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蓝莓产业的现状与思考
爱农者看闻
2025-04-23 18:48:41
作者:吴林,胡晶,唐雪东,刘海广,王颖,李金英,李亚男
摘要:蓝莓全球化种植格局已经形成,我国成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蓝莓种植覆盖27个以上省区市,鲜果销售全年12个月全覆盖,鲜果销售价格与供求关系、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关系密切,果实近70%用于鲜食、30%多用于加工,加工果产量的提升和价格稳定促进了加工产业的发展,呈现了不同产业发展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态势。未来的发展应实现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好科技小院、科技小院集群和科技产业联盟;利用资源禀赋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技术研究的同时重视产业发展战略和决策咨询研究。
蓝莓,英文名blueberry,学名越橘,又名蓝浆果,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 L.)植物,灌木类浆果果树,浆果蓝色,因果实较小和产业规模较小,多归类为“小浆果”(small fruit或soft berry)。蓝莓的品种选育和产业化栽培开始于北美洲,其后扩展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世界性的蓝莓产销体系。中国蓝莓研究和产业化开始较晚,但发展迅速,到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蓝莓生产国,栽培面积全球第一。
1国内外蓝莓产业概况1.1全球蓝莓产业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活跃从全球蓝莓生产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蓝莓产销地,2000年欧洲最大的蓝莓生产国波兰种植面积为350 hm2,其后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秘鲁等国家成为重要的蓝莓生产国,成为北半球市场冬季供应的蓝莓生产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发展速度较快,非洲的南非等地也开展了蓝莓产业化生产。国际上的统计把蓝莓种植生产分为北美洲、南美洲、地中海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等六大产区。蓝莓贸易上,北美、欧洲都是蓝莓贸易活跃地区,特别是南半球蓝莓鲜果出口北半球国家和地区成为常态;我国也大量进口国外蓝莓鲜果,智利、秘鲁等是我国蓝莓鲜果主要进口来源地。
1.2我国科研引领创造了全新的蓝莓产业吉林农业大学郝瑞教授于1959年开展长白山笃斯越橘的调查,是中国最早的与蓝莓相关的研究[1]。
1981年吉林农业大学郝瑞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北高丛、半高丛和矮丛蓝莓引种试栽研究,随后在1988年,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贺善安、顾姻研究员开展兔眼蓝莓研究,到2024年中国蓝莓引种栽培研究已经走过43年历程。我国蓝莓产业化发展开始于1999年,到2020年前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蓝莓栽培面积已经突破7万hm2,成为全球栽培面积最大的蓝莓生产国。通过基质栽培、温室栽培、加强型冷棚栽培和避雨栽培等创新栽培方式,结合露地栽培生产,实现了全年近12个月的周年鲜果产销模式,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开始晚、起点高、发展速度快的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针对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研究,201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蓝莓产业发展研究著作《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研究》,针对中国蓝莓产业发展、蓝莓栽培业、市场供求及消费者行为、产业政策等开展了研究和论述;作者于2016年独撰发表的《中国蓝莓35年—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系统梳理了我国蓝莓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历程,把我国蓝莓科研划分成3个大的时期:初始阶段—野生笃斯越橘的资源调查与研究阶段、第二阶段—北美蓝莓的引进与研究阶段、第三阶段—全国蓝莓科研大合作阶段,提出了我国蓝莓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品种区域化、技术本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和产业信息化[2]。
