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豪强有多可怕?冲击官府,威胁朝廷,凸显"无为而治"的弊端

无事说过去 2024-11-20 21:22:52

汉高祖建立汉朝的初期,由于之前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导致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再加上塞外匈奴的铁骑经常侵犯汉朝边境,汉朝国内完全处于一片百废待兴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之下,汉高祖召集满朝文武大臣进行商议,希望能够探寻出来一条捷径,从而让汉朝江山迅速变得强大起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探究,汉高祖和满朝文武大臣逐渐发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

“儒家思想太过于保守,法家思想太过于激进,这两种思想都没有办法彻底根治汉朝存在的顽疾,而道家的“黄老思想”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比较适应汉朝的发展形势。”

很快,汉高祖就把道家的“黄老思想”确定为汉朝的治国方针,企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来改变汉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早在战国时期,齐国就以《黄帝四经》和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作为经典,从而逐渐兴起了一个全新的思想理念,这就是道家的“黄老学派”。

道家的“黄老思想”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在汉朝具体的治国实践上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政治上,要节制欲望,避免骄奢淫逸;2.在法制建设上,要实施约法省刑;3.在经济上,要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

在“黄老思想”的治国引导之下,汉高祖决定让汉朝江山休养一段时间,从而使得汉朝逐渐恢复了元气,并且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

虽然是汉高祖确立了“黄老思想”,但是真正让“无为而治”发挥巨大作用的皇帝,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儿子汉文帝和他的孙子汉景帝。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的时候,不仅下令停止了所有的对外战争,还颁发命令不允许大规模兴建土木。除此之外,他们还专门规定,各地的官府衙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打扰百姓的生活,让民间的经济自由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汉朝终于出现了自从建国以来的太平盛世,这就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自从汉高祖建立汉朝政权以后,随后就分封了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八位功臣为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信、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和燕王卢绾。

但是,为了防止这些异姓诸侯王做大做强,汉高祖基本上将他们逐个铲除,只是留下了势力最为弱小的长沙王吴芮。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巩固汉朝江山,汉高祖还分封自己的刘氏宗亲为诸侯王,让他们率领大军守护汉朝边境。

在“文景之治”下,汉朝出现了一片高光景象,经济繁荣,国泰民安,于是朝廷继续大力推行“黄老思想”,并且提倡“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在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之下,汉文帝和汉景帝每天的生活悠哉悠哉,他们不用去做太多的事情,朝堂内外的所有事情全都交给文武大臣去做。

然而,文武大臣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汉文帝和汉景帝几乎不会过多干预。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许多乱象出现......

由于汉文帝和汉景帝没有对于各地的诸侯王进行严加管控,使得他们变得逐渐膨胀起来,甚至敢于跟朝廷叫板。

正是在汉朝实施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之下,诸侯王起兵谋反的事件频繁发生,例如“淮南王刘长谋反事件”、吴王刘濞发起的“七国之乱”、“梁王刘武谋反事件”等等。

由此可见,道家的“黄老思想”已经逐渐不再适用汉朝的环境,反而让汉朝江山变得危机四伏。

尽管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了汉朝史上的“文景之治”,但是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同时,也释放出了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

对于“梁王刘武谋反事件”,汉景帝却选择了宽容放纵,甚至比汉文帝还要优柔寡断,他显然已经无法承担复兴汉朝的重任。

然而,汉朝初年采取的“黄老思想”治国方针,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从而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十分宽松,因此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商海之中。

这些人包括之前就从商的商人、官宦子弟,还有一些游侠等等。

当时关中地界上有一位名叫无盐氏的商人,就是利用借高利贷赚了不少的钱财!

公元前154年,爆发了汉朝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关中地区的许多列侯要去随军打仗,他们就想多带一些钱财,于是就找当地的商人借钱。

但是,商人转念一想,这些列侯的封地大多都在关东地区,而那里正在处于战乱之中,万一明年他们的封地没有任何收成,还怎么还钱呢?

