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06年,也就是明武宗继承皇位的第二年,由于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整日引诱年仅十六岁的明武宗外出游玩、下夜店、逛妓院,导致明朝的朝政荒废,引起了外廷文官集团的强烈不满。
以刘健、谢迁和李东阳三位内阁首辅为首的外廷文官集团认为,只有把以刘瑾等“八虎”彻底铲除,才能让明武宗安心处理朝政。
于是,外廷文官集团联名向明武宗呈上一份弹劾奏折,里面列举了“八虎”的种种罪状,强烈要求马上诛杀“八虎”。
“八虎”是明武宗身边最为信赖的八位宦官,除了为首的宦官刘瑾之外,其余七位宦官分别是张永、罗祥、魏彬、丘聚、高凤、马永成和谷大用。
“八虎”每天带领明武宗吃喝玩乐,明武宗实在舍不得将他们杀掉,但是面对外廷文官集团的步步紧逼,他只好想方设法替“八虎”开脱。
在外廷文官集团的施压之下,明武宗只好将“八虎”革职赋闲,全部发配到南京等待消息。
但是,这种处罚力度根本不能让外廷文官集团感到满意,他们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再次联合数百文武官员实施“伏阙面争”,逼迫明武宗诛杀“八虎”。
然而,就在明武宗即将妥协的时候,外廷文官集团里面却出现了一个叛徒,他就是吏部尚书焦芳。
焦芳把外廷文官集团逼迫明武宗诛杀“八虎”的计划,全盘告诉给了刘瑾,从而直接改变了局势的走向。
刘瑾原来以为,自己被发配到了南京,外廷文官集团就会就此罢手,从而躲过一死,然而外廷文官集团还是不肯放过自己。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刘瑾等“八虎”决定放手一搏,从而寻找一条自救的出路。
于是,刘瑾等“八虎”连夜返回北京,企图请求明武宗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饶了自己。
见到明武宗之后,刘瑾等“八虎”马上跪倒在地,并且采取了三招策略:
第一招:悲情计,从感情上触动明武宗;第二招:离间计,从政治上警醒明武宗;第三招:激将法,故意刺激明武宗的个性。刘瑾果然是老奸巨猾,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了明武宗,不仅保住了“八虎”的性命,还让明武宗坚决站在“八虎”这边。
其实,明武宗之所以要保住“八虎”的性命,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
明武宗刚刚继承皇位的时候,明朝的财政非常紧张,为了限制明武宗的奢侈和浪费,外廷文官集团和司礼监联合起来向他进行施压,目的就是让他从各方面“节省开支”。
但是,这让明武宗感到大为不满......
明武宗认为,若是诛杀掉以刘瑾为首的“八虎”,那么外廷文官集团和司礼监就会联合起来掐断自己的经济命脉,无疑就是在削弱皇帝的权威。
在明武宗的眼里看来,只有宦官才是自己身边最为听话的人群,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外廷文官集团想要削弱宦官的权力,就相当于在削弱皇帝的权力,他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尽管外廷文官集团一心在为朝廷着想,但与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又能够让自己不缺钱花的刘瑾等“八虎”相比,明武宗还是选择了“八虎”。
于是,就在明武宗下定决心要留下刘瑾等“八虎”的同时,他还任命刘瑾执掌司礼监兼提督团营,任命马永成担任东厂提督,任命谷大用担任西厂提督,张永、高凤等人也均被委以重任。
直到这个时候,以刘瑾等“八虎”才算真正扭转了败局,在与外廷文官集团的这场政治斗争当中取得了胜利。
见此情景,三位内阁首辅刘健、谢迁和李东阳感到十分失望,纷纷向明武宗提交了辞职奏折。
然而,明武宗竟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犹豫,果断就同意了刘健和谢迁的辞职请求,只是把李东阳留了下来。
其实,明武宗极力挽留李东阳,并不是因为他懂得使用人才,而是刘瑾在背后运作。刘瑾认为,李东阳跟刘健、谢迁不同,他比较怯弱,完全可以留在朝廷为己所用。
而吏部尚书焦芳作为这场政治斗争当中的“首席功臣”,也在刘瑾的提携之下,如闪电一般地进入朝廷内阁,并且顺利执掌了外廷文官集团的最高权力。
从此以后,大明王朝开始进入一个“贤德远离,奸邪盈朝”的时代。
刘瑾不仅一跃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还掌管了朝廷当中重要的东厂和西厂。
司礼监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设立的,属于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中的首席衙门,起初的职责主要负责掌管宫廷内部的一切礼仪,以及纠察宫里宦官的违法乱纪行为。
司礼监设置的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等十二位太监,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职务。
自从刘瑾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之后,就把司礼监变成了“十二监中第一署”,他的官衔属于正四品,在内廷里面已经是非常高的职位了。
司礼监和朝廷内阁是相对并列的两个机构,两者共同处理朝廷的军政事务。
然而,司礼监和朝廷内阁还是存在区别的,司礼监属于内廷,朝廷内阁属于外廷。而且司礼监距离皇帝更近,每天与皇帝见面,他们的权力甚至超过了朝廷内阁。
更有甚者,司礼监有的时候还可以向朝廷内阁下达命令,要求朝廷内阁为皇帝服务。
由此可见,司礼监的权力之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票拟权,可以对朝廷的军政事务提出处理意见;二、批红权,有权对所有奏折做出决策,然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诏令;三、行政监察权,可以代表皇帝对朝中大臣进行监督。刘瑾当上了司礼监的一把手,那些曾经反对他的大臣就要遭殃了,因为他即将实施一系列的反击报复行动。
刘瑾刚刚来到司礼监上任的时候,还是比较谨小慎微的,任何事情都会先向明武宗进行请示。
可是,时间一长,每当明武宗正在玩得高兴之时,刘瑾就去找他汇报事情,严重扰乱他的兴致,甚至对刘瑾大发雷霆。
有一次,明武宗气愤地对刘瑾说道:“你现在什么事情都拿来烦我,我要你是干什么吃的,有的事情你自己看着办吧,不用向我汇报!”
