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手压泵,老家用水之变的过客
在记忆的长河中,老家新寺村里的吃水方式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了岁月的变迁。
当我能记得事的时候,村子里的水源集中在对门的饲养室。每日清晨,饲养室的井口边便热闹起来。大人们挑着水桶,排着队等待打水。轮到的人熟练地将水桶缓缓放入井口,那水桶“咚”的一声轻触水面,随后便倾斜着装满水,伴随着粗麻绳在辘轳上的摩擦声,水桶被缓缓摇起,大人们扎稳马步,双手用力,将满满一桶水稳稳地放在井边。担回的水,淘麦做饭,滋润着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水桶碰撞的声响和着人们的谈笑声,在村子里回荡,是乡村生活里最质朴的音符。
到了1978年的时候,我在新筑乡综合厂当会计,厂里的邬甲生、王安杰、周新茂、胡永全、李天荣等师傅,集思广益,引进生产了手压泵。看到手压泵取水省去辘轳辘、井绳、扁担之苦,心里痒痒的不行。1980年,近水楼台先得月,厂里的师傅帮忙,在我家前院门口安置了一口泵管井。打井时,先将管子深入地下,再安上泵头,借用水泵皮碗的压力,用手一下一下的压着,把水从深深的井里汲上来。之后,在二队同学高祟喜的帮忙下,在井台上做了水槽子,崇喜心细、手艺高,活路做的都夸好。这口井花费 260 元,却解决了大问题,做饭、喂猪、洗漱,家中用水变得方便了许多。
隔壁邻居们纷纷前来体验这种新奇的取水方式。他们围在井前,我用双手紧紧握住压杆,微微弯腰,轻松地向下一压,那压杆便“嘎吱”一声下沉,紧接着又迅速回弹,双手也随之向上抬起。如此上下晃动,每一次动作都伴随着皮碗的“嘎吱”声,仿佛是夹管井发出的独特“吟唱”。水就在这富有节奏的操作下,从水管里潺潺流出,落入桶中,溅起晶莹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那台压管井,在当时堪称最先进的取水设备,住的近的乡党都来我家打水,小小的井台周围,成了娃娃们乐园,承载了人间烟火气和绵绵不断的乡谊。
时光悠悠,到了90年代末,大队里统一安排打了水管井。输水管道如脉络般在村子里延伸,水的输送变得更加便捷。因我家住的地方距水塔远一些,时常断水,而后,用的对门马赖毛给村民提供的水。再后来,村里在北村建起了高水塔,使用到拆迁。我家里的用水,从最初的井绳拔水到辘轳绞水,又到压管井,再到村上的水管井用水,后到高水塔供水,这五步取水历程,是乡村生活变化的生动写照,更是时代浪潮发展在新寺古村留下的深刻烙印。
压管井,作为家庭用水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凸显进步,以独特的方式将地下水引到我们生活里。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取水方式的变革,更是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体现。说到手压管井,就想到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努力,想到村子在的时候那浓浓的乡情,仿佛又听到了老家锅碗瓢盆的交响曲。
摄影:赵小利
作者介绍: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爱文学,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为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三部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