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煤油灯,我心中的一束光
在记忆深处,煤油灯那如豆的微光,摇曳着岁月的痕迹,照亮了我年少时求知的路途。
儿时的家中,家里照明全靠煤油灯。那昏黄的光晕,虽不及电灯明亮,却足以在夜晚为我撑起一方学习的小天地。写作业、看书时,祖母总会念叨,让我少看会儿,说是怕伤了眼睛,实则是心疼那一斤三毛四的煤油钱。在那个经济紧缺的年份,煤油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每到我写作业乏累,关上那盏煤油灯,黑暗便瞬间将我包裹。那时的我常想,为何会有黑天白天?要是老是天亮,就不用点灯费钱了。这昼夜交替的规律,像一个谜团,在幼小的心灵里挥之不去。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明白昼夜乃自然之道,如同春夏秋冬的更迭,谁也难以阻挡。
我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是那回我望着油灯所思支撑我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那昏黄如豆的微光,宛如古老时光里的精灵,翩翩起舞,照亮了我儿时求知的漫漫征程。“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那微弱的火焰,在暗夜中闪烁,跳跃的火苗,似一束希望之光,驱散黑暗,也点亮了我心中对未来的憧憬。“幽灯一点映窗纱,几缕清愁伴月华。”我盼望着有朝一日,能走出这困苦的生活,去探寻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寺村通了电,电灯取代了煤油灯。曾经那不可或缺的煤油灯,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上次在古玩市场,我偶然瞥见一盏煤油灯灯盏,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小时候,我家里没有专门的灯盏,祖母用一个瓶瓶,让俺二大用铁皮弯成筒筒,她把棉花搓成绳绳穿过筒筒做灯芯,在瓶盖上钻个小孔,简易的煤油灯便成了。只是长时间在煤油灯下,鼻子里会吸入黑色的烟尘,吐出的痰也是黑的。如今的孩子们,生活在灯火通明的环境中,怕是难以想象祖辈们曾经的艰辛。
回首过往,照明从煤油灯到电灯,这不仅仅是照明工具的更迭,更是社会巨大变迁的缩影。它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也提醒着我们,莫要忘却过去的困苦与艰难。
我在五十七中上学时,尚未通电,晚自习用的汽灯,同学们编的顺口溜:“五十七中,烂烂气灯,晚上自习,个个用功”,虽带着调侃,却也如实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状况。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煤油灯的光影,是沧桑之影,更是希望之光。往昔的油灯之亮光,将永远在我心中闪烁,成为我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精神原乡。
摄影:赵小利
作者介绍: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爱文学,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为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三部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