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与许世友搭档的政委牺牲之后,组织上决定给他重新派一名政委。新政委到来当天,许世友亲自出门迎接,结果一见面,许世友就惊呼:
“四年前你可是我的勤务兵……”
仅仅四年的时间,就能从勤务兵成长为军政委,而且比许世友还要高上一级,这个人究竟是谁?
1930年,徐向前率领的红军队伍到达湖北,在儿童团的帮助下,打土豪,分田地。营长余天云见儿童团大队长陈海松聪明伶俐,又听说他有想当红军的想法,便收留了他,在部队里当勤务兵。
不出余天云所料,陈海松入伍之后成长非常快。他知道许世友能征善战,一心想要跟着许世友学打仗,每天抱着本子和战友们请教。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陈海松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
经历过几次战斗之后,陈海松开始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
1933年,红军打下巴中之后,陈海松调任机枪连担任指导员,此时的陈海松不过只有19岁。当时的机枪连连长曾经是国民党军队的机枪射手,射击技术很好,但脾气有些傲慢,和几任指导员都合不来。
陈海松到任之后,连长果然因为他年纪小,对他有些瞧不起。但陈海松并不因此而气馁,摸准了连长的脾气,两个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在连长的指导下,陈海松学会了打机枪,关键时刻也能亲自端起机枪上阵。
红军在川北刚刚立足,张国焘就开始大搞“肃反”,此时陈海松已经升任营政委。在团政委被抓之后,陈海松又升任团政委,结果没当几天,陈海松也被抓了起来。
余天云听说陈海松被抓,立刻跑去找师长求情,结果师长没有理会。余天云无奈又去找徐向前,好不容易才让陈海松被释放,但却付出了开除党籍和降职的代价。
在与四川军阀田颂尧的战斗中,陈海松阵前火速提干,率领两个连阻击敌人的图个团。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击毙了1500多名敌军,还坚守住了阵地。又接连打了几个漂亮的阻击战后,陈海云的党籍和职务才得到了恢复。
战斗结束后,红十二师被扩编为红九军,军部决定调陈海松的担任教导员政委。干部培训的任务结束后,陈海松调任团政委,不久又升任师政委,与兼任师长的许世友几乎平级。
1933年,刘湘奉蒋介石的命令,对根据地发起了六路围攻。当时右腿已经负伤的陈海松,提着枪从一个工事跳到另一个工事,和战士们一起战斗在前线。就这样坚持了四个多月,敌人始终没能跨进红军阵地半步。
反六路围攻胜利不久,陈海松升任红九军政委,此时他不过才21岁,而许世友此时则担任红九军副军长。由于军长在战斗中不幸负伤,指挥部队的重担实际就落在了陈海松和许世友的肩上。
1935年,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向嘉陵江以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渡江北上。面对波涛汹涌的嘉陵江,在没有渡江工具的情况下,陈海松亲自下江尝试用绊桶渡江,找到了最有效的办法,让部队顺利渡过了嘉陵江,完成了任务。
陈海松率领部队与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先会师后,发现五军团的将士们由于补给困难,衣服穿得又杂又破,甚至有的战士都没有帽子和鞋。于是,陈海松就动员部队把多余的物资都拿出来。
很快,全军就给五军团凑了几百套军衣和草鞋,还有一批干粮送给了五军团。五军团也回赠了一批枪支弹药。两军一起联欢,加强了团结。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毛主席接见了陈海松,得知他才二十出头,毛主席惊讶地说道:“红一方面军的干部也年轻,但还没有年轻到这种程度的。”
然而在会师后不久,张国焘就开始搞分裂,张国焘的秘书长还怂恿陈海松带头发言。原本陈海松推脱自己没文化,结果秘书长帮陈海松准备了发言稿,一来要攻击毛主席等人,二来要拥护张国焘当军委主席。
不过陈海松觉得太过分,在会上没有讲骂中央领导人的话。
尽管如此,红九军和五军团还是有了隔阂,关系越来越紧张,经常出现争吵互骂的场面。
随着陈海松的认识不断提高,他逐渐意识到张国焘的行径是错误的。对于一些红一方面军的干部,陈海松还是努力和他们搞好关系,对深受张国焘排斥的朱总司令,陈海松更是愈发敬重。
朱德对于陈海松很是欣赏,经常点头称赞说,这样一个年轻的军政委,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
1936年,两万多红军奉命西渡黄河,由于没有后援,再加上马家军占有绝对优势,红军很快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次年年初,在苦战了数月之后,仅剩下3000多人的队伍被迫突围。
尽管已经进入三月,但河西走廊仍是冰天雪地,每个人都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靠着意志拼命赶路,希望抢先敌人一步占领梨园口。
一天凌晨,担任后卫的红九军眼看就要赶到梨园口,敌人的骑兵已经追了上来。情急之下,陈海松让保卫部长带领机关先撤,自己主动留下来掩护。保卫部长知道留下就很难活着出去,坚持和陈海松一起留下。
“叫你撤你就撤,怎么这么婆婆妈妈的!”陈海松脸色骤变,厉声喝道。这是保卫部长第一次见陈海松发火,只能含泪告别,带着机关的同志们先行撤退。
陈海松带着部队和敌人对峙了一阵后,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陈海松带着警卫排就冲着上去,正面和敌人进行作战。敌人一时间没有抵挡住,便集中火力对准了陈海松和警卫排。
在三面被围的劣势下,红军战士打光了子弹,就砸碎了枪支,和敌人拼起了大刀。就这样一直战斗到了天亮,阵地上只剩陈海松和十几个交通队员。躲在山包后面指挥战斗的陈海松,想要爬上去观察一下战斗情况,以便做出决策。
结果刚爬上去,恼羞成怒的敌人就将火力对准了他,一排子弹射来,陈海松身中8枪,当场倒地。
指导员抱着陈海松悲痛地呼唤着,陈海松凭着最后一口气,让他们不要管自己,赶快去突围。但指导员坚持不肯,誓要为陈海松报仇,死也要死在一块。就这样,陈海松和九军的将士们血洒疆场。
噩耗传来,300多名红九军的幸存者泪洒遍野,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政委而感到遗憾。
陈海松牺牲后不久,中央在延安为陈海松等高级干部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任弼时等领导人都参加了大会。抗战全面爆发后,朱德不止一次地对人说过,陈海松是红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可惜牺牲的太早,如果还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成铭,朱永光主编.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 回忆录卷 上.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11.
[2]童闽编著. 将军百战死 沙场战死十将军珍闻.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4.06.
[3]耿峥.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级干部陈海松[J].军事历史,1997(02):50-53.
[4]祝辉.年轻的红军军政委陈海松[J].党史纵览,2004(03):31-35.
[5]张治宇.陈海松: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政委[J].党史博采(纪实),2006(05):1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