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长达五千年的悠悠岁月里,每当国家动荡不安,或是外敌来犯,战火连天的时候,也总是那些英雄豪杰、军事天才纷纷涌现的时期。他们不仅扭转了历史的走向,更亲自书写了历史篇章。
先秦那会儿,战国四大牛人白起、王翦、李牧、廉颇,个个都是打仗的好手,战绩杠杠的。到了汉武帝时期,霍去病这哥们儿更是厉害,往北一路横扫,直接封狼居胥,成了大家口中的“战神”。但话说回来,尽管他们一个个都这么牛,可放到今天来看,还真没人能比得上“关公”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
儒家把关公捧为“武圣”,跟“文圣”孔子齐名。佛教里,关羽被看作是伽蓝菩萨;道教中,他又被称作“关圣帝君”。就连一些江湖上的帮派,也都敬拜关公。关公到底有啥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关羽怎么就从三国那会儿的一个大名人,慢慢变成了现在代表某种特别精神的符号了呢?原本在三国时期,关羽就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可随着时间流逝,他的故事被一遍遍传颂,形象也越发深入人心。大家不光记得他的勇猛善战,更被他的忠义精神所打动。就这么着,关羽不再仅仅是个历史人物,他开始有了更深的含义。到后来,关羽的形象被广泛用于各种艺术创作,他的事迹也被赋予更多象征意义。慢慢地,他就成了一种精神的代表,象征着忠诚、勇敢和义气。人们通过敬仰关羽,来表达自己对这些品质的追求和尊崇。就这样,关羽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蕴含深厚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
这篇文章专门写给陆树铭先生,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要让大家明白这段经历,得先弄清楚关羽的三个不同身份。一个是真实历史上的关羽,再一个是文学作品里的关公,最后还有被神化后的关帝。
【国士无双】
关羽在历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说是“独一无二的大英雄”一点也不为过。你看《三国志》里头怎么写:“关羽和张飞,那都是能以一敌万的猛将,是世间出名的勇士。关羽呢,给曹操卖过命;张飞呢,对严颜讲过义气。他们俩,都透着股子大国士的气派。”
可话说回来,在三国那会儿,吕布、典韦、太史慈、马超这些大将,哪个不是战场上威风八面,战绩显赫得很?但要说起来,《三国志》里头,也就关羽能当得起“名震天下”这四个大字。
关羽人生最后一仗,就是襄樊之战,那可真是三国历史上最牛的一次对决,曹魏和东吴几乎把所有精兵强将都派上了。曹操那边,除了张郃还在陈仓守着,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还有被紧急召回的张辽,这些大佬全都上了战场。
东吴那边,吕蒙、陆逊、朱然、蒋钦、潘璋这些大将全都上了战场,几乎把家底儿都搬出来了。而蜀汉这边呢,不光如此,还冒出了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个叛徒。
关羽大展身手,把曹仁给围了,用洪水淹了曹军的七支部队,还杀了庞德,捉了于禁,跟徐晃打得难解难分。后来吕蒙偷袭,关羽拼死抵抗,就是不肯投降。从这里就能看出,关羽这人真勇猛,说他是“威震华夏”,那是一点没错。
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那会儿,关羽带着大军从荆州南郡浩浩荡荡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北方的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地方都被曹魏占着呢。关羽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刘备在汉中的战斗打配合。想象一下,要是襄樊两地真被关羽拿下来了,那北伐的大军就能更进一步,把汉中和荆州北边连起来,这样一来,曹魏的南大门可就敞开了。