2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现状我国蓝莓产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原来零起点到现在全球第1位,形成了全国27个以上省区市种植的产业发展格局。在蓝莓产业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优势产区和产业化生产基地高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由南到北的云贵川产区、长江流域产区、胶东半岛产区、辽东半岛产区和长白山产区等五大优势产区和产业化生产基地。我国蓝莓栽培面积最大的7个省份依次为贵州、辽宁、山东、四川、安徽、云南、吉林,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我国五大产区的主要支撑。
2.1产业化种植生产全国全覆盖栽培种蓝莓种类和类型丰富,包括矮丛类型、半高丛类型、北高丛类型、南高丛类型、兔眼类型等,以上类型都有一定低温需求量要求,如矮丛类型低温需求量一般为1 200 h以上,北高丛类型低温需求量为800~1 200 h,兔眼类型低温需求量为450~650 h[3],而南高丛类型低温需求量可以低至200 h以下,这也是蓝莓基本实现全国布局生产的基础,配合日光温室(也称“暖棚”)等生产模式,实现了辽宁、山东一带的反季节生产,而辽东地区由于降温早,更有优势。常绿品种的培育成功,不需要低温或需要很少低温,解决了蓝莓向炎热无低温地区发展的问题,配合基质栽培技术的广泛使用,形成了蓝莓全国生产,在鲜果供应上也基本实现了全年供应。
2.2鲜果销售全年12个月全覆盖云南西双版纳、红河等地,利用基质栽培可以实现蓝莓鲜果10—11月供应市场,利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和品种搭配,鲜果供应可以持续到翌年5月;辽宁、山东等地利用日光温室、加强型冷棚生产,可以实现元旦前后鲜果上市,鲜果供应可以持续到5月,四川南部、广西、广东等地也实现了基质栽培同期市场供应;5—6月,是长江流域产区露地蓝莓市场主要供应期,安徽、湖北、贵州、四川、浙江等地蓝莓鲜果供应市场;6—7月,胶东半岛、江苏北部、辽东半岛露地蓝莓鲜果供应市场;7—8月,辽东半岛和长白山区露地蓝莓鲜果供应市场,通过贮藏,鲜果供应期持续到9月。云南省各地气候条件和海拔差异大,有西双版纳和红河等低海拔高热地区,也有丽江、香格里拉等高海拔冷凉地区,在高海拔地区,鲜果成熟期可延迟到7—9月,香格里拉等高海拔地区甚至10月也有鲜果成熟。对全年而言,目前国内鲜果生产和市场供应在9、10、11月相对较少。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从9月开始到翌年3月,从南美洲进口的蓝莓鲜果使市场供需更加平衡。
2.3鲜果销售价格及关联因素国内市场各时期蓝莓鲜果价格差异很大,按地头价格看,有每千克200元以上的,也有每千克20元左右的,这主要与供求关系、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有关。从供求关系看,我国的元旦、春节期间,蓝莓鲜果价格高,鲜果销售上除了商超等店面零售外,礼品型包装也是重要的销售方式,节日价格和节日消费也体现在端午、中秋等节日。
产品质量体现了优质优价,国内鲜果市场对大果型蓝莓鲜果存在特殊偏好,大果型(直径15mm+)和超大果型(直径18 mm+)蓝莓鲜果比中果型(直径12~15 mm)蓝莓鲜果价格高50%以上甚至翻倍,市场上也出现了果粒更大的产品,如26 mm+、28 mm+和30 mm+的果实,价格更高,追求大果在我国蓝莓市场表现比国外市场更强烈,也更愿意接受高价格。
生产成本上,基质栽培、温室栽培等成本更高,露地栽培成本较低;不同地区土壤改良和管理环节成本不同,对应的鲜果价格差异也较大。如长江流域安徽、湖北等地,蓝莓种植土壤改良每667 m2成本在1万元左右,而长白山区等地,种植蓝莓地块很多为草炭地块,稍加改良就能种植,改良成本较低。在肥水管理、杂草管理、修剪等环节,各地区成本差异也较大。不同投入成本也对价格造成了一定影响。
2.4蓝莓加工产业对农业种植业来说,鲜果产销是最重要的产品产销方式,也就是在第一产业链条上解决问题,实现产品销售并进入消费环节。但“一产接二连三”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道路,特别是有些产业应该进入“农头工尾”,立足加工业,提升整个产业发展水平。对我国蓝莓产业而言,初步实现了近70%的果实进入鲜果销售,而种植业本身也需要提高鲜食果的比重。但在生产上,也面临着蓝莓各地生产都存在果实成熟期与当地雨季重合,降雨直接影响鲜果品质,甚至使有些果实无法进行鲜果销售,而需要加工成冷冻原料用于加工。
以栽培品种果实作为加工原料与野生蓝莓果实作为加工原料,成为蓝莓加工的两个方向。国内利用野生蓝莓进行加工,主要体现在依托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的野生笃斯越橘加工蓝莓果汁、果酒、果干和果酱等食品,也有利用野生笃斯越橘和野生欧洲越橘进行花青素提取。此类加工企业在黑龙江省较多。原料价格在1万元/t左右,包括速冻型原料和普通冷冻原料。
栽培品种蓝莓作为原料,全国各产区具有此类原料生产,也就是把不适宜作鲜果的蓝莓果实进行速冻或冷冻,部分规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采购原料,进行产品加工和销售。国内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的主栽品种均有很好的加工性能,如南高丛品种奥尼尔、密斯提、莱格西,北高丛品种蓝丰、都克、瑞卡,半高丛品种北陆和矮丛品种美登等。特别是半高丛品种北陆加工果干的品质极佳,矮丛品种美登在果汁加工上很受欢迎。但兔眼蓝莓由于种子较大而硬,多用于加工果汁、果酒等。
