据,又帮地方城投和房企解套。

从一些已经实行房票政策的城市看,房票政策通常会框定“指定楼盘”,这些楼盘要么是郊区卖不掉的鬼盘,要么是政府接管的暴雷房企的烂尾项目,要么是地方城投托底的土地。

三是控风险,防止拆迁户拿到钱后躺平或炒房。

过去货币化安置最大的“副作用”,是拆迁户拿到现金后,要么不买房,导致楼市需求不足,要么扎堆炒作热点区域,推高了房价。

现在搞房票安置彻底消灭了这两种可能,拿到房票后必须买房,因为房票过期作废,逼着拆迁户短期内集中入场;而且只能买指定楼盘,政府精准引导资金流向,避免资金外溢到其他区域或领域。房票政策的本质,是地方政府在财政吃紧、楼市低迷下的“极限操作”:拆迁户从“拿钱自由人”变成“定向购房工具人”。

四是做高土地财政,为下一轮卖地铺路。房票推动拆迁后,腾挪出的土地可以重新出让,而且是低价收地、高价卖地,用卖地收入填补房票兑付缺口,形成“拆东墙补西墙”的循环。

这一套下来,政府既完成了城市更新,又保住了土地财政,还不用当下掏钱,可谓一箭双雕。

这样的游戏设置,似乎不算高明,从现实来看,大家对房票安置也是非常拒绝的,但又不得不妥协。其中利益博弈的艰难取舍,我想只有当事人才懂。

对于房票安置,我的建议很简单,若遇到拆迁,尽量争取货币补偿,如果非房票不可,记住一个原则,非核心地段的房票楼盘慎碰,要警惕这种“纸面财富”的陷阱。

最后再来说说发放购房补贴的真实用意,这其实和砸钱催生逻辑无二,简单来说就是,靠市场化去库存很难,靠抢人去库存不现实,只能通过给买房人发放真金白银补贴这种方式来刺激需求——用财政手段人为制造需求,掩盖楼市真实困境,同时将居民债务、开发商风险和金融系统压力进一步捆绑。

浙江义乌购房最高补贴20万,相当于当地均值房产总价的5%,吸引力还是挺大的,这是很多家庭两年的可支配收入。

当然了,现在只是开始,未来各大城市之间的购房补贴价格战已经蓄势待发,对买房人而言,更好的消息可能还在后面。

为什么这么说?我查看了浙江义乌整体的财政情况,去年的收支缺口接近20亿,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7.13亿,同比下降23.1%,2021年巅峰期为691.64亿。简单的数据,体现的是一个超级县域经济的困兽之斗。义乌在百强县城里排第十,强如义乌也不得不以财政输血为楼市泡沫续命,接下来压力给到全国其它库存高压的中小城市了。

2016年很多人掏空六个钱包上车时,绝不会想到七八年后,他们要跪求开发商“保交付”。

更魔幻的是,短短几年时间,房地产就从造富神话演变成了财富黑洞,数据显示,中国家庭财富正在经历史上最大规模蒸发,结合央行《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1-2023年我国房地产对应市值蒸发了47万亿,累计跌幅约10%,相当于1.5-2个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期的损失规模。这场史无前例的“失重坠落”,正在重塑14亿人的财富命运。

有人可能会问了,房地产的下坡路还要走多久?

这个问题确实需要直面现实,实事求是地回答,中国房地产的下坡不是短期调整,可能是长达5-10年的结构性重构,这就不得不提几个扎心的事实:

首先是接盘侠不够用了:现在90后比80后少4700万,而00后又比90后少3100万。叠加新生儿数量即将跌破900万大关,我们很容易就能推算出,未来25-40岁的购房主力将以每年15%速度萎缩。

更不要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6%,接近发达国家70%天花板。剩下的农村转移人口中,60%是50岁以上群体,已无进城购房动力。

其次是家庭结构瓦解,2024年结婚登记数降至610.6万对,创40年新低,离婚率连续18年上升,单人户占比突破30%,这背后是“丈母娘刚需房”的逻辑已经崩盘了。

结合上述两个基本事实,我们完全可以说房地产需求侧的致命硬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深度影响房地产的走势。

