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日周的第一志愿是北大,数学却考了零分

小西水历史 2024-05-27 22:21:06
山西省大同县有个“落阵营”。传说古代有只凤凰落在这个村庄被一位晨起的媳妇惊飞,又北飞50里落在大同,所以北魏在大同建都,取名平城。村里人不无惋惜地为村庄取名“落阵”,指凤凰曾经落过一阵子。后来,李自成手下的一名将官吕田平,在兵败后带着一营兵马隐居在这里,经商、务农,于是村名后边又增加了一个营字,成了“落阵营”。 1945年1月12日,“落阵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吕日周降生了。 可能是祖上数辈贫困、成家生子迟的原因,吕日周在吕族中辈分很高。等到他背着书包上小学时,连四五十岁的老者都这样招呼:“爷,您上学去呀?” 母亲给吕日周起的乳名叫全顺,没有根据却满有把握地相信吕日周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在吕日周的记忆里,母亲是个很温和的人,受了委屈也只是低声哭泣。但她鼓励吕日周看书、交朋友。土改中分浮财时,她只要书,不要别的东西,还常带吕日周去村里的干部和读书人家中做客。 刚上学时,学校老师给他起名吕定周。母亲说,不能定住,定住就不动了,得改名叫日周,意即不停地转动。1994年,一位曾在中央主持工作的山西籍老同志问吕日周,是谁给起了这么好的名?吕日周说是母亲。他说吕日周的母亲有文化。吕日周笑了,因为母亲是不识一个字的。 吕日周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全把式,天天早起晚睡,不停地干活。在集体经济时代,别人每年得300来个工分,他能得500个。他也要求吕日周每天早起,然后给他布置任务:拾粪、挑水、担土、割草、放羊、种菜…… 农村两迈为一步。360步的地头,吕日周弯着腰锄到地头,然后再过来才能直腰。如果中间直腰,父亲一把就打过来。割草时,父亲会规定草堆必须弄多高,达到多少斤。吕日周那时候小,草捆背上肩后,绳子都在肉里勒着。有时中途会稍作休息,如果休息的地方是平地,就得有人扶一下才能起来。拾粪时,吕日周不愿意拾狗粪、人粪。因为特别臭,父亲发现后经常会扇他两耳光。吕日周还不敢在父亲面前哭,得跑到没人的地方去哭。父亲说咱们家不出软人,吕日周从没见他哭过。 吕日周他们上学的地方在吕家大院。据说,吕田平后裔吕塘曾在清廷任云南总督,其予吕生春掌管朝廷财政,并与李鸿章结拜为兄弟。经李鸿章上奏,慈禧下旨,“落阵营”就有了今日的吕家大院。 吕家大院有八处院子,吕日周童年就读的小学设在其中一个院落。吕日周至今还记得,院子里有处砖雕,表现的是梧桐树下三位书生在苦读,边上有诗:“碧桐茂蔚荫高轩,又见凌晨喜鹊喧。借问仙禽何所报,祯祥早已兆三元。”另一处砖雕上有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门楣上有篆书——“耕读传家”。 当时,吕日周是班长,考试总是全班第一。刚从大同女中(后改为五中)毕业的班主任陈国珍老师,喜欢吕日周到了溺爱的程度。她给吕日周买书,要吕日周背《红旗飘飘》中的英雄故事。班上有几个同学经常恶作剧,气得年轻的陈老师直哭。为此,吕日周在黑板上写了几句打油诗: “下课不乱闹/上课不睡觉/自习不大笑/再气陈老师/全班不轻饶。” 后来,吕日周真的组织了几个大个子,把一个淘气鬼捆了个“猴看瓜”,班上的纪律从此大大好转。陈老师摸着吕日周的头说:“这孩子将来可以当诗人。”吕日周想,诗还真有力量呢。他对诗歌的爱好也从那时起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一发不可收拾。 到高小毕业时,吕日周如父亲所愿,成了一个农村好把式:耕地、摇耧、种菜、种瓜……样样精通。同时,在母亲的支持和影响下,吕日周小学四年级就读完了《三国演义》、 《水浒传》、 《封神演义》、《西游记》,并能一句不差地背出部分章节。村里大人有时也听吕日周讲故事。 1958年,吕日周考上了大同县倍加造中学。中学的三年正是从大跃进进入大饥荒的年月。群众曾总结说:吃饭怕遇上供应,干活怕遇上跃进。 吕日周首先遭遇的是劳动大跃进。深翻土地时,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指挥大家昼夜劳作,人人都累得满手血泡。公社干部笑着说:挖下地道三尺三,谁敢说咱没深挖!农民讽刺说:阴土层翻到地表,种庄稼抓瞎。果然,吕日周他们翻过的半亩地,第二年别说长苗,连草都没长一根。 吕日周他们还被用拉牲畜的闷罐火车拉到怀仁县的两狼山下大炼钢铁。为了炼钢,倍加造中学用1000多只鸡的鸡毛,做了一个小平房那么大的风箱。每30名同学组成一个拉风箱小组,昼夜不停地轮流拉。