这句话正是刘瑾想要的结果,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以明武宗的名义祸乱朝纲。
根据《皇明纪略》当中的记载,朝廷内阁当时想要以明武宗的名义起草诏书,对于朝中的人事任免问题,必须先要征求刘瑾的同意,他们才敢下笔起草。
更有甚者,为了方便处理朝政事务,刘瑾直接把每天的奏折拿到自己府上,逐渐形成了另一个权力中心,被称为“立皇帝”。
因此,当时的明武宗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实际处理朝政事务的则是“立皇帝”刘瑾。
刘瑾掌握朝政大权以后,为了在朝堂树立自己的权威,他采取了三大措施:打击政敌、架空六部和干预司法。
第一:打击政敌;对于曾经弹劾过自己的官员,刘瑾从来没有想过要原谅他们,而是对他们使用三招手段,分别是追杀、杖责和枷号。
刘瑾掌握朝政大权之后,王岳、范亨和徐智被发配到了南京,但他依然不放心,总是担心这些人有一天会重返北京跟自己作对。
为了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刘瑾派出锦衣卫杀死了王岳和范亨,徐智在断了一只胳膊的情况下侥幸逃脱。
杖责又称为廷杖,根据明朝的刑罚惯例,若是官员被判杖责的时候,他们可以在背后垫上一层棉毡,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受伤的程度,还可以保全官员的体面。
但是,刘瑾却改变了这一规则,他要求:无论官员的罪名是轻还是重,全部实行杖责。
而且,刘瑾还规定,在官员进行杖责的时候,一律不准垫上棉毡,还要脱下裤子,专门打屁股,不准打后背。
不得不说,刘瑾的这一招简直就是杀人诛心,在触及官员肉体的同时,又侮辱了官员的灵魂,从而让官员对刘瑾产生畏惧之心,不敢再跟刘瑾作对!
在《皇明纪略》当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逆(刘)瑾当国,惧无以惩言官者,大学士焦公芳进计曰:文臣所惧惟杖责耳。”
其实,以刘瑾的智商,他还想不出这种损招,真正在背后帮他出主意的人是吏部尚书焦芳。
在内阁首辅刘健和谢迁辞职以后,外廷文官集团的许多官员担心刘瑾的打击报复,纷纷向明武宗上奏挽留刘健和谢迁,其中也包括御史和给事中。
一般的官员给明武宗上书,刘瑾根本是不放在眼里的,但是唯独惧怕御史和给事中。
就在刘瑾愁于怎么对付御史和给事中的时候,焦芳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文臣的面子不单单是在脸上,还在屁股上,他们想要面子,咱们就打他们的屁股,让他们丢掉面子!”
刘瑾一听,这可是一个好主意啊,于是就把朝廷的杖责惯例做出了改变!
