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史书刀笔与演义话本,却常叫人辨不清虚实。
且看那曹魏名将张辽张文远,正史中八百破十万,杀得江东小儿闻其名不敢夜啼。可到了《三国演义》里,这位虎将竟被张郃抢了锋芒——潼关战马超,瓦口斗张飞,街亭阻孔明,处处皆是张郃身影,反观张辽却似明珠蒙尘。
莫非罗贯中偏心?实则不然。且听笔者分解其中乾坤。
史实为骨,演义为翼:张辽的“儒将转身”《三国志》载张辽“武力既弘,计略周备”,合肥城下一战,匹马冲阵如入无人之境,吓得孙权丢盔弃甲,这等胆魄确可比肩关张。
然罗贯中写演义,却给他换了副皮囊——不教他逞匹夫之勇,偏要他做曹魏股肱。
看官且记两处妙笔:
其一,白门楼吕布殒命时,张辽怒斥曹操“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这般傲骨铮铮,恰与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忠义相映成趣;其二,土山约三事,他既全了忠义之道,又顾了袍泽之情。
——如此刻画,张辽早非一介武夫,倒似穿甲佩剑的儒将。罗贯中要他成全关羽的义薄云天,又岂能让他再与蜀汉猛将争锋?
张郃的“宿命”:给诸葛亮留个对手再说那张郃张儁乂,正史中虽善列阵巧变,却败于张飞的绕后突袭,终被诸葛连弩射杀于木门道。可到了演义里,罗贯中大手一挥,竟叫他活了第二春!
列位看这几场好戏:
潼关战马超,二十合败走,看似狼狈,却让“锦马超”威名更盛;
瓦口隘斗张飞,三战三逃,反倒衬得翼德“粗中有细”;
街亭破马谡,木门道中伏,俨然成了诸葛亮北伐路上最后一道烽火。
——原来这老将竟似打不死的程咬金,罗贯中留他至第七十回后,分明是要给五虎将逝去的蜀汉,立个能撑场面的敌手!若换成张辽活到此时,以他合肥之战的凶悍,诸葛丞相的北伐大计,怕是要早早折了锐气。
演义笔法暗藏乾坤:尊刘贬曹的春秋刀罗贯中写三国,明里捧的是汉室正统,暗里藏的是民心向背。
曹魏诸将中,张辽因与关羽有恩义之交,竟得了几分“准蜀将”的体面——不仅被塑造成良禽择木而栖的名将,还有了土山约三事的儒将之事迹。这等人物若再写成万人敌,岂不乱了“尊刘”的大旗?
反观张郃,正史里本就是个“识变数”的滑头将军。官渡投曹,汉中之战怯阵,罗贯中正好拿他作筏子:你看那张郃,潼关败给马超,阆中输给张飞,定军山被黄忠杀得丢盔弃甲,木门道被孔明算得殒命——这般屡战屡败,恰似曹魏江河日下的缩影!
可偏偏他败得越惨,越显得赵云枪未老,孔明计犹神,罗贯中这招“以败衬胜”,当真高明!
结语:历史的铁甲与演义的华袍张辽的“委屈”,张郃的“风光”,恰似铜镜两面:
一面映着陈寿笔下金戈铁马的冷硬史实,一面照着罗贯中胸中气象万千的武艺江湖。
今日读者观三国,不必苛责演义偏心,倒该笑叹——
若无这张郃七十回后横刀立马,诸葛丞相的《出师表》里,怕是要少了几多悲凉;若无张文远土山约三事的儒将风姿,关云长忠义千秋的传奇,又怎显得圆满?
正所谓:
史家笔写千秋经,演义魂描万古情。
莫道文远武艺逊,罗公案上早分明。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在你看来,张辽在演义中被张郃抢去风头,是何缘由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