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时候,香港报刊界有个很棒的传统,那就是“专栏”。这些专栏内容丰富、文笔精彩,是香港文学里的一大亮点。近些年来,好多香港的大作家,像咱们都知道的金庸、亦舒、林行止、马家辉、梁文道、张小娴这些,基本上都是靠写专栏火起来的,而且现在还挺出名。不过呢,有这么一位在50到60年代香港专栏界特别火的女性,现在好像被大家给忘了。她啊,就是蔡澜特别欣赏,觉得超级厉害的“十三妹”。
在香港文学圈,要聊起上世纪那位最奇特的“大姐大”,亦舒、李碧华、林燕妮这些名字还真得靠边站站。大家公认的头号人物,那绝对是“十三妹”。十三妹之所以奇特,是因为她写了快20年的专栏,名气大到街头巷尾无人不知,在华文世界里圈了一票又一票的粉丝。但奇怪的是,直到1970年10月9日,她一个人在自己的出租屋里离奇离世,大家都没搞清楚她的真名是啥,也没见过她长啥样,连模样都不知道。蔡澜这家伙特别迷她,还特地为她写了好几本书呢。可就算他人脉再广、消息再灵通,也一直没搞明白这“大姐大”到底是何方神圣,就知道她是个女的,大概多大岁数。她啊,比张爱玲还要“宅”,还要神秘,简直就是文学圈里的独行侠,从来不跟人打交道。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亲眼见过她真面目的人,是当时《新夜报》的主编王世瑜,大家都叫他阿乐。在离世前,十三妹一直是《新夜报》的专栏作家。到了1970年10月,王世瑜连着等了好几天,都没收到她的新稿子,而且所有能试的联系方式都试过了,就是联系不上她,只能自己出门去找找看。找了好几天都没消息,王世瑜心里开始有了不好的预感。他开始专门打听香港各医院最近有没有“无人认领的女尸”。过了一个星期,他终于见到了神秘的“十三妹”,但没想到是在冰冷的太平间里。他仔细问了问情况,只知道她被送到医院的过程:听说她死前最后一刻还在家里赶稿子,结果心脏病犯了晕过去,第一个发现的是大楼管理员,但送到玛丽医院没多久就没了,连句遗言或遗嘱都没留下。她活着的时候孤孤单单,死的时候也没人知道。她没亲人,也没朋友。她比张爱玲还惨,身边连个像林式同那样的人都没有。她这就是真正的“孤独死”。
那天,王世瑜既是老板也是粉丝,他独自待在停尸房里,十三妹的尸体就躺在旁边,早已僵硬。他心里头又重又难过。他拿起相机,仔仔细细地给十三妹拍了张遗照,第二天就登在了《新夜报》上,这样一来,香港文化圈的人头一回见到了十三妹的真面目。还是王世瑜和他的《新夜报》,给十三妹张罗了个治丧委员会,操办丧事,让大伙儿都知道十三妹已经走了。
原文(假设性的,因为原文未给出,这里以一段假设性文字为例):原文2:昨天,我去了市中心的图书馆,那里的人很多,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本我一直想读的书。我坐在安静的阅读区,一口气读完了它,感觉收获颇丰。昨天我去了趟市中心的图书馆,人真的挺多的。书架上的书多得数不清,看得我眼花缭乱,简直太让人惊讶了。我找了老半天,才找到那本我一直特别想看的书。然后我就坐在安静的阅读区,一口气把它给看完了,感觉学到了好多东西。
十三妹去世后,香港文坛和新闻圈突然兴起了一股“深挖”她的风气。多亏了那些“迷弟迷妹”、“媒体人”还有“八卦记者”们的不断探寻,大家才逐渐知道了她的大概人生故事,也慢慢懂得了她为何会选择独居,最后甚至彻底与世隔绝的那些“特别之处”。
十三妹其实姓方,本名嘛,有人说是“方丹”,也有人说是“方式文”,但到底叫啥,到现在还是个谜。她老家在山东,爷爷跑到越南去卖水果,靠着聪明能干,家业越做越大。到她爸这一代,已经是响当当的大富豪了。她爸爸是个留学生,妈妈是北京人,两人在欧洲学画的时候认识的,后来结了婚,生了两个哥哥和一个她。可惜啊,十三妹两岁的时候,爸爸就没了。她跟着妈妈满世界跑,中文、英文、法文都说得溜,就是没正经上过大学。到了1948年,她大概18岁左右吧,妈妈和两个哥哥也都走了,她就这么成了没人疼没人爱的孤儿。没办法,她只好一个人从上海跑到香港,靠自己打拼生活。
