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非因隋炀帝荒淫无道和农民起义,而是关陇集团的联合绞杀

小瑀说史吧 2025-03-24 16:04:42
序言

隋朝,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大一统帝国,国祚38年,一个短暂而辉煌的王朝。

同秦朝相似,隋朝虽然短命,但却绽放出绚烂的姿色,展现出强悍的活力。

从统一中国到推行科举,从开皇之治到实行均田,从营造洛阳到修建运河,从重开丝绸之路到征服四方蛮夷。这些伟大举措影响后世数千年发展历程。

但同时隋朝又与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和苛政暴政联系在一起,最终透支国力,在民变和武装革命中轰然倒塌。

很多人认为是农民起义推翻了大隋帝国,并把隋朝的灭亡归咎于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

可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尘雾,还是会在尘封已久的岁月往事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隋朝并非死于底层农民阶级,而是亡于统治集团内部的自我革命。

按照正常规律,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为维护阶级利益,一般都是扮演镇压起义的“刽子手”角色,但隋朝却是例外。

当然,这么说并非为隋朝残酷统治翻案,只是隋末农民起义仅仅推波助澜,除了河北窦建德,无一成气候,其统治基石关陇集团才是起义主力。

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呢?事情还是要从杨坚说起。

开皇之治:盛世表象下的暗流涌动

581年二月,北周大丞相、隋王杨坚逼迫年仅八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他。随后,杨坚改国号为隋,即隋文帝,年号开皇。

杨坚的上位离不开关陇集团的支持,而杨坚本人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

历史上,关陇集团在中古时期占据重要政治地位,位于社会金字塔阶级顶层,先后孕育出西魏、北周、隋、唐四个帝国。

学界认为,关陇集团是以关中豪族为主的政治军事势力,最早发源于北魏时期。

5世纪中叶,北魏为保障首都平城(山西大同)的安全,在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北方边镇建立六个军镇以抵御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六镇将领多为鲜卑贵族,他们世代镇守边镇,在北魏拥有特殊政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鲜卑军贵与当地汉人世家豪强结合,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军政集团。

6世纪初,六镇发动起义,北魏局势大乱,530年左右,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六镇之一的怀朔镇出身的高欢和武川镇出身的宇文泰各自拥立东西魏皇帝,分别占据关东和关中。

宇文泰成员主要是鲜卑族,人数较少,为了扩张实力选择与关陇地区的豪强地主联合,彼此之间互相联姻、交换资源。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所谓的关陇集团。

西魏后期,宇文泰建立府兵制,设置八柱国,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这些人都是武川出身,他们构建了执政班底。

西魏实行军政合一制度,柱国和大将军不仅是军队统帅,还是政治领导核心。

宇文泰总领诸军,杨坚的父亲杨忠出身十二大将军,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李弼皆是八柱国。

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隋炀帝杨广之母)与唐高祖李渊之母为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之女。

到了北周末期,关陇汉人豪强势力超过宇文鲜卑家族,成为关陇集团的主力。

杨坚以其杰出政治能力,又有北周宣帝宇文邕岳父身份加持,被拜为上柱国、大司马,成为关陇集团首领。

此后杨坚与宇文氏展开激烈斗争,先后平定尉迟迥叛乱、宇文五王政变,登顶权力之巅。

有人说历代开国之君创业未有杨坚这般容易,这主要归功于关陇集团的支持。

而关陇集团与隋朝的关系,如同门阀士族之于魏晋、八旗之于满清,不管是北周还是隋朝,政治根基就是关陇集团。

589年,杨坚消灭南朝陈,完成南北方分裂三百年后的再次统一。

杨坚统一全国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恢复和发展国力。

政治上实行五省六曹制,也就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前身,以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惩治贪腐。

经济上推广均田制,与民休息,鼓励农桑,减免税赋徭役。文化上推行提倡儒学,调和佛道儒思想。

同时杨坚崇尚节俭作风,摒弃南北朝君主奢侈铺张之恶习,宫中不作美饰,不添金银珠宝。

在杨坚的励精图治下,隋朝国力蒸蒸日上,社会生产得到极大恢复,形成“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宴如也”的生动局面。

