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朱镕基竞选上海市市长时说:我有三个缺点

三石教摄影 2025-03-26 16:03:49

说起朱镕基,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好总理,深受大家尊敬。他当过好几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九十年代搞的改革那叫一个厉害,给咱们国家的改革历史添上了精彩的一页。那时候,他就是改革的领头人,带着大家闯过难关,让中国经济有了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竞选上海市长期间,他的那场演讲日后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在这场演讲中,他坦诚地拿自己与前任市长江泽民进行了比较,并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来说,他指出了三点自己未能企及的地方。

【小试牛刀】

刚上班那会儿,朱镕基就被调到了东北,当上了东北人民工业部计划处生产规划科的二把手。那时候,东北还有好多日本人留下的、挺先进的工业底子呢。

朱镕基站在地图前,望着那片辽阔的地域,心里头的志向和激情跟江水似的,汹涌澎湃。他打算在这儿好好干一场,把自个儿的学问和能力都使出来。

后来他到了国家计委业余学校当老师,这活儿官儿不大,但事儿可不少。好在教书这事儿朱镕基特别乐意干,不管职位咋样,活儿累不累,他在这儿都干得挺带劲,乐在其中。

之后,朱镕基本人谈及那段过往,也是感慨万千。自1942年至1978年,这二十多载光阴里,朱镕基主要投身于电工相关领域。活儿虽累,但好在是他的拿手好戏,干起来还算顺手。更重要的是,那段日子让他收获了宝贵的基层实战经验。

那时候,中国特别缺技术型人才,他身为领导,居然亲自拉起了一支学徒队伍。他一点点带着第一批工人,从零开始教起,像是怎么爬电线杆、电线杆的结构,还有高压线的安装这些活儿,说起来简单,其实普通人根本做不来。他把这些都仔仔细细地教给了这批学徒,等他们手艺练好了,再让他们去教其他工人。

这段时间,朱镕基积累了不少在基层干活儿的经验。在基层的日子里,他亲眼目睹了许多老百姓的难处,对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也有了自个儿的看法。以前,他都是从书上、历史里学习怎么发展社会、怎么建设经济。但现在,他真正脚踏实地,深入其中,思考自然就更加透彻了,就像是那句话说的,“光看书本不行,得亲自去实践才知道深浅”。

【竞选上海市长成美谈】

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朱镕基就接过了国家经委委员和技术改造局局长的担子。后来,他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动,到了1987年初,他被调到了上海。刚好那时候,上海正在准备开第十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要选出新的市长。

他大大方方地说了一大通,直截了当地讲了自己的本事和工作经历。他没有瞎吹牛,也没用那种老套的官腔来描述自己的过往。他就好像是在说别人的事儿一样,把自己的那些经历,还有这些年工作的感悟,包括对上海将来的看法,都实实在在、一条一条地摆在了大家面前。

说到工作成果,朱镕基并没有多讲,他觉得自己在政治方面其实没做出啥大成绩,还有好多地方得加强和改进。他回想自己在基层一直忙着技术和建设,政治这块儿确实不是他的强项。他盼着以后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做个既能在大场合应对自如,又能深入群众、实实在在为大家服务的好干部。

在市长竞选演讲中,直接说出自己的不足和弱点,那可真得有点胆量和魄力。但令人意外的是,诚恳的朱镕基并没有遭到上海老百姓的看不起,反倒是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大伙儿平时见多了那些光说不练、上任后不给百姓办实事的“空谈官”,而朱镕基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这样的实干型官员自然赢得了他们的喜爱。

朱镕基在自我评价中,对自己担任上海市长期间的表现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坦言,与前任上海市市长们相比,他自己存在不少短板,尤其在与江泽民同志的对比下,更是显得相形见绌。接下来,朱镕基具体阐述了他认为自己不如江泽民的三个方面。

朱镕基觉得自己在基层干活儿的经历还是少了点,主要就是领导工作做得多点。虽说他在管道局呆过一阵子,还亲自带着一支电工小队成长起来,但这事儿跟他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比起来,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朱镕基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的工作经历,让他更多地是从宏观层面思考国家发展。他的工作性质与民众的直接接触并不多,且从未担任过区县级别的领导职务。这让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往往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和决策,但这也是他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江泽民的地方。

毛主席干工作时特别看重从老百姓里找方法,再回到老百姓中去实践,得深入了解大伙儿的难处,这样才能精准解决问题。咱们国家根基在工农阶级,基层工作的历练那肯定少不了。朱镕基也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多少这方面的经验,以后决策上可能还会出点岔子,他盼着大家能在工作上多盯着点儿,帮他指正。

第二点,他讲了自己以前没在地方上干过活。朱镕基呢,虽然官位不算大,但一直都在中央里头做事,就像之前提过的,他从没在区县这些地方待过。要是让他来管整个上海市的工作,说实话,对他来说还真有点难办。

他幽默地说,来上海工作的这短短三个月,头发都多添了不少白丝。虽然说话时嘴角挂着笑,但周围的人还是能感觉到他调到上海后肩上的压力。朱镕基很想把工作干得出色,只不过,他还需要时间去慢慢积累、适应和了解这份工作。

江泽民同志自基层起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相较于他,朱镕基同志坦言自己在工作经验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第三点,朱镕基对自己的性格有着清醒的认识。相较于江泽民的温和敦厚,他坦言自己的性子更为急躁,尤其是在处理工作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成果。然而,这种急切的性子有时反而导致事情不如预期那般顺利。