这仅仅概括了她前半辈子的大致情况,而且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可不是板上钉钉的“人生记录”。因为之后每个人讲起“十三妹”来,细节上都差得老远,出入特别大。像陈香梅就一口咬定,说她40年代就认识十三妹,肯定地说她是云南本地人,还在云南大学上过学,但又没证据显示她们生前真的认识。也有人讲她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啥说法都有。以至于有人觉得,这都是借着死人炒作赚眼球呢,全都不能信。无奈的是,唯一确切的“线索”,就是十三妹去世时公寓里的私人物件、日记和各种文件,全都被封在香港法院了,到现在都没人能去看。“真相”就在眼前,可看起来又像是不可能弄清楚的那天。而那些七嘴八舌对不上号的证词,无疑又给十三妹添上了几分神秘色彩。
说到十三妹到了香港以后的日子,那还是挺明朗的:一开始,她还在办公楼里头打工呢,但到了1954年底,心脏出了毛病,干不了全职的活儿,就靠教人弹弹钢琴赚点外快。可霉运连连,没多久又得上严重的风湿病,左手动都动不灵光,钢琴也没法教了,只能在家写点文章往报纸副刊投稿赚生活费。这样过了几年,到了1958年底,她的文笔渐渐出了名,专栏也大受欢迎,好多读者都记住了“十三妹”这个笔锋犀利、毫不留情的作家。十三妹写专栏,最爱骂人,尤其是写作圈和文化界的同行,被她骂得体无完肤的大有人在。那会儿,她可是全香港专栏作家的红人,女作家里的佼佼者,稳稳当当坐在专栏女作家的头把交椅上。
她写东西特别拼。后来有人算过,她写了十多年,光给《新生晚报》和《香港时报》投的稿子,加起来就有2900多篇。要是每篇都算1600字的话,那总共就有470万字左右了。再看看同行张爱玲,晚了整整五年才开始慢慢悠悠地写,而且每次才写500多字,她这写作速度,简直就是文坛里的“女超人”加上“工作狂”啊!
这篇文章说的是关于我们怎么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小确幸的事儿。其实,幸福不一定要等大事发生,有时候,一些小小的、平凡的事儿也能让我们心里暖暖的。就比如说,你工作了一天,累得不行,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那瞬间的放松,简直比什么都强。或者,你走在路上,突然听到一首超喜欢的歌,整个人心情都好了起来。再比如,你随手种的盆栽,某天突然发现它竟然开花了,那一刻的惊喜,也是满满的幸福感。还有啊,跟好久不见的朋友聊聊天,吃吃饭,虽然都是日常琐事,但那种亲切和开心,真的很让人满足。甚至,有时候你自己做顿饭,虽然可能味道一般,但吃着自己做的菜,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所以啊,幸福这事儿,真的不在于事儿大小,而在于我们能不能去发现,去珍惜。生活里,这种小确幸其实到处都是,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能抓住它们,让自己的日子更加美好。
有人讲,十三妹踏入文坛后,好像在故意保持神秘感,这是她出名的招数。她到底怎么想的,咱们猜不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开始,她就直接放话,说不认识任何报纸杂志的写手和编辑,也绝不跟同行打交道。她这么特立独行,确实让她的名气大涨。不管是不是故意的,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最牛的自我推销。