加工企业对加工性能好的品种也愿意给出高价格收购,如2024年长白山产区加工型品种矮丛蓝莓美登,地头收购价格超过18元/kg,超过品质一般的鲜果用途收购价。近年来,北陆、瑞卡等品种加工果收购价一般在10元/kg左右。这也衍生了新的蓝莓生产方式,即对北陆等品种直接按加工果方式进行生产,包括粗放修剪、多留果、集中采收等技术的应用,直接生产以加工为目的的果实。按这样的情况看,我国蓝莓产业在一些地区直接生产加工果而不考虑鲜食加工兼用的生产模式将会越来越多,最终实现加工专用型果实生产,进而采用加工专用品种进行生产。但从其他小浆果产业发展经验看,采用鲜食加工兼用型品种进行加工原料果生产更为稳妥,避免加工企业压低原料价格使得种植无法为继的情况发生。
2.5不同产业发展模式相结合,共同打造蓝莓产业生态系统在蓝莓产业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利用自有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创造出了独特的差异化发展模式,也形成了全国有名的蓝莓重点县、市,如吉林省靖宇县、辽宁省丹东市、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安徽省怀宁县、贵州省麻江县、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等。其中,吉林省靖宇县形成了蓝莓产业发展的“人民战争”模式,全县近2 700 hm2蓝莓种植面积几乎全部为露地种植,涉及农户2 380多户,由脱贫扶持的“脱贫项目”做成了“富民项目”[4];辽宁省丹东市很好地利用了草莓等产业基础,采用温室栽培生产,成为全国最大的温室蓝莓生产区域,反季节蓝莓填补了市场空白;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以国内最早蓝莓产业化基地为基础,成为蓝丰、都克等经典高丛蓝莓品种和德雷伯、自由等北高丛新品种的最主要产区;安徽省怀宁县建立专门蓝莓机构主抓蓝莓产业,已经形成了5 600 hm2的长江流域最大蓝莓产区;贵州省麻江县从种植兔眼蓝莓起步,渐次过渡到多类型共同发展,奠定了完善的蓝莓加工集群;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利用基质蓝莓作为立脚点,高水平起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模式,构建了我国蓝莓独特的产业生态系统。
3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目标结合,坚持蓝莓产业特色化发展我国的蓝莓产业发展从引进开始,通过引进吸收学习创新,实现了自主发展并创造了诸多新发展模式,我国蓝莓在品种、技术和产业规划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同步。但也应该看到,我国蓝莓科研和产业开始较晚,在技术原创成果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培育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掌握“种业芯片”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这也是我们坚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方向、坚持蓝莓特色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用好科技小院等平台,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好庭院经济,利用资源禀赋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蓝莓产业做成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3.1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庭院经济“土特产”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发展“土特产”产业,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因当地的气候、土壤、生态、劳动力资源、交通物流、消费市场等条件而异。“土特产”应该用产业化的方式,用好当地特点,做出特色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有很多典型事例。吉林省靖宇县三道湖镇,土壤多为酸性沼泽地类型,无霜期为110d左右,大田作物生产产量低、收益低,而这些地块是得天独厚的种植蓝莓的“天选之地”,发展蓝莓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农民实现脱贫致富;辽宁省丹东市,有温室生产基础,利用好温室条件,加上气候条件优势,开展温室蓝莓生产,成为全国最大的温室蓝莓产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温度条件和光照条件好,通过引进企业,实现了高水平的基质蓝莓生产。
庭院经济应该充分依托当地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发展,“土特产”也是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产业化项目来源。如靖宇县三道湖镇很多农户家里的庭院都种植了蓝莓,很好地利用了庭院地块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助推了庭院经济发展。2024年,发展庭院经济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研究好、发展好庭院经济,应该在国内其他蓝莓主产区探索合适的发展模式,做好“土特产”,发展好庭院经济。