几天后的一个早晨,钢水流出来了,同学们一阵欢呼。等钢水冷却后,却用手一掰就成了两半。原来,流出来的不是钢水,而是渣水! 1960年,大同闹饥荒,吕日周的爷爷吕庆阳为了给儿孙们省一点粮食,天天吃野菜,日渐浮肿、消瘦,终至去世。吕日周春夏到野外掏鸟蛋、挖野菜,冬天拾杨树叶,寻找野兔啃后的冻萝卜。那段时间,学校基本不上课。 倍加造中学的学生都是从家里拿粮。为了争论一斤小米能做一斤二两,还是一斤三两三稠粥,学校和学生起了冲突。在吕日周挑头与学校交涉后,校方依了学生,按一斤三两三钱的标准来卖粥。吕日周是最后一个买饭的,连锅巴也铲光算上,吕日周碗里的分量正好够。炊事员咕哝着:连一点也没剩下。吕日周得意地和他们调侃:这就对了,锅里原本就没有你们的口粮。 在大同市古城区会考时,吕日周数学得了第一。数学老师陈昌威找到吕日周时,吕日周正喝酱豆腐泡水充饥。老师说,日周,老师奖给你点东西吧!掏了半天掏出二两粮票。一两粮票能买上一两三钱三小米粥,吕日周买了二两六钱六的粥,吃到最后给老师剩了点。这是老师当时能给的最高奖赏,同学都看着直羡慕。 倍加造中学有一位青年教师庞乃高,经常发表诗作,也经常买诗集给吕日周。有一次,他把吕日周叫到办公室,说是报社约稿,让吕日周写一首反映大好形势、农民忘我劳动的诗。吕日周交给他的原稿是:“村里没大人/儿童去锁门/爹妈哪里去/不是炼钢铁/就是深挖地/留下猪、鸡和弟弟/声音不同齐喊饥。” 庞老师勾掉后两句,诗歌在报上发表了。就这样,吕日周有了自己变成铅字的第一首诗。 实在熬不下去了,吕日周便想出去找工作,一则本人可以混饭吃,二则可以把口粮留给家里,帮助家人度过饥荒。当时有一种流向是去内蒙古。1960年暑假时,外流到内蒙古的同班同学刘德义来信,说呼和浩特好找工作,吕日周于是决定去呼市。父亲坚决不同意,母亲却支持吕日周出去闯一闯。她把仅有的15元私房钱给了他,吕日周就这样出发了。 当时,为防止人员外流,买火车票都得有介绍信。怎样才能开出介绍信呢?吕日周想到在学校借阅的小说往往盖有学校的图章。于是,他从落阵营背着行李,步行38里回到学校,从留校劳动的同学被窝里翻出了一本《烈火金钢》,看到前面空白页上果然盖有学校的图章。吕日周把那张纸撕下来,写了一张介绍信,再跑五里地到周士庄火车站,买了车票直奔呼和浩特。此前,吕日周还从来没有坐过火车,也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 下车后,吕日周按照同学留的地址,找到了同学的姑姑家。对方姑姑听明来意,不由一拍大腿:原来,刘德义已于前一天晚上随新报考的学校搬往大兴安岭去了。她建议吕日周去当地劳动局看看,没准能找到机会。在市劳动局的招生招工大院,人声鼎沸,吕日周看到一些学校在招生,心里想考什么学校好呢?还是吃饭最重要,就报考了粮食干部学校。对方出了几道题,没能难住吕日周,于是说:“你被录取了。”他们让吕日周等着,说第二天早晨来接他。 当晚,吕日周就睡在露天大院,不想半夜来了一场暴雨,衣被全湿了。第二天上午,粮食学校没人来,吕日周怕被骗,就想再考个学校。考哪所呢?他寻思有钱也能吃饱,就报考了银行干部学校,一下又通过了。这个学校先后招了10个人,由于吕日周成绩优秀,马上就当了组长,领着这些人去了银行干部学校。就这样,吕日周在内蒙古银行干部学校学习了半年,生活很好,也学了不少金融知识。 半年后,山西和内蒙古起了官司,学校决定将这批学生解散。回到落阵营后,母亲托人打听到村里正好缺出纳,而村里也表示希望吕日周尽快去报到。但吕日周已经悄悄给陈昌威老师去了信,表示希望复学。三天后,回信到了,信上代表吴校长对吕日周的归来表示了欢迎。 吕日周又背上行李回到了学校,并暂住在陈老师的宿舍里补习功课。所幸那阵子学生们都不好好上课,吕日周几天就把所有的课赶上了,开始进入正常的学习环节。 1961年,吕日周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大同一中,并担任了班上的组织委员。大同一中地处大同市城西10里处,马脊山下的十里河畔,有着浓郁的古典气息。数千丛丁香,几百株桃、杏点缀在校园各个角落,盛开时白若祥云、红似落霞。校门是仿清华大学校门而建,暗示学生要朝最高学府迈进。 在良好的读书环境中,吕日周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报考大学时,吕日周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要加试数学。可在数学考试时,他却和不加试数学的另外几名同学在麦地里睡着了。等老师和同学们找到吕日周,考试已经进行了半个钟头。他的数学试卷由此被判了零分。 虽然数学考试得了零分,但其他几门科目的总分还是足够让吕日周被山西大学录取。
0 阅读:31
小西水历史

小西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