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9年,秦国调集五十万大军大举攻击魏国西河郡,郡守吴起率领五万精兵反击。
秦魏在阴晋地区展开大战,魏军在吴起的强力指挥下,奋勇杀敌,以一当百,一举击溃秦国大军,成功保卫河西,创造战国初期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经此一战,魏国一跃成为诸侯盟主,成为东方诸国对抗秦国的领导者,而秦国威严扫地,颜面尽失,遭遇各国冷眼,造成“诸侯卑秦”的局面。
兵在精而不在多——军神吴起与魏国“特种兵”魏武卒的崛起想了解阴晋之战就不得不提到这场战役的主人公——吴起。
吴起,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是诸子百家中兵家代表人物,与孙武、孙膑、尉缭并称为兵家四圣,吴起被称为亚圣。
吴起本是卫国人,早年曾学儒术,后弃儒学兵,先是在鲁国供职,后于前410年左右转投魏国。
当时执政魏国的魏文侯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任用李悝实施变法,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对于吴起的到来,魏文侯曾询问李悝,吴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李悝说吴起好色,但用兵连司马穰苴都不能相比。
司马穰苴是齐国名将,曾击败过晋、燕军队,在当时有着崇高的地位,李悝把吴起比作穰苴,不禁让魏文侯刮目相看。
在魏文侯看来,只要这个人有才,能够振兴魏国就可以提拔,至于贪财好色的小毛病一概不计较,就这样,吴起被魏文侯提拔为将军。
而吴起也不负所望,他大力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将春秋时期以来的动员兵制改为募兵制,以专业军人代替此前的临时雇佣兵和农民。
武卒制的核心内容是精兵战略,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选拔士兵。
他要求士兵背三天干粮,半天行军百里,并配备护甲、铁盔,熟练掌握利剑、长矛、弓箭等装备,一旦通过考核,即可免除全家徭役,还能享受分配田地和房屋的优厚待遇。
在吴起严格的军事训练下,魏军战斗力有了极大提高。
同时吴起还十分懂得调动军队士气。
在举行庆功宴会时,吴起让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吃猪、牛、羊肉,立次功者坐中排,餐具和餐食适当减少,无功者只能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
对有功者,按战功大小分级赏赐,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派人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
另外,吴起还十分懂得体恤士兵,曾有士兵长疮化脓,吴起看到就用嘴去吸吮,士兵的母亲听到后放声大哭,一问缘由,这位母亲回答。
他的丈夫曾在吴起手下,也因生疮被吴起吸伤口,以至于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打仗十分勇敢,最终死在战场,如今他的儿子势必要步其后尘了。
吴起改革三年,魏军士气大振。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吴起率领魏武卒一举攻克临晋、洛阴等整个河西地区,建立河西郡,吴起本人成为河西郡首任郡守。
在此后的几年里,吴起和他的魏武卒灭中山国、败韩赵,退秦国,共参加七十六场战斗,全胜六十四场,其余均以平局收场,开拓千里土地,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战斗力最强悍的诸侯国。
阴晋大战——兵力悬殊的较量,魏武卒大破秦军秦魏原本以黄河为界,丢掉河西之后,整个关中平原完全暴露在魏军铁蹄之下,这让秦国非常难受,夺回河西势在必行。
公元前389年,秦国征调五十万军队讨伐魏国。魏国士兵在听到秦军进攻的消息后,不仅没有被吓退,反而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
吴起充分利用士兵立功心切的心理,挑选五万个没有立过战功的步兵,由自己亲自率领反击秦军。
魏武侯又为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以壮声势。
从表面上看,秦魏两军规模差距悬殊,但秦军大部分是从农民中临时征调,装备简陋,素质低下,而魏军是清一色的特种战士,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
而且魏军有一种强弩,射程远,威力大,每个士兵还配备铁剑和长戟,无论在远距离射杀还是近距离肉搏,魏军均远胜秦军。
除此之外,吴起搜集大量情报,获悉秦军声势浩大表象下虚弱的军力,于是决心一举击溃秦军。
开战前夕,吴起做了充分军事动员,号令三军:
“诸吏士都应当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
大意是车兵不能缴获战车,骑兵不能缴获战马,步兵不能抓获俘虏,那么即便击败秦军也不算立功。
吴起的战前动员充分调动了魏军的士气,武卒们摩拳擦掌,使魏军成为不怕死的虎狼之师。
大战开始,吴起采取先防后攻的策略,他诱敌深入,然后发起反攻,吴起身先士卒,率五万主力直扑中路,骑兵和车兵在两翼策应,牵制敌军主力。
秦军本来军心涣散,在魏军强大攻势面前逐渐乱了阵脚,经过魏军反复冲杀,秦军军阵被彻底击穿,士兵四散奔逃。
阴晋之战以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吴起也创造了战国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经此一战,魏国迅速崛起,在诸侯国中赢得了崇高地位,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而秦国则颜面尽失,引发“诸侯卑秦”。
秦国上下亦深以为耻,从此以后埋头苦干,力图变法图强,不过阴晋之战却成为秦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秦在统一六国后,几乎销毁有关此战的所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