这么一来,咱们就能找机会打进许昌,恢复汉朝,那可就快了。关羽先动手围了樊城,把曹仁给堵住了。曹操一看樊城被围,他先是派了汝南太守满宠去,然后又让于禁带着七军去帮忙解围。
现在是秋天的雨季,关羽对襄樊那一带特别熟悉,他知道汉水会大涨,甚至可能会溢出来。所以,在出兵打仗前,他就带着人练了一支很厉害的水上部队,还备好了竹筏。等到两边军队要打起来的时候,汉水真的就发大水了。
关羽立马把陆军转成水军,坐着竹排就去打仗。他让弓箭手把路给封死,曹军想逃都逃不掉。于禁带的七万大军,还有曹仁的手下,加上西凉猛将庞德的部队,全都被逼到了绝境。最后,于禁没办法,只好投降,三万大军都被抓了,庞德也被杀了。这事儿,水淹七军,一下子就传开了,成了大家嘴里的一段传奇。
所以咱们来看看襄樊这场大战,关羽那是水路一起上,既包围据点又打增援,攻守都拿手。他还悄悄溜到曹操的地盘中心,发动起义,从里头给曹操政权捣乱。关羽这军事头脑,真是超前,水军陆军,啥兵种他都玩得转。曹操吓得差点要搬家,就为了躲他这股子厉害劲儿。
关羽那可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人才”,他不仅在战场上威名远扬,立下无数大功,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高尚得让人佩服。关羽一辈子都在追求忠和义,不管是什么时候,哪怕是赤壁大战前刘备力量薄弱那会儿,或是他被困在曹营里,关羽始终都坚定地站在汉室这一边,忠心耿耿从没变过。
就算曹操给了关羽好多赏赐,关羽还是铁了心,不改他对汉室的忠心。这让曹操都忍不住感叹:这人侍奉君主还不忘初心,真是天下少有的忠义之人啊。
关羽的勇猛不光是从他“让整个中原都害怕”的辉煌战绩上看出来的,更是在“白马战役”里,他骑着马直冲到颜良跟前,在千军万马里头把颜良给刺死了,然后还顺手抽出刀来,把颜良的头给砍下来带回营地。
从开始到结束,袁军那些将领们压根就挡不住关羽,所以他们成功解了白马之围。这足以看出,关羽真的是勇猛无比,无人能敌。哪怕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败走麦城,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关羽还是把士兵们都给遣散了,让他们回家跟亲人团聚。这全都说明,关羽是个有情有义,既勇敢又无所畏惧的真英雄。
关羽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崇拜,其实原因不言而喻。在《三国志》这本书里,说到关羽的不足之处,就简单一句“他刚强且自视甚高”。因此,我看《三国演义》时,总觉得自己好像特别渺小,仿佛屏幕那头的我都显得微不足道。很多人还觉得,历史上的关羽就是因为太骄傲,最后才吃了败仗,这才有了“因疏忽大意失去荆州”的故事流传开来。
【英雄悲歌】
但实际上,历史的真相跟咱们常听到的有些不一样。荆州的失守,不是关羽一时疏忽那么简单,而是蜀汉整个大局策略出了问题。到了关羽快撑不住那会儿,刘封和孟达没伸出援手,再加上关羽死活不投降,最后结果就是关羽逃到了麦城,还是被杀了,头和身子分了家。
赤壁大战过后,到了建安23年那会儿,刘备带兵往西边蜀地走。孔明心里明白荆州这块地儿有多关键,所以就派了大将关羽去守着,还给他留下了个方针,就是“东边跟孙权处好关系,北边挡着曹操”。转眼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就在那建立了蜀汉,自己还当上了汉中王。
为了达成诸葛亮从西蜀和荆州两边一起攻打中原的计划,刘备就让孟达从夷陵出发往北去占领房陵,又叫他的养子刘封从汉水东边出击,去攻打上庸。要是关羽能够拿下汉水中段的襄樊地界,跟孟达和刘封在上庸这三个郡会合,那益州和荆州之间的陆路就打通了,对以后北伐中原非常有帮助。
这时候,关羽已经靠着水淹七军这招大获全胜,转头就朝襄阳、樊城那边跟曹军干上了。他把曹仁堵在樊城里头,急得曹操又派了个猛将徐晃,带着大队人马去救场。徐晃这人挺聪明,他记得之前于禁栽跟头的事儿,所以在援军没全到之前,他不急不躁,一点点往前推进。结果,在郾城那地儿,他就把关羽的拦截给打退了。
然后,我们就等着汉江的洪水慢慢退掉,同时派了十二营的精锐部队,全力去攻打关羽的营地。两边军队立马就打得难解难分,襄樊这场仗一打就是整整三个月。关羽那边兵力损失挺大,要是这时候撤退,肯定会被气势正旺的曹军追上猛打。为了不让襄樊战役整个垮掉,我们就从荆州那边调了些守军来帮忙补人数。