朱镕基同样指出了这种做法的问题,它会拖慢工作信息的流通速度,难以让手下的人团结一心,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他所强调的这些特质,正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让人既信任又亲近。朱镕基自认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刚到上海那会儿,宋平就跟我提了个醒,他说:“你管手下严点,对工作上心,这都没问题。但批评人的时候,得注意点儿方法,别太尖酸刻薄了。”要是老是一副严厉面孔,会让人觉得有隔阂,跟手下人处不到一块儿去,干起活来也就不顺手了。

宋平建议朱镕基多向周总理学习,朱镕基心里明白,周总理说话那水平,自己真是拍马也赶不上。他就跟宋平打包票,说自己肯定会好好改改这毛病,还让周围的同事都帮他盯着点儿,看他有没有进步。

朱镕基讲完那段总结后,现场立马爆发出像打雷一样响的掌声,掌声持续了很久。就这样,朱镕基顺利当上了上海市市长。而事实证明,他当上市长后,工作依旧做得特别棒。

那时候,上海正处在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朱镕基一心扑在上海的建设上,手里的活儿从来都不含糊。刚当上上海市市长,他就立马着手处理了三个大问题:吃的“菜篮子”、出门的交通还有大家的住房。

但在处理问题时,朱镕基从不贸然行动,他很懂得利用媒体的力量。通常,在敲定某些决策前,他会先让媒体放出改革计划,接着收集老百姓的声音,这个过程一般会花上十到十五天,等收集完意见后,他才会拍板,推出相关政策。

朱镕基刚接手工作,立马就动手解决上海老百姓的生活难题。他看到了上海新鲜蔬菜供应不足,还有公共交通不方便这些问题,然后就一个个地想办法解决。

在制定政策时,他搞了个民主听证会,政府那边一弄好政策草案,就马上拿出来给大家看,让老百姓们随便提意见。他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去改,改完再贴出来告诉大家。这样来来回回好几趟,直到政策差不多让大家满意了,才开始实施。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实挺管用。朱镕基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大都促进了上海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短短两年内,他就升任为上海市委书记了。他办事果断、效率极高,让很多人都由衷地佩服。

为了上海能跟上现代化的步伐,他下定决心,让好多纺织厂的女工离开了工作岗位,给纺织行业来了个大变身。为了让浦东那块地方火起来,朱镕基还请来了邓小平,让他亲自去说了几句话鼓励大家。

进入新千年以来,别人可能觉得他都快到退休年纪了,但他身体硬朗,精力旺盛。他手里的笔一直没停下,忙着推出各种新政策、新法案。他把推动国家发展当成了自己一辈子的使命。

朱镕基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一眼就看出了国家当时面临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房价也是一个劲地往上涨。

他根据实际情况搞了些政策,想要彻底解决问题,但无奈年纪已经很大了。心里头虽想着能再多活五百年,可实际上体力精力都跟不上了。中国现代的这些老毛病,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但他还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努力做了不少实事。

【命运多舛,坚定淡然】

朱镕基后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和他那充满挑战的童年经历紧密相连。他小时候的日子可不一般,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成长影响深远。可以说,正是那些不平凡的日子,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为他日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镕基是1928年在湖南长沙县安沙镇的一个小村子里出生的,他的家庭背景其实挺有来头。有的人讲,他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直系后代,是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的那一脉传下来的,到他这儿,已经算是第十九代了。

不过对于那种离谱的说法,朱镕基压根没往心里去,也不觉得有啥好聊的。说实话,不管你是谁,就算祖宗辈儿再怎么风光,子孙后代的福分还是得自个儿去挣。

朱镕基小时候过得挺不容易。他还没出生,爸爸就因为生病走了,留下妈妈一个人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可没想到,他刚刚十二岁那年,妈妈也因为太劳累而去世了。这样一来,朱镕基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不过,尽管朱镕基面临着生活上的艰难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放弃。他依然咬紧牙关,刻苦学习,终于在十三岁那年顺利考入了湖南广益私立中学。

小时候的朱镕基经历了很多坎坷,在上学那会儿,他不幸染上了霍乱。那时候的他孤零零的,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而且生活费和医药费也都紧张得很。他硬是挺过了好多难以言说的苦头,最后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朱镕基在那次大难不死之后,更加看重身体健康时的每一刻。从那以后,他学习特别用心,心里头也悄悄种下了一个更大的梦想。

1947年,经过了好几年的刻苦钻研,朱镕基凭借着出色的成绩踏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选择了电机系继续深造。在清华的日子里,朱镕基有了更多机会去接触那些新颖的想法。那时的清华大学,汇聚了众多思想前卫的青年学生和有远见的老师。朱镕基常常和他们交流探讨,这让他的思维和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充实。

在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各国革命历程时,他深刻领悟到了思想那震撼人心的力量。那时候,清华校园里革命热情高涨,一波接一波。朱镕基身处这股热潮中,也被浓厚的爱国情感所打动,他多次投身学生运动,真心实意地感受到了共产党思想对学生和老百姓的巨大影响。

没几年工夫,朱镕基就明确了自己的志向,有了想要拼一把的目标。到了1949年那个意义非凡的年头,朱镕基站在鲜艳的红旗下,光荣地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那时候正是新中国刚成立的重要时刻,年轻有为的朱镕基有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