她不愿意跟圈里人打交道,理由挺直接,就是觉得这行的人“不干净”。1959年4月15日,她在专栏里这样写道:“我觉得这行简直是最不值一提的活计,要不是因为生病没法外出工作,我绝不会瞧得上,更不敢碰这种说三道四的事儿。”说白了,她的意思就是那些“小报作者”都没啥档次,写的都是家长里短、瞎扯八卦的东西。她是因病没法外出打工,才不得已“靠写字换饭吃”,干上了这行不太光彩的活儿。对于写专栏,她一直挺自卑,好像觉得为了钱写文章是很不光彩、难以说出口的事儿。还有啊,就像学者樊善标说的那样,“在她眼里,专栏写作圈就是个只看关系,不讲公平的地方”。
说真的,十三妹当年讲的那些话,过了65年我还是觉得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简直就像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要不是因为囊中羞涩,打死我也不会动笔去搞什么自媒体。不管是60年前香港报纸上的“专栏”,还是现在流行的“自媒体”,说白了都是市场需要,都是把自己给卖了,跟真正的写作比起来差远了,根本上不了台面。但十三妹比我还狠,她说她卖文的日子过得比舞女还惨,舞女遇到流氓客人还能甩个巴掌走人,换个舞厅继续干,反正舞厅多的是。可她呢,跟“香港文化圈”半点关系都没有,没背景也没资源去挑报刊,只能硬着头皮吃这口不咋地的饭。
她讲起以前的事,说碰到过好几位主编,他们常常会故意压低她的稿费,手段相当不光彩。对这些“坏心眼的主编和文人”,她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得靠他们吃饭,实在是没辙,说起来心里挺不是滋味。在政治上,她既不站左边也不站右边,两边都把她当外人。她还常说起自己是女人,觉得身上的“乡土气”容易让那些“胸怀大志”的男人们瞧不起。另外,她还得时不时跟文坛上的各路“大佬”辩论一番——不少同行故意找她茬,读者也爱看这种热闹,她自己也明白,这样的文章更吸引人,能多赚点生活费。就拿1961年4月来说吧,有个叫何水申的作家,不停地找她的茬,她一生气就反击了,两个人针锋相对,斗了三个多月才渐渐消停。十三妹在文坛、报界,真的是孤军奋战,挺不容易的。
不过,十三妹骨子里头,想必是个挺爱说笑的人。有熟悉她的人说,尽管她从不跟圈里人碰面,但工作上的事儿还是得打交道,不少人在网络上跟她有过联系。她跟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靠电话。她喜欢一个人待着,在人堆里也能藏得住自己,但她特别爱打电话聊天。她会主动给那些有名的作家,比如今圣叹(程靖宇)、刘以鬯他们打电话,一聊就是老半天,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她直爽的性格。而她心底里可能真的不太喜欢文化圈的人,只愿意跟少数几个人偶尔通个电话。
说到心里那点事儿,她从来不对外讲。她不聊私人生活,不讲自己的开心难过,心底里最深处的秘密,一直都对别人藏着掖着。她只说工作上的事,聊聊日常碰到的事儿,交换点行业里的消息,就这些。她也从没跟人说过,谁是她的朋友,她总是独来独往。
这个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大家都没太在意,觉得可能就是个小风波。但没想到,事情越闹越大,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人开始深挖背后的原因,想找出到底是咋回事儿。经过一番调查和研究,发现这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想办法。有些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希望能为解决问题出一份力。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大家都在积极努力,希望能尽快找到一个好的办法,让事情得到妥善处理。总的来说,这事儿虽然挺复杂,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可能。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努力,相信很快就能找到一个好的出路,让一切回归正轨。