不过关羽心里明白荆州有多关键,为了确保不出差错,在调动兵马之前,他做了好多准备工作。他沿着江边建了好多烽火台,好提前报警,还安排傅士仁和糜芳两个人,分别守住江陵和公安这两个地方,负责防守。
不过,东吴早就盯上了荆州,他们不顾盟约,瞅准关羽和曹军打得火热的时候,吕蒙就穿着便装偷偷过了江。他们偷袭了烽火台,傅士仁和糜芳这俩人也叛变了,投降了东吴。这样一来,关羽就腹背受敌了。徐晃还特意把荆州失守的信射进了关羽的军营,搞得关羽的士兵们人心惶惶,关羽也没辙了。到这时候,荆州各个郡县,除了麦城,全都被东吴占了。关羽没办法,只能往麦城撤退。
逃跑去麦城的路上,关羽赶紧向远在成都的刘备,还有在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喊救命。但刘备呢,他在西川那边,路太远了,救兵根本赶不上。刘封这边,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因为关羽以前说过他不是刘备的亲儿子,不该当太子,这让他挺不爽的。再加上孟达在旁边煽风点火,所以刘封最后也没派兵去救。
关羽被困在麦城那会儿,东吴的诸葛瑾找上门来,想说服关羽投降。但关羽铁了心不低头。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农历十二月,也就是公元220年那会儿,关羽带着十几个骑兵从麦城往外冲,结果在半路上,临沮那儿,撞上了东吴的潘璋和马忠设下的陷阱。
关羽和他的大儿子关平在临沮遭遇了不幸,这位历史上的大人物,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但关羽给后人留下的那股子精神劲儿,在他离世后却像获得了新生一样,活了过来。关羽死后,他开始踏上了被封神的路程。
【封神之路】
关羽怎么一步步从普通人变成了“关公”,最后又升级成了“关帝”呢?大家为啥这么敬重关公?这背后有啥讲究?
关羽老家虽然在山西,但大家对关公的尊敬却是从湖北兴起的。为啥呢?因为关羽就葬在湖北当阳。关公能有这么高的声望,不仅仅是因为大家喜欢关羽这个历史人物,更因为他具备的“忠诚、讲义气、仁爱、勇猛”这些优秀品德。
现在,这些特质已经牢牢刻印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但这一路走来,经历的时间漫长且充满艰辛。
从治理和打仗的角度讲,关羽被封为“武圣”,其实是应对了中国古代治理和打仗之间一个棘手问题。在先秦那会儿,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虽然战场上特别厉害,但手上沾的血也不少。那时候的武将,对于忠心这事儿,其实没那么清楚,君王呢,对武将也是半信半疑。
战国时期那些厉害的将军们,大多数结局都不咋样。白起和李牧,都是因为被国君怀疑,最后丢了性命。廉颇呢,也是在外面飘着就没了,心里头的抱负一点也没实现。就只有王剪,算是比较幸运,得了个好结果。
秦汉那会儿,算是咱们中国真正大一统的开头。北边匈奴越来越强大,给汉朝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为了管得更好,还能跟匈奴对抗,汉武帝在公元前134年出了个大招,就是“踢开其他学说,只捧儒家学问”。
儒家学说把文官武将的“忠心”当成做人做事的准则,想方设法让君王和武将之间别互相猜疑,解决掉朝廷和军队里面的矛盾,好让大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经过了320多年的儒家文化影响,这才有了咱们现在知道的三国历史。
公元190年那会儿,东汉快不行了,天下乱成一锅粥,军阀们纷纷冒头。那时候,规矩没了,人心也散了,真的是个乱世。说到三国时候,就是公元220年到280年那阵子,它是魏晋南北朝大乱的开头。从这以后,中国就陷入了政权换来换去的疯狂模式,360多年里,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直到公元581年,隋、唐起来了,中国这才又统一了。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从那以后,唐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经历了这场大乱,唐朝的统治者学聪明了,到了唐朝晚期,他们开始从民间找那些大家崇拜的英雄,然后把他们捧成国家认可的精神象征,想靠这个给大家打气。到了公元782年,关羽这个汉寿亭侯,就和周瑜、丈夫(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男性英雄人物,原文可能有误或特定语境,但为保持直白,直接沿用)、陆逊这些三国时候的名将一起,被请进武庙当陪祀了。那时候,“武圣”的位子是姜子牙的。可关羽是怎么一步步超越其他人,成了新的“武圣”呢?