想到这里,商人纷纷拒绝借钱给列侯。

然而,财大气粗的无盐氏却不担心,他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绝好机会,当即愿意借钱千金给列侯,并约定利息是千金的十倍。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汉朝太尉周亚夫就率领大军平定了叛乱,那些列侯也按照之前的约定,连本带息把钱还给了无盐氏,无盐氏赚的盆满钵满。

除了商人,就连官宦子弟也开始投身商海。

汉文帝在位的时候,邓通在朝廷当中担任黄头郎,也就是在宫廷里面负责划船的官员。

有一天,汉文帝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即将升天,却怎么也升不上去,突然来了一位身穿拦腰短衫的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从而帮助他成功升天。

醒来之后,汉文帝马上跑到宫里寻找这个贵人,恰好看到一位与梦中穿着一样的黄头郎,通过询问,得知这个黄头郎名叫邓通。

从此以后,汉文帝把邓通当成自己的贵人,对他十分器重。

甚至,汉文帝还请来一位先生算命,专门给邓通算上一卦。

通过一番占卜,算命先生说道:“邓通这个人以后会变得穷困潦倒!”

汉文帝说道:“邓通以后是贫穷,还是富贵,就是我一句话的事,我就不让他变得穷困!”

于是,汉文帝把位于蜀郡严道县的一座铜矿开采权送给了邓通。

邓通开始大肆开采铜矿,用铜来铸造钱币,这种钱币被称为“邓氏钱”,可以在全国范围之内进行流通,因此又有“邓氏钱布天下”的说法。

除了商人、官宦子弟经商以外,还有一类人也来经商,那就是游侠。

商人经商靠的是“钱”,官宦子弟经商靠的是“权”,而游侠经常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有胆有识,他们经商靠的则是“胆”。

在汉朝宽松政策的加持之下,这些进入商海的成功人士变得越来越富裕,他们有了钱之后就开始大肆购买土地,用来种植农作物,成为了所谓的地主。

可是,这样一来,又会出现许多不好的弊端。

所谓“树大招风”,成功人士有了钱,就难免遭人惦记,商人出身的地主就会与游侠出身的地主相互勾结,游侠出身的地主就会与官宦子弟出身的地主相互勾结,他们或是需要得到保护,或是需要得到支持,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利用的复杂关系网。

久而久之,这些地主就会变成一股豪强势力,甚至超过了官府的势力,《史记》当中称为“力过吏势”。

在一些地方,一度出现了“宁负二千石,不负豪大家”的说法,宁愿得罪俸禄为两千石的太守,也不敢得罪这些地主豪强,可见他们的势力之大。

“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周亚夫率领大军在洛阳见到了地主豪强剧孟,他兴奋地说道:“有剧孟在,洛阳以东的叛乱就不用担心了!”

后世的文人也纷纷对此作出感叹,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在《梁甫吟》一诗当中写道: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由此可见,豪强势力对于地方的影响力,甚至能够改变一场战争的战局。

如果豪强势力能够帮助朝廷,就会成为朝廷的得力助手。一旦豪强势力站在诸侯这边,无疑将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与此同时,豪强势力也在政治上威胁着汉朝政权,他们大肆兼并土地,对农民进行压榨和剥削,加剧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使得朝廷的财税收入减少,严重扰乱了汉朝的经济秩序。

不仅如此,豪强势力的人多势众,他们甚至不顾朝廷的律法,为非作歹,包屁罪犯,在法律上对朝廷构成了巨大威胁。

汉景帝

这一切,都被汉景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面对豪强势力的势力过大,汉景帝认为,若是一再推崇“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任由他们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对汉朝带来严重的后果。

汉景帝绝对不能容许豪强势力威胁朝廷,于是决定狠狠打击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

然而,由于这些豪强势力的势力太大,许多地方官府也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汉景帝会把这个棘手的任务交给谁呢?

经过一番挑来挑去,汉景帝挑选出了一个人,名叫郅都,《史记》当中称他“有气力”,做事雷厉风行,而且精明强干。

郅都

当时的济南是汉朝豪强势力最为集中的地方,汉景帝就任命郅都担任济南太守。

郅都刚一来到济南赴任,就决定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打击豪强势力,从而开创了汉朝以来打击豪强势力的先河!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郅都发现,当地的豪强势力就数瞷(jian)氏最大,当即决定拿他开刀,毫不犹豫的将他杀掉,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果不其然,随着瞷氏的被杀,其他豪强势力被震慑住了,再也不敢跟官府作对。

在济南任职一年多的时间里,郅都取得了“打击豪强势力”的伟大战果,使得当地的社会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郅都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把郅都调往长安(如今的陕西西安)担任中尉,主要负责整治长安的一些刘氏宗亲的豪强势力。