除此之外,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刘瑾很快就以明武宗的名义,给十五位御史和六位给事中扣上罪名,扒掉他们的裤子,每人打了三十大板的屁股。
通常来说,打屁股一般是打不死人的,但是明朝时期却经常打死人。
为此,清朝末期的法学家沈家本曾经做过考证,明朝时期的杖责一般是由锦衣卫负责实施,锦衣卫要比普通的士兵更加勇猛,他们擅长两个绝招:一个是“外轻内重”,一个是“外重内轻”。
负责杖责的锦衣卫都是经过专门训练出来的,他们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每天都是使用“假人”练手。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使用皮革做成两个人形,一个里面装满砖头,一个里面塞满纸片,然后在外侧套上衣服。
经过长时间的杖责训练,锦衣卫能够轻易掌握力度,在不破坏衣服和皮革的情况下,把里面的砖头打碎,这叫“外轻内重”。只是把衣服和皮革打破,但里面的纸片却完好无损,这叫“外重内轻”,这种方式用来对付那些不听话又不能置于死地的官员。
面对如此残酷的杖责,许多官员因此皮开肉绽,不仅让官员的颜面尽失,甚至还有可能落下终身残疾。
刘瑾利用这招,让许多官员被迫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
然而,也有一批官员不惧刘瑾的淫威,敢于站出来对抗刘瑾,御史蒋钦就是其中之一。
蒋钦被刘瑾下令杖责三十大板之后,又向明武宗上奏弹劾刘瑾,甚至在奏折当中直接怒骂刘瑾为“悖逆之徒,蠹国之贼”,极力劝说明武宗不要宠信刘瑾这样的奸邪小人。
可是,当时的奏折几乎都要经过刘瑾之手,他看到这份弹劾奏折之后非常愤怒,当即以明武宗的名义再对蒋钦实施杖责三十。
这一次,蒋钦的屁股被打的血肉淋漓......
三天之后,蒋钦再次向明武宗呈上弹劾刘瑾的奏折,他想要以死劝谏明武宗远离刘瑾。
眼看蒋钦如此执着,刘瑾决定彻底将他除掉,于是再次下令将他杖责三十,随后投入狱中。
蒋钦这次没有挺过去,几乎被打得奄奄一息的他于三天之后在狱中死去,年仅49岁。
遗憾的是,蒋钦的死,依然没有能够唤醒明武宗。
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当众脱裤杖责屁股,所带来的精神疼痛远远高于身体上的疼痛。
由此看来,刘瑾的这一行为,彻底摧毁了明朝官员的最后一丝尊严,就连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吴晗也都做出这样的评价:“折辱士气,剥丧廉耻!”
为了打击政敌,刘瑾还把三十五斤重的枷锁提升到了一百五十斤,光是枷锁的重量就足以把人压死,更不要说长时间佩戴了!
因此,一些本来反对刘瑾的官员为了保住屁股不被杖责,开始在刘瑾面前唯唯诺诺,逐渐沦为了刘瑾的一派。
第二:架空六部;在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同时,刘瑾还把双手伸向了朝廷的工部、吏部、礼部、刑部、兵部和户部(简称六部),以此来培养自己在朝堂之中的势力。
按照明朝的法律规定,朝廷文武大臣的人事任免是由吏部和兵部来负责的。
而刘瑾掌握朝政大权不久之后,就开始以明武宗的名义颁布一道命令:
“吏兵二部,凡进退文武官,先于(刘)瑾处详议。”
从这个时候开始,“六部”就是形同虚设,吏部和兵部在选拔和任命官员的时候,都要首先通知刘瑾。
凡是与刘瑾作对的官员,或者刘瑾看不顺眼的官员,全部都被他踢出朝廷,导致朝廷选拔和任命官员就像儿戏一样。
根据《皇明纪略》当中的记载,刘瑾想要搞定正二品以下官衔的武官,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武官的地位越来越弱,他们不再以军队中的事务为重,而是整天想着怎么献媚刘瑾。
长而久之,给明朝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军队实力大为削弱”。
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在负责撰写《明史》的时候,曾经对于刘瑾的这种玩法做出这样的评价:
“让明朝天下的兵将冲锋陷阵,无人敢上,守备防御无能为力,大明帝国军力锐减。”
第三:干预司法;明朝时期的司法流程比较完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分别负责案件的审判、复核和监察,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合称“三法司”。
刘瑾心想,既然自己想要完全把持朝政,那么“三法司”必然不能排除在外。
于是,刘瑾开始干预明朝的司法监察权,他命令北京都察院和南京都察院的所有奏折都要向自己禀报,自己看过之后再决定是否向明武宗汇报。
眼看都察院的官员没有人敢反对,刘瑾直接命令朝廷内阁颁发命令,授权“天下镇守太监,得预刑名政事”。
意思就是,天下的镇守太监可以介入大理寺的复核,让太监渗透到明朝的司法部门,并且主导司法案件的判罚。
这简直就是贻笑大方,让明朝法律的威严何在?
为了对朝廷的官员和民间的百姓进行监督,除了东厂和西厂以外,刘瑾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内行厂,三厂的特务搞得官员和百姓人心惶惶。
关于刘瑾执掌的特务系统究竟有多可怕,在《明史·刑法志三》当中这样记载:
“远州僻壤,见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转相避匿。有司闻风,密行贿赂。于是无赖子乘机为奸,天下皆重足立。而卫使石文义亦(刘)瑾私人,厂卫之势合矣。”
刘瑾通过一系列手段打击政敌、架空六部、干预司法,终于把明朝的所有大权尽归其手,他的权力和地位也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