从往事的脉络和风俗习惯来看,“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经过“唐宋之变”的大转折,中国古代社会从贵族主导变成了老百姓当家作主。宋朝往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也进了中原地区。关羽这个民间敬仰的英雄,地位就一步步升了起来。到了南宋,许多新冒出来的英雄好汉,都特别崇拜关羽,像忠心耿耿保卫国家的岳飞,还有写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诗句的辛弃疾,都是关羽的粉丝。
从宋朝一路走到明朝,关羽这个人物可说是大变样,从历史书页跳进了老百姓的嘴里,成了大家口中的“关公”。这里面,元杂剧和那些小说功劳可不小。就拿元代关汉卿写的杂剧《单刀会》来说吧,那可是帮了大忙。
到了元末明初那会儿,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大火,里面“关公”这个角色变得越来越鲜活。不管你是哪里人,也不管你年纪大小,大家都知道关公这个人。关羽借着“关公”这个文学形象在小说里“活”了过来,这也给他后来被封为“武圣”打下了文化上的基础。
在历史书籍里,关于关羽长相的描述真的很少,《三国志》里也就简单提了几句,重点就是说他的胡子漂亮,因此关羽还有个外号叫“美髯公”。这样一来,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形象就变得模糊了,不太好传下去。所以后来才有了《三国演义》里那个经典的关羽形象。
陆树铭先生所塑造的那个经典角色,简直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完美呈现在影视屏幕上。估计在往后好长一段时间,这个角色都会是别人想要模仿却难以企及的高峰。不管你之前有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看到他的表演都会忍不住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关公,关云长啊。
身高九尺有余,胡子拖到胸前,脸跟红枣似的,嘴唇鲜亮如涂了口红,眼睛细长像丹凤,眉毛弯弯如卧蚕,长得端庄大气,气势逼人。他手握一把青龙偃月大刀,骑着赤兔宝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那股子英雄豪情直往人心里钻。这些深入人心的形象,其实都藏着深意。
在中国古代时候,胡子被看作男人决心和性格的标志。所以在那些文学作品里头,胡子留得长长的,就表示这人品德好。而那丹凤眼、卧蚕眉呢,就是“出类拔萃”的象征。
红脸象征着忠心和勇猛。在《三国志》里头,没说关羽使的是啥武器。但到了关汉卿写的杂剧《单刀会》里,就提到了偃月刀。后来《三国演义》这本书里,关羽就跟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紧紧连在一起了,好刀配好汉,骏马随英雄。正是因为《三国演义》这么描绘,到了明、清时候,关羽就成了新一代的“武圣”。
今天很多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都说,《三国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太多,别太把它当回事儿,还是得多看看真正的历史书。特别是鲁迅先生是怎么评价《三国演义》的,他说刘备被写成太厚道了,感觉都有点假;诸葛亮被写得智谋超群,都快成妖精了。
说起历史人物的文学刻画,关羽这家伙,本来只是个历史人物,后来被描绘成了那种“重情重义,忠心耿耿”的关公形象,甚至还进了武庙,被封为了“关帝”。这么做有啥意义呢?