没过多久,长安的社会秩序也变得有井有条,郅都成为了百姓心目当中的英雄,他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大,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豪强势力!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郅都的所有付出却换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公元前148年,此时的刘荣已经被汉景帝废掉了太子之位,改封为临江(如今的湖北大部)王,他在首都江陵(如今的湖北江陵)修建王宫的时候,打通了旁边一座文帝庙的围墙。

根据汉朝时期的法律规定,刘荣打通了文帝庙的围墙,就构成了“侵犯庙地罪”。

于是,汉景帝立即颁布诏书,命令刘荣来到长安接受审理。

然而,刘荣来到长安之后却见不到汉景帝,负责审理自己的是郅都,他当即意识到,以郅都的强硬手段,自己肯定无法活着出去了,绝望之心油然而生!

几天之后,刘荣在狱中给汉景帝写了一封信之后,然后自杀身亡。

刘荣自杀身亡的消息传到了窦太后那里,她认为,一定是郅都逼死了自己的孙子,便要求汉景帝杀掉郅都,替刘荣报仇。

汉景帝对郅都十分器重,不忍心将他杀掉,只是将他革职返乡。

窦太后

就在郅都返回老家的途中,汉景帝派人追上他,任命他担任靠近匈奴地界的雁门太守!

过了几年,窦太后得知汉景帝并没有将郅都免职,而是调任为雁门太守,于是非常生气,强行要求汉景帝必须要把郅都杀掉。

汉景帝极力替郅都辩护说:“郅都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忠臣!”

窦太后回答说:“我的孙子刘荣难道就不是忠臣吗?”

就这样,在窦太后的干预之下,汉景帝虽有万般不舍,但还是下令杀掉郅都。

其实,刘荣在狱中自杀身亡只是导致郅都之死的导火索而已,真正将他置于死地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为官作风,虽然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好官,但并不适用汉朝当时的政治环境。

自从汉朝确立以“黄老思想”为治国方针以后,朝廷的官员比较推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然而,郅都的办事风格向来都是果断和坚决,而且手段狠毒,又要犯了错,哪怕是皇亲国戚,也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他为此还得到了一个“苍鹰”的称号。

因此,许多人都把郅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窦太后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郅都的死去,朝廷当中的官员再也不敢玩命做事,汉景帝打击豪强势力的行动基本落下了帷幕,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郅都被杀之后,汉朝的社会秩序又开始出现问题,各地的豪强势力纷纷重新崛起。

其中,轵县(如今的河南济源)的郭解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郭解是轵县的一支强劲的豪强势力,拥有很高的名望,他在当地开采铜矿,铸造钱币,挖坟盗墓,还召集了许多亡命之徒,对朝廷构成了很大的潜在威胁。

更有甚者,轵县和周边郡县的百姓,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不去当地的官府,而是直接来找郭解进行调解,而且从来不收取百姓的任何好处。

正是因为这样,郭解深得轵县和周边郡县百姓的敬重。

当时,洛阳有一对仇家结有仇怨,当地的官府经过多次调解都没有成功,他们就来到轵县寻找郭解进行调解。

郭解单独见了这对仇家的双方,经过三言两语,就成功帮他们解决了问题。

其实,郭解作为轵县的一支豪强势力,虽然他表面上谦恭有礼,但是“其阴贼著于心,睚眦必报”,或许是迫于他的淫威,这对仇家才肯化干戈为玉帛。

尽管郭解能够帮助百姓排忧解难,赢得了百姓的一致称赞,但是却严重损害了官府的尊严,与之相比,官府显得毫无办事能力。

就在郅都去世以后,汉朝出现了越来越多像郭解这样的豪强势力,就连朝廷也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

朝廷所面临的这些威胁,都被年幼的太子刘彻看在眼里。

对于这些豪强势力的横行霸道,若是追根溯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性格比较宽厚,对地方的各种豪强势力任其发展,不能采取强劲有力的措施进行打压。第二,汉朝是以“黄老思想”为治国方针,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所以对地方的自然行为采取包容的态度。

因此,正是在“黄老思想”理念的指引之下,汉朝的豪强势力越做越大,朝廷又采取宽松的政策,对他们不管不顾,直到成为皇权的最大威胁。

道家的“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就不一样了,儒家提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尊崇一切的权力都应当出自皇权手中。

面对豪强势力对汉朝带来的严重危机,直到太子刘彻继承皇位的时候,他才终于做出了改变,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汉朝江山。

0 阅读:20
无事说过去

无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