此外还有财富蓄水池漏水的因素,居民负债率62%,六个钱包早已被掏空。以前月供占收入50%还能咬牙上车,现在互联网裁员潮+体制内降薪,敢背30年月供的都是勇士。

君不见,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已经从2020年的0.29%飙升至2023年的1.17%了,郑州、武汉等地法拍房数量三年翻了12倍,恐怖至极。

虽然一边是地方财政毒瘾难戒,土地财政占比超过40%的城市有24个,公务员都在降薪保运转,但另一边二手房挂牌量激增、商品房库存积压也是事实,官方统计商品房库存7亿平,但加上已批未建、在建未售、小产权房,真实库存可能超200亿平,这相当于全中国开发商集体停工,还能卖5年。

仅2023年房企暴雷项目超过8000个,保交楼需要再投入9.2万亿的资金。用开发商高管自己的话说,现在卖一套房要填三套债的窟窿。

更多的数据我就不说了,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房地产的下坡路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但下坡路不是全员直线坠落,而是分化的L型震荡:头部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依然能保值,就像90年代的日本,东京房价跌了30年,好地段依然有流通性,但这是少数人的狂欢游戏。至于三四线及更多低能级城市,会逐渐走向价值归零,90%的房子将失去金融属性。我们正在走的路,日韩已经提前走完了。在日本的很多小城市,房子已经沦落至“白送”都没人要了。

因此普通人必须接受两个现实:一是房产不等于财富,二是居住权大于所有权。

这场变革本质上是中国经济的去杠杆手术,过程中必然伴随阵痛,但也是走向成熟市场的必经之路。

4 阅读:267

评论列表

银砖

银砖

10
2025-04-03 08:10

25年2季12:央视此时此刻发布“房价还会涨起来吗” 3月31月央视发布了主持人董倩采访经济学家朱民的视频,董倩单刀直入的向朱民发出提问:“房子还有可能再涨起来吗”?,朱民回答的也很干脆,直接来一句“很难”。 接下来朱民解释道,“原因很简单,人口老龄化,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2平方米,和欧洲同水平,但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欧洲的一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房价要起来很难”。 朱民接着说道,“中国的房子结构很不均衡,年轻人很困难,你二十六七岁、三十岁结婚了,必须买个房子,双方父母都得凑钱,储蓄就下去了怎么消费,所以现在政策在大力促进租房市场,通过收购存量房转为租房,租房的房租也和当地的收入水平来决定”。 😂多年来房媒,炒煤,官梅天天又网上炒作“政策宽松周期”,“房价要暴涨”的声音开始出现,央视选择此时放出朱民观点,直接为它们敲响了丧钟。别再幻想“涨价去库存2.0”。原因是目前城镇2亿多套的空置房,大量烂屋楼,30~40%的空置率,和拆房征收空闲土地1300万。是房价在今后很长很长时间内根本无法上涨的根本原因。

银砖

银砖

7
2025-04-03 08:11

25年2季04:🦊🐞贝壳易居等的挂牌价要比实际的房价要虚高的很多。 🌴贝壳上的挂牌价。🌿当地中介的真实挂牌价。🌷和真实能够成交的房价,各不相同。 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地的实际的挂牌二手房,2室55㎡左右为例。[大平米房子比例相同]。装修家俱家电差不时,🐞贝壳上的挂牌价是在24万~27万之间。有的更高达30万。 🌿当地中介真实的可能成交的挂牌价应该在是18万到22万之间。 🌷真实的成交价应该在18万~20万左右。 👿即贝壳标价虚高15~25%。比真实的成交价虚高20~30%以上。还有两年多以前的挂牌价。这样的房子根本没有人看更卖不掉。有多套房子想出手,或者你想到某地买房子的朋友,你最好亲自到当地多咨询几个当地的房地产中介。你才能够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房子的卖出价和买入价。贝壳上的房价的水分有多大了,相信了它。那你手里的房子根本卖不出。如果你想买房子,你只有多花冤枉钱了。所以说我劝想买房或想卖房的朋友们多长几个心眼儿,不要被别人忽悠了。 🌷全国许多地区的房企媒体上的挂牌,大至都是如此。千万不要上当, 这就是市场经济。

千里之内

千里之内

5
2025-04-03 08:45

降利息不买,降首付不买,降手续费不买,取消摇号不买,取消限购不买……这次反着来,涨地皮,看你买不买???没有稳定的工作稳定收入,只有稳定的房贷,上有老下有小张嘴吃饭,想想,害怕啊!

楼事心观

楼事心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