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之识,也作“半面之交”,本是形容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后用来形容相识时间较短,交情浅薄。成语出自《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乃东汉明帝朝太尉应顺的曾孙。应奉从小时候起,便表现出了超凡的记忆力,读书时“五行并下”,记事处人过目不忘。从小到大,凡他经历过的事,都能记忆犹新。
唐朝李贤在为《汉书》作注时,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应奉二十岁时,经常前去拜访彭城相袁贺。一日,应奉又前往拜访,却恰逢袁贺外出,府第大门紧闭。应奉上前叩门,造车匠将门拉开一条缝隙,露出半张脸来,告诉应奉袁贺不在,应奉只好离去。数十年后,应奉在路上遇见一人,仅凭当年的半张脸,便认出他是当年的造车匠。
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爆发叛乱,由于当地官府的苛敛,四千余武陵蛮在詹山的带领下公然造反,就连地方县令都被他们给抓了起来,朝廷调派军队前往征讨,结果在武冈山一带屡遭战败,无奈之下只好下诏求才。
永兴元年(153年),经过公卿朝议,四府推荐(即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大将军府或太傅府),汉桓帝改任应奉为武陵郡守。应奉到任之后,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安抚政策,成功使得叛乱的蛮夷或降或散,很快便平息了叛乱。
地方安静之后,应奉又大兴学校,全面清除弊政,将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可惜的是,应奉后来不知因为何事遭到罢免。
汉桓帝延熹年间(约160年),武陵地区的蛮人再度作乱,朝廷派遣荆州车骑将军冯绲前往平叛。冯绲认为应奉在当地颇有威信,深得蛮人的信任,便上书请求让应奉随同自己出征。朝廷于是重新起用应奉,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并赐钱十万。
在冯绲麾下,应奉利用自己对武陵地区的熟悉,为他提供了许多方略,使得军队大获全胜。叛乱平定后,在冯绲的推荐下,应奉因功升任司隶校尉。作为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员,由于京师周边权贵横行,司隶校尉这个职位实在不好做,应奉在任期间,却是不避豪权,纠奸罚罪,以严厉执法而闻名一时。
延熹八年(165年),因皇后邓猛女犯下酗酒行凶大罪,汉桓帝下诏废黜邓猛女皇后之位,不久后邓猛女忧郁而死。
邓猛女死后,汉桓帝本想立宠妃田贵人为皇后,但应奉认为贵人田圣乃宫女出身,不宜立为皇后,于是上书谏阻道,“臣听说周纳狄女,襄王出居于郑;汉立飞燕,成帝绝嗣无后。皇后之重,王朝兴废所在,宜思《关雎》之所求,远五禁之所忌。”汉桓帝采纳了应奉的建议,于是立豪门出身的窦妙为皇后。
永康元年十二月(168年1月),汉桓帝刘志驾崩,因其无子,窦皇后与兄长窦武迎立汉章帝刘炟玄孙、河间孝王刘开曾孙,年仅十二岁的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因汉灵帝年幼,窦太后临朝称制,封兄长窦武为大将军,提拔曾帮助她当上皇后的陈蕃为太尉。
当时,窦武、陈蕃和司徒胡广辅佐朝政,任用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士人,而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则在窦太后面前谄媚侍奉,双方矛盾十分突出。建宁元年(168年)九月,出现太白金星经房宿的异象,窦武等人本想借此除掉曹节、王甫一党,却不想消息泄露,宦官们抢先下手发动政变,引发“第二次党锢之祸”。
在这次政变中,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蕃、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虎贲中郎将刘淑、尚书魏朗等尽皆身死,李膺等人则被罢官,并禁锢终生。
眼见诸多同僚死于政变,应奉认为这都是由自己反对立田贵人为后所引发,罪责全都在于自己,遂以有病为由,辞去一切职务,返回故乡项城隐居。隐居期间,他追愍屈原以自伤,著《感骚》30篇及《汉书后序》,并最终病逝于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