【丹心照汗青】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大变身,把关羽从历史人物的定位,转变成了一个文化的象征。他的肉身或许已经不在,但他的精神却能永远流传。“人嘛,早晚都得走,但重要的是要留下颗忠心,让后人记住。”
《三国演义》这本书,其实就是把那些厉害的精神给艺术化了一番,让它们更加鲜活。你看,不管啥时候,哪个地方的文化,都在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变得不朽。文化啊,就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能让大家团结一心,有创造力,活得有劲儿。这样,民族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大家呢,就通过崇拜那些英雄豪杰,来给自己打气,找到一股子往上冲的力量,活得更有精神头儿。
所以,塑造一个出色的文学角色至关重要。大家渴望有个像关羽这样的完美英雄,能把“忠义”这种摸不着的道德品质变得实实在在。后代的人敬仰关公,就是想着以他为标杆,实实在在去做到这种好品质。
关公这个文学角色,他的意义就在于,每当人们看到他那张红脸时,心里就会觉得,“忠义”这俩字儿不只是胜利者的说辞。就算最后没成功,也能被人记住,名垂青史。
陆树铭老师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演的关公,那简直是给关公这个角色注入了新生命,给我们这辈人留下了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的人见了他,就直接喊他“关二爷”,他听了总是乐呵呵的。但陆老师自己总说,他只是演关公,可不敢真把自己当关公。
咱们都得学学那种“关公式的精神”,不过话说回来,他真不是关公本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没能从演关公的那个角色里完全抽身。有时候,沉浸在这角色里确实挺开心的,但梦终究只是梦。人的一生啊,能给社会、给后人留点精神上的宝贝,让人记住,那才是真的乐呵。这辈子能这样,就够了。陆树铭先生也讲过,他塑造了关公的形象,反过来,关公这个角色也影响了他的一辈子。
有人认为,三国时期简直就是中国爷们儿的终极梦想。但说到《三国演义》里的关公,他死得那叫一个惨,真是悲剧透顶。关公这人,简直就是被贴满了标签的英雄。他小说里一去世,就好像那个扶持汉朝正统的大梦也跟着破灭了。曹操对关公的离世那叫一个伤心,不光是因为关公在华容道放了他一马,更因为关云长身上有着曹操在乱世里根本做不到的那些高尚品质。
关公一直坚守的信念就是恩仇分明,忠心耿耿,他能为“忠、义”二字,冲破重重难关,杀掉无数敌人,单枪匹马远行千里。关云长的去世,跟曹魏篡夺汉朝大权有点关系,曹操在文学里的形象也因此开始变坏。既然老规矩已经没了,那就得换个新规矩,改朝换代是早晚的事。关云长一走,那个充满热血、豪情,讲究情义的英雄时代也就跟着结束了。关公骑的赤兔马,在他死后也不吃东西,自己饿死了,这情景真是让人心酸,就像那句说的“长江水不停地向东流,英雄都被浪花冲没了”。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想看视频版,就请点击下面的链接吧。
从《三国志》里那个让华夏都震惊的关羽,到后来被人们尊称为“武圣”,这一路走来,他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关羽一开始在《三国志》里就是以勇猛无敌的形象出现,他的威名远扬,让敌人都闻风丧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拜他。渐渐地,关羽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的武将,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逐渐升华。人们开始给他加上各种神圣的光环,尊称他为“武圣”。这个称号不仅代表了他的武艺高强,更象征着他的忠诚和勇猛精神。就这样,关羽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走上了被人们封神的道路。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