不过盛世开皇的繁荣表象下却是暗流汹涌,杨坚作为帝国的掌舵者,隐约感受到关陇集团对皇权的威胁隐患。

北周时代的宫闱政变、关陇豪强对宇文家族的清洗,这些残酷往事总在杨坚的脑海中萦绕,关陇集团能够帮助他推翻宇文氏,将来也会有人有样学样。

归根结底,关陇集团不过是取代门阀士族的新兴政治势力。只不过门阀士族通过垄断地方政治和土地资源,形成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后者依靠武力和军队上位。

瓦解关陇的关键在于断绝其父死子继的再生造血能力,为此,杨坚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从此唯才是举,选官不问门第。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盘踞数十年之久的关陇权贵岂是一纸制度就能消除的。

杨坚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统治阶层,愈加力不从心,到了晚年,饱受年轻时流血政变和白色恐怖的影响,渐渐猜忌苛察,甚至滥杀大臣。

同时杨坚还废黜当了近二十年太子的长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固然杨勇率性而为,喜好华美装饰,而未继承节俭朴素。

但更多的是杨勇性情宽厚,缺少政治手腕,易被利用,而杨广指挥灭陈之战,后以扬州大总管身份坐镇江左九年,维持江南繁华富庶景象。

以杨广的政治魄力和江南政治势力必可制衡关陇贵胄,604年杨坚驾崩,帝国权杖交到杨广手中。

隋朝轰塌,杨广还是没能逃得过关陇集团的手掌心

杨广即位之初,隋朝经过二十多年的开皇之治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国力达到极盛。

正如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的记载:

“在隋文帝和杨广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相较于阴鸷深沉且保守的父亲,杨广的作风更有大开大合之势,而且擅长词赋,琴棋书画五一不同,是一个行事大胆又颇具浪漫的政治家。

对待关陇集团这件事上,杨广的态度更加激进,他通过整顿吏治试图打破北周以来的“关中本位政策”,限制关陇集团的影响。

于606年增设进士科,完善科举制度,通过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来削弱关陇勋贵。同时还营造东都洛阳,从而摆脱关陇集团的“大本营”长安,另外,杨广还重用江南士人为官,以平衡关中官僚势力。

杨广的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对关陇豪族起到遏制作用,但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关陇贵族逐渐与杨氏家族离心离德。

当然,如果杨广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可能会有不错的效果。

只可惜杨广一心要成为像秦皇汉武那样功盖寰宇的千古一帝,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一天做完,最终步子迈得太大遭到反噬。

杨广继位第二年就亲征西北,攻打吐谷浑,以畅通丝绸之路,同时在南方又降服安南,占婆,镇服突厥、高昌、契丹以及东南亚诸国。

同时杨广兴建洛阳,每月要役使民丁两百万人,民夫日夜不停施工,因医疗和生活条件艰苦,再加上官吏的鞭笞责打,有十分之四五悲惨死去,装运尸体的车辆,往来不绝。

605年至610年,杨广下令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江淮、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

612年至614年,杨广三次亲征高句丽,总共征发兵力近二百万人,民夫近四百万,而最后的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除了以上举措,杨广还修筑长城、征讨周边等,在其统治的十多年间,被征发兵役徭役的超过一千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是四千六百万人。

无休止的徭役不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也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荒芜,农时荒废,百姓流离失所,人相食的惨象再次上演。

而杨广却刚愎自用,不体恤下情,宫中生活奢侈无度,对外以残暴手腕和严刑峻法统摄臣民,并不顾臣下劝阻多次巡游江南。

只不过杨广并未意识到自己也沦为天下对立面。杨广的一通折腾下来,几乎把隋文帝攒下的家底都败光了。

611年,山东、河南发生洪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发动起义,拉开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此后刘霸道、孙祖安、窦建德等纷纷率领农民起义,起义范围从山东、河北等发展到全国各地。

按照正常逻辑来讲,隋朝这个没落帝国应该很快淹没在农民起义的大海中。

但吊诡的是,这些多如牛毛的起义不仅没有对隋政府造成实质性伤害,除了河北窦建德,大部分都被镇压下去。

而且杨广在洛阳以及各地交通要道都修建了许多粮仓,较大的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等,这些大的粮仓存储粮食在百万石以上。