虽然十三妹对文化圈特别反感,对现在的文人也很看不起,但她一直没放下笔。原因是,从1950年代开始,写专栏就成了她能靠的最后一个也是唯一的赚钱方式。她手头紧,不得不这么做。
十三妹火那会儿,跟金庸似的,一个人就能让报纸卖翻天。1961年8月26号,香港有家报纸写了篇文章,说“有些读者,就为了看十三妹的专栏,才买《新生晚报》的”,还提到“有人边骂十三妹,边瞅她的专栏”,这话既说明了十三妹的影响力大,也透露出她有点里外不是人的难处。说她是1960年代香港报坛顶尖的女专栏作家,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1960年快结束时,她竟然吸引到了远在日本胡兰成的目光,胡兰成主动给她寄了好几封长信,信中对她大加赞赏。胡兰成的那句名言“一生中真正的知己,竟是敌人和女人”,就是在1960年10月的信里首次提到的。他还在信里提到,自己很喜欢读十三妹的文章,甚至把文章转寄给了张爱玲。但十三妹对胡兰成挺防备的,她嘲讽说,胡兰成的“知己”未免也太多了,“简直就像个海员,每到一个港口,就安个家,还搞得人尽皆知”。因为说话不客气,加上当时很多读者都指责她,问她为何要与“如此不堪的人”互通书信,所以他们的这段“友情”没多久就没了。
十三妹写专栏这事儿,确实挺不容易的。最忙那会儿,她得同时给三家报纸供稿,天天都得写。但她的身体条件又不是很好,我记得她在1959年10月25日那篇文章里就提到过,大部分时间都得在床上躺着。她写文章的风格,是刻意模仿梁启超,特别讲究素材和文笔,不是那种随便凑字数的水文。写英法著作的书评时,她还得自己掏钱买好多外文书籍,写作任务重,要求也高,看着轻松其实可费劲了。她也经常嘀咕,说自己花的时间和钱跟拿到的那点稿费太不匹配了。
十三妹这一辈子写了好几千篇文章,但她从没想过要把它们集结出书。她对自己专栏里的文字一点也不留恋,写完就扔,还发誓这辈子打死也不出书。1962年4月27日,她还专门写了篇文章,题目就叫《跟读者说声,我出书的打算是没有的》,那态度硬得很。所以到现在,想找全她的文章,那真是难上加难,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儿。虽然早就有很厉害的研究者说了,“十三妹的文章厉害着呢,连副刊的风格都给带变了,还给新一代的文艺评论人多了个发表的地方,对香港文学的发展影响可大了”,但说到底,十三妹到现在为止,一本书也没正式出过。
蔡澜是她的忠实粉丝,早在80年代,他就花了7年时间泡在香港大学的冯平山图书馆,拼命想找全她的作品,但听说效果不太好。不过话说回来,蔡澜这人挺暖心的,他还特意给十三妹写了两本小说,名字就叫《追踪十三妹》,1995年的时候就出版了。后来,他又在电视节目里,一有机会就替十三妹打广告。不过啊,那《追踪十三妹》小说争议可不小,因为里面“性描写”特别多,让人都分不清这故事讲的是十三妹,还是他自己蔡澜了。说实在的,从读者的角度看,蔡澜既算是帮了十三妹,又好像一直在拿她当卖点。
十三妹五十多岁就走了,这事儿一传出来,香港那些“小报”的狗仔队们都炸开了锅。有的记者还吹嘘说,采访到十三妹这位明专栏作家的去世,是他最得意的事儿,真是为了吸引眼球啥都敢干。说实话,不少人这辈子都挺惨的:十三妹活着的时候,行事古怪,就像总穿着隐身衣一样,可到最后,还是没法阻止自己死后变成别人闲聊的话题。她活着时忍气吞声,死了还是由着别人说三道四,这也许就是“才女”的悲哀吧!
2024年7月16日,这天晚上我在武汉。
参考书籍包括:樊善标的《谛听杂音》,这本书讲了1930到1960年代报纸副刊和香港文学的那些事儿,是中华书局2019年出的。还有刘以鬯的《我所认识的十三妹》,获益出版公司在2002年出的。另外,蔡澜的《追踪十三妹》也是讲这事儿,天地图书1995年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