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帝国呈土崩瓦解之势。
615年,隋炀帝杨广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除了北御突厥,防止突厥人袭扰外,还因为太原地带是关陇地区军事重镇和物资后勤保障基地,是隋朝大后方。
617年,李渊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历史上也叫晋阳起兵或太原起兵。
晋阳起兵作为开启大唐王朝的首次战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李渊起兵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博弈?到底是时代波涛推出的被动选择还是踏浪而起的弄潮者?下面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李渊出身关陇顶级军政家族,且与杨氏隋朝统治者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关于李渊的一生,可以这么形容,如果说人这一辈子从出生到死亡,命里有的或没有的早就被老天爷拿捏得死死的。
那么李渊就是上天的青睐,拿着的人生剧本都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光辉煌。
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他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西魏时期的八柱国、官至太尉。北周建立后,被封唐国公。
很多人不了解八柱国这个概念。八柱国由西魏末期权臣宇文泰所设,是西魏军队最高级别的八个首领。
宇文泰首创府兵制,为柱国之首,元氏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简单来说,李虎就是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之一。
其父亲父亲李昞继续在北周为柱国大将军。与父系类似,李渊的母家也同样显赫,其外祖父独孤信与李虎并列为八柱国。
独孤信有三个女儿,在周、隋、唐三朝都进入皇室,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四女便是李渊的母亲,七女独孤伽罗成为隋文帝杨坚皇后。
李渊七岁时,因其父去世,遂袭封唐国公。当时,独孤伽罗是一名非常强势的女政治家,与杨坚并称二圣。少年时的李渊经常入宫,深受其姨母器重。

李渊不仅家世显赫,情商也特别高,待人谦和洒脱,无论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
姨父杨坚也很看重他,李渊很年轻的时候便先后出任谯(今安徽亳州)、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杨广是独孤伽罗的次子,小李渊三岁,论辈分是杨广的表哥。604年杨广继位,即隋炀帝。
杨广对关陇势力一向忌惮,李渊只能通过“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以表自己胸无大志,这才免遭厄运。
同时,与内敛深沉的父亲杨坚相比,杨广执政风格外放张扬,好大喜功,倾慕秦皇汉武千秋伟业。
为此,不惜大兴土木,修宫殿,建东都洛阳,开凿京杭运河,修驰道,三征高句丽。
连年徭役兵役消耗民力不下千万,社会经济濒临崩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掬为茂草。”
广大底层百姓穷苦潦倒,只能占据山林,落草为寇,最终演变为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

杨广派兵镇压,李渊就是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受命对山西境内农民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筑尸成京观,还率领两千骑兵击溃比自己强大的多的突厥部队。
李渊凭借杰出政治军事才能和镇压起义博得杨广信任,升其为右骁卫将军。
不过此时的农民起义已是燎原之势,尤以关中和中原最为严重,隋朝的官僚地主也纷纷割据一方,杨广察觉东都待不下去,于616年七月南下江都(扬州)。
不过关中地区的摊子得有人收拾,尤其是太原乃“天下精兵处”,城中“府库盈积,粮饷可支十年”。此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必须得由亲近、能力强者镇守。
杨广思来想去,把这个重要的位置交到自己的表哥李渊手里,任命其为太原留守,不过杨广也不是十分放心,便派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让他们监视李渊。

李渊到底有没有反隋的想法呢?后世很多人认为李渊是忠于隋朝的,只是受到杨广的猜忌才被迫起兵。
毕竟杨广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差,猜忌多疑、荒淫无度、屠戮大臣,甚至连自己的亲父兄都杀。
但李渊真的是迫于无奈吗?史料记载,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私窃甚喜”,曾对次子李世民说:
“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大意是“唐”这个地方是我的封地,因此太原是我们真正的祖籍。现在来到这里是上天给我机会。如果不及时抓住,那么大祸就会临头。
上天给他什么机会?什么机会抓不到就会有灾祸?其内心意图不言自明。
很多人认为李渊是庸才,晋阳起兵的主角是李世民。但真实的情况是李渊才是决策者,李世民更多的是谋划和串联。
李渊到太原后暗中谋划,联络各地豪杰。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

李世民更是大肆收拢人才,一技可称,一艺可取者皆纳入麾下。期间,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成为李渊的主要参谋。
正当李渊紧锣密鼓准备时,其下属鹰扬府校尉刘武周于617年二月兵变反隋,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
杨广闻讯大怒,觉得李渊图谋不轨,要提他到江都治罪。此时的形势已十分危急,李渊急招李世民、刘文静等人商议,最终下定决心反隋。
此后李渊表面恭顺杨广平叛,暗中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等人募兵,又往河东召回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
虽然李渊部署周密,但仍被副留守高君雅、王威怀疑,为此,高、王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借机除掉李渊。
然而事情泄露,李渊先发制人,借口商讨讨伐义军,将两人骗至宫中擒获,随后斩首祭旗。
不过眼下李渊虽然解除内忧,统一思想,但仍面临客观困难,首先,李渊只有太原一隅之地,没有回旋空间,可谓不成功便成仁。

同时塞外突厥虎视眈眈,彼时的东突厥汗国趁隋朝内乱,大肆扩张,其疆域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西域,控弦之士百万,实力为历代夷狄难以望其项背。
北方各路起义军强如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之流都主动与之交好。
李渊深知如果南下起兵,就必须搞好与突厥的关系,为此,他亲自写信给突厥始毕可汗,以卑微言辞主动向突厥称臣,称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全部归可汗所有。
此举一方面是防止后院着火,突厥进犯,另一方面是想向突厥借兵,帮助自己完成建唐大业。
果然,始毕可汗在见到李渊使者带领大量金银珠宝后非常高兴,当即挑选一千马匹送给李渊。
至此李渊解决后方问题,终于得以轻装上阵,在刘文静等人的建议下,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
617年七月,李渊在晋阳举行誓师大会,历数杨广罪过,宣布“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

同时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留守晋阳。
随后李渊开仓放粮争取民心,至此李渊与杨广正式割裂,踏上自己的创业之路。
李渊废隋恭帝,建立大唐王朝李渊的战略计划很明确,就是要以极快的速度占据关中,一方面据潼关和秦岭险要之势,另一方面积蓄实力,集关中平原丰厚物资,伺机出关争夺天下。
为此李渊做了两手准备,先是写信给关东的李密,共续同族之情,许诺平分天下,以诱使其拖住隋军无暇西顾。
同时命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3万军队挥兵南下渡过黄河,由于中原地区已经乱成一锅粥,隋朝在北方的军事力量基本已被摧毁,杨广偏居江左仅能自保。
因此李渊父子得以横扫关中,617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军首先攻入长安,李渊进入长安后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拥立其孙子孙代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

李渊晋位唐王,任大丞相、录尚书事,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
李渊兵变令天下哗然,作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又是杨广的亲表哥,李渊起兵不仅宣告与杨广决裂,也标志关陇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而远在江都(扬州)的杨广等文武百官人心惶惶,跟随杨广的骁果军绝大多数为关中人,眼见杨广大势已去,皆有背离之意。
618年三月,杨广的亲信、关陇集团另一成员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杨广。远在长安的李渊暗自窃喜,表面谴责宇文化及弑君,暗地里却为称帝做准备。
杨广遇害两个月后,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建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兼尚书令。

一年后,隋恭帝不明不白的离世,年仅十五岁。从此李渊家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唐统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