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据唐史记载,隋朝已灭亡20年,这些储存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要知道这还是在李密打下兴洛、回洛仓开仓放粮赈济洛阳灾民后的储备,可想而知,隋朝根底之深厚。

就在杨广政府被这些“癣疾之痛”搞得心烦意乱时,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微妙的社会平衡。

613年,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举兵起义。

杨玄感何许人也?他是隋朝两朝元老、著名权臣杨素之子。

杨素早年在杨坚代周立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开皇之治时期成为杨坚的重要功臣和谋臣,后来帮助杨广在夺嫡之争中扳倒废太子杨勇,而杨素本人长期担任尚书仆射,高居宰辅。

杨素本人出自高门士族,又在杨广执政时期多有狂悖僭越礼数之言行,这引来了杨广的忌恨。

杨广也曾多次扬言打压杨素家族。当杨广攻打高句丽时,各地农民起义已多如牛毛,彼时杨玄感负责押运粮草,再加上杨素已病故,而杨玄感素来惧恨杨广,便决定趁机作乱。

他打开洛阳附近粮仓赈济灾民,争取民心,声称推翻杨广。

可以说,杨玄感起义在隋末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代表着以关陇集团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公开化。

而隋朝本就是篡位得来的政权,其“得国不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关陇世家们,在他们眼里杨坚家族不过是关陇集团的一员,如果平日维持既得利益倒也罢了。

但杨坚父子不断剥夺他们的利益,这就引起这个庞大集团的严重不满,并逐渐与隋杨皇室离心离德。

既然杨家可以夺得天下,那么“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找一个能代表集团利益的家族不就可以了。

而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也就给了关陇集团起兵的机会。当杨玄感振臂一呼,凭借其社会影响力,很快聚集十余万之众并吸引诸多勋贵子弟。

同时杨玄感起义捅破了关陇集团与杨氏家族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韩擒虎之子韩世咢、来护儿之子来渊、虞世基之子虞柔等几十位开国勋贵之子跟随参与,全国各地郡县豪强发动叛变,隋朝统治集团开始分裂。

虽然杨广镇压了这场起义,但帝国的根基已然松动,中原地区起义遍地,乡野杳无人烟,东都洛阳已没法再待。

616年,杨广以南巡为名,带着数万骁果军中央禁军前往江都(扬州)。

一来是基于隋政府已无力控制北方,二来是江都是其传统势力范围,杨广曾长期镇守东南,迁往江都即是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也是另起炉灶之举。

617年,李密率领瓦岗军攻破洛阳的粮库兴洛仓,自封魏公,国号魏,随后占领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李密本人更是以天下盟主自居。

与底层农民起义者不同,这些关陇世家不仅拥有深厚的政治资源,也有着强大的社会威信和影响力,他们的起兵对隋朝统治影响极大。

当然,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毕竟杨广依然是国家正统,手握骁果军和东南半壁江山,直到李渊太原起兵。

前文介绍过,李渊与杨广是表兄弟,李渊年轻时曾在长安宫中,深受姨母独孤伽罗喜爱。由于受到杨家信任,所以被任命为太原留守,镇守关陇。

只不过李渊野心极大,意欲吞并八荒寰宇,多次向次子李世民透露过取而代之的想法。

617年,李渊正式起兵,拥立杨佑为帝,即隋恭帝。李渊起兵不仅代表关陇集团的集体反叛,更是釜底抽薪,直接否认了杨广帝位的合法性。

恰恰跟随杨广到江都的骁果军大多为关中人,眼见杨广大势已去,再加上其重用江淮本土官僚,遂不愿长居江南,都打着思念家人的旗号想逃回关中,但实际上不过是择木而栖的选择。

至此隋朝在此局势下迅速土崩瓦解,618年三月,出身关陇集团的左屯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率领骁果军捕捉并缢杀杨广。

就这样,被关陇集团扶持的隋帝国,仅仅不到四十年又被他们亲手毁灭,真可谓历史的轮回。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小瑀说史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