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业两月,停电两次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弄了发电装置,那么杨老板的店铺已经陷入黑暗三十多天了。这不是文艺的比喻,而是字面意义上的黑暗——没有照明,没有电力,冰箱停止运转,收银机成了摆设。这家位于西安莲湖一个普通街角的小店,从今年3月11日被非正常停电至今,成了一个现代商业社会的典型案例。
这家店是杨老板全部的心血。去年年底他在房屋中介手中租下,今年1月耗费二十余天终于完成装修开业,前前后后不知投入了多少,水果区域的“新鲜蓝莓”立牌还光洁如新,就在2月7日那次遭遇了第一次断电。通过12345投诉和社区协调过后,经多方努力得到了临时供电协议后才勉强恢复,但约定只供应到当月28号;3月11日这次又再度遇上停电,任凭他给市场热线打了多少个电话,得到的是相关部门"正在跟进协调"的答复,时至今日仍然未见到一丝光亮。
然而,这场断电并不是出于恶劣天气的线路问题,也不是电费电源接头处的问题,停电的根源与他毫无关系——问起原因,杨老板只知道是房东与开发商的纠纷,但具体怎么回事、什么时候能解决,没人给准话,却让一个无关的租户来承担全部后果。黑漆漆的店面和精致塑封好的水果形成鲜明对比,突然断电的场景重复上演,就像一场持续的困扰,一点点消磨着一个普通生意人的希望。
二、被转嫁的纠纷:谁在替别人的矛盾买单?
夹在纠纷中间的杨老板不愿意与任何人起冲突,也不愿去责怪任何人、参与与其无关的纠纷,然而问题始终被搁置,最头疼的是照明不足,大白天店里都昏昏暗暗,货架上的商品蒙了层灰,他每天睁眼就要面对房租、人工、库存的持续损耗,却找不到一个快速有效的救济渠道。
令人深思的是,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各个城市上演。其他城市曾发生类似事件,某地菜市场因物业纠纷被断水断电,多家商户受到影响;某商业街因产权争议,部分租户暂停营业。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真正的纠纷双方都毫发无损,而毫无关系的第三方却承受了全部损失。这种"转嫁伤害"的潜规则,已经成为商业生态中一道待改善环节。
更让杨老板为难的是他压根不知道要向谁讨要说法。理论上,杨老板可以起诉房东违约,但停电并非房东所为;可以投诉开发商侵权,但双方没有直接合同关系;可以向政府部门求助,却陷入"协调中"的无限循环。现行救济机制存在改进空间,很多小生意人最终选择忍气吞声,关店止损吧,押金装修费全打水漂;继续硬撑吧,根本看不到头,更何况杨老板的租期为三年。当正当途径无法解决问题时,更需要社会各方合力推动制度完善,而不是要么选择放弃,要么走向极端。
三、公平的刻度:小生意人期待的营商环境
明明自己规规矩矩做生意——合同签了,营业执照办了,电费按时交,现在却要因他人的矛盾受连带影响,杨老板的诉求简单到令人心酸:"我只想正常用电,正常做生意。"这个朴素的愿望,丈量着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刻度。真正的营商环境优化,不应该只体现在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里,更应该体现在每一个小生意人遭遇不公时,能否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济。
杨老板的经历引发我们对营商环境优化的思考。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市场主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经营者而言,需要在签约前做好风险评估,选择规范的租赁渠道,明确约定权利义务。对物业管理和出租方来说,应当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避免因自身纠纷影响第三方权益。政府部门正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商事纠纷调解机制。一些地区已经建立快速响应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服务。这些举措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心态。我们已经习惯了"大鱼吃小鱼"的商业逻辑,甚至默认了小商户就是该承担更多风险。这种认知需要改变——健康的商业生态需共建共治的营商环境,而应该是有规则、有底线的文明社会。保护小生意人的合法权益,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断电终会结束,但因此丧失的商业信心需要更长时间来修复。当杨老板的店铺重新亮灯时,我们希望照亮的不仅是一个店面,更是各方共建良好营商环境的决心。毕竟,衡量一个社会的商业文明程度,最重要的标尺从来不是大企业的辉煌成就,而是小生意人能否有尊严地经营下去。
(本文基于当事人陈述及公开资料整理代为发布,如有不实言论我们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侵权请联系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