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大裆裤,旧时光里的衣着记忆
我走在街头,看到时尚潮流如潮水般汹涌,人们身着琳琅满目的各式服装,十分养眼,令人目不暇接。这景象不由自主地将我的思绪引向了往昔的大裆裤岁月。
年近古稀的我,在记忆深处,大裆裤是父兄们日常生活的忠实伙伴与标准行头。那大裆裤的腰身格外宽阔,只需轻轻一裹,再扎上一条腰带,便能稳稳系于腰间。犹记得本家族的一位长辈曾念叨,这般穿着能巧妙避免生理冲动引发的尴尬。当时的我懵懂无知,不明所以,直至后来阅历渐长,才深深钦佩祖辈们这一设计的精巧与智慧。
大裆裤呈直筒状,裤腿宽松,自大腿处向下徐徐散开,行走间仿若带起一阵自在的风。腰部那片宽大的白布,既充当腰带固定裤子,又宛如一个天然的“储物袋”,可随意放置各类小物件。其裆部深且宽大,赋予身体充足的活动空间,无论是弯腰劳作、抬腿迈步还是大步前行,都很方便。
儿时记忆里,父兄们无论在田间挥洒汗水辛勤耕耘,还是在家中安然休憩,皆身着这种上腰白色、下身黑色的大裆裤。一条简易的腰带,便将裤子牢固系于腰间,此乃那个时代成年男子最为常见的装扮。
夏日炎炎,大裆裤换成半截裤,以便人们在酷热中劳动自如;寒冬腊月,厚实的大裆裤则如忠诚卫士,为人们抵御凛冽严寒。彼时,众人皆身着同款大裆裤,从未有人因之感到难为情,相互戏谑时说,某某某,把你的裤裆猛拉扯了,快回去叫你妈给你补裤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大裆裤以其独一无二的设计,使人们在劳作时能尽情舒展身躯,毫无束缚之感。我仍清晰记得父亲在田间劳作时,大裆裤随其动作轻盈摆动,他常在腰带上别着烟袋,劳作疲倦之际,便停下手中活计,从腰间抽出烟袋,惬意地坐在田埂上吞云吐雾。那熟悉且质朴的画面,至今仍如昨在我眼前鲜活的浮现。
直至我升入初中,祖母亲手纺线,用粗布为我与大哥各制作了一条制服裤子。在当时,这可算得上是一种“新颖时髦”的服饰。穿上它,我满心欢愉,深感“人靠衣装马靠鞍”,特意兴高采烈地在村里绕行一圈,无论旁人是否留意,我自认为与他人一样,真切体会到自信之感与扬眉吐气之意。从大裆裤到制服裤的转变,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如炽热烙铁深深铭刻于心底。
如今的孩子们,生活优渥富足,恐难以想象那个年代人们身着大裆裤的模样,更对大裆裤的样式一无所知。大裆裤,它不仅是关中农民的传统服饰,更是一段苦涩过往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先辈们的辛勤汗水与质朴品质,亦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与社会的蓬勃发展。
身着时尚西式服装之际,莫要忘却曾经的大裆裤;生活富足之时,亦不可忘怀往昔的艰难困苦岁月。
配图:王正学
摄影:赵小利
作者介绍: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爱文学,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为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