3.2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选好乡村振兴产业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选择好的产业,农业产业是最重要的选项。利用蓝莓优势产区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提升和扩大蓝莓产业发展范围和发展质量,是我们选择乡村振兴产业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国蓝莓总种植面积仅有7万多hm2,虽然位列世界第一,但与我国其他果树行业相比仍为小宗果树,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很多专家认为,我国蓝莓合理的保有种植面积应该在30万hm2以上。蓝莓种植实现了较高的收益,产销量也远没有满足市场需求,就应该在更多的适宜种植区发展蓝莓产业,实现“小蓝莓,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3.3建设好科技小院、科技小院集群和科技产业联盟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重视“科技、人才、创新”协同发展,科技小院是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的平台。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科技小院快速发展和成长,蓝莓科技小院也在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9月,经中国农技协批准,全国小浆果科技小院启动建设。蓝莓是小浆果中科研基础和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优势树种,以蓝莓为主的小浆果科技小院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形成全国一盘棋,利用蓝莓产业全国发展的基础,做好蓝莓等科技小院集群,以科技小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服务和支持全国蓝莓产业发展和提质升级。
2024年8月,在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学术年会期间,由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4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东北振兴小浆果科技产业联盟”,该联盟将形成区域影响力,并通过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等学会平台,带动全国相关联盟等发展。
3.4利用资源禀赋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建立在利用资源禀赋基础上。今年两会期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蓝莓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基质蓝莓栽培技术、温室蓝莓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串果技术、避雨栽培、机械防寒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了蓝莓产业技术水平,但应该看到,我们的蓝莓产业技术提升空间仍然很大,距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5加强技术研究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产业发展战略和决策咨询等研究2016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林业局万亩蓝莓产业园考察调研时指出,“发展蓝莓产业,要高度重视研究市场规律,充分调研国内外蓝莓产业发展现状,防止在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市场趋于饱和,影响可持续发展。”这为我们发展蓝莓产业指引了方向,做到既研究技术实现创新,又研究好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在这方面我们也开展了相关工作,2024年主持承担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吉林省蓝莓等小浆果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下一步将进一步做好全国蓝莓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利用好蓝莓小浆果的星星之火,形成蓝莓大产业的燎原之势,实现蓝莓产业“存量提质升级,增量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略
基金: 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JL2024-21) ;吉林乡村振兴智库项目(202408)
作者:吴林,胡晶,唐雪东,刘海广,王颖,李金英,李亚男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中国农技协小浆果科技小院集群
来源:《中国果树》期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