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变成现实:谷歌量子计算机悬铃木,成功实施了量子虫洞实验

陪你演历史 2022-12-04 14:45:24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主人公通过穿越虫洞在瞬间到达了数千光年外的另一个星系,并在那里找到了新的家园,甚至还在途中与另外一个时空的自己实现了交流。

不过电影中的虫洞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高维生物为了帮助人类放置在那里的,回到现实,人类至今还没有观测到宇宙中虫洞的痕迹,那么虫洞真的存在吗?

假如我们制造出了虫洞,它是否能让人穿越时空?

为了探寻虫洞的奥秘,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基础物理量子通信的首席研究员玛丽亚.斯皮罗普卢带领它的团队与谷歌公司展开合作,在QCCEP项目的赞助下利用谷歌公司旗下的量子计算机“悬铃木”首次实现了虫洞的实验:他们通过量子计算机构建出了“虫洞”,在虫洞通道中进行了量子纠缠态的空间传送。

191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Ludwig Flamm首次提出了虫洞的概念,1930年,艾琳斯特和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得出了虫洞的解,因此虫洞又被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它像宇宙中的一条捷径,物体可以在这条通道中在瞬间进行空间转移。

在了解虫洞之前,我们必须先熟悉黑洞和白洞,黑洞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简单的从物理性质上说,黑洞的本质就是一个天体,我们的太阳和地球也都同属于天体,只不过黑洞的质量和密度都非常大。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引力和质量成正比,所以黑洞的引力也相当大,以至于扭曲了周围的时空。这就进一步导致黑洞表面的逃逸速度也非常高:每秒大于30万公里,即光速。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无法达到或超越光速,所以任何进入黑洞视界的物体,都毫无例外的会被黑洞吞噬,成为黑洞的一部分。

而白洞则是一个和黑洞性质截然相反的物体:黑洞吞噬万物,白洞却把万物从天体中释放出来,如果说黑洞是吸引力,那么白洞就是排斥力。

黑洞吞噬的物体都去了哪?

而白洞喷发的物质又从何而来?

这时虫洞就要登场了,虫洞在其中扮演了通道的角色,黑洞吞噬物质后穿过虫洞最后由白洞释放出来。

此前的研究显示,虫洞可能和量子纠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量子纠缠属于一种物理现象:两个彼此有纠缠关系的量子,无论相距有多远,都能在瞬时对另一个粒子的行为作出反应,时间和距离则在发生纠缠时被隐去了一样。

而虫洞则和量子纠缠具有许多相似性,它们都可以无视距离。

2013年,来自哈佛大学的丹尼尔.杰夫斯教授提出了一个想法,或许可以通过推测的对偶性,经由调整纠缠模式来设计特定的虫洞,即在两组具有纠缠的粒子之间,穿上一个电线或其他的物理连接,让粒子编码出像虫洞的两个口。

在这样的耦合作用下,操作其中一个粒子,就能引起另一个粒子的变化,从而有可能在两个粒子之间撑开一个虫洞,2016年时,杰夫斯和他的学生完成了这个实验,并且计算得出在两组耦合纠缠粒子中,当左侧的粒子执行操作时,对偶高纬时空图像中就会打开通往右侧的虫洞口,从而使一个量子位从中通过。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认为,如果正负能量波动平衡,那么就没有东西可以穿过虫洞,但如果存在一种负能量冲击波,那么就有希望将虫洞撑开,从而实现穿越。

以上实验正是建立在这样理论基础,有了初步的实验成果后,丹尼尔在2018年加入了新的科研小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利用量子计算机进行全息量子引力实验。

研究团队利用谷歌悬铃木量子计算机中9个量子比特位,量子位被视为可视化波函数,同时他们构建了简化版的SKY系统,在其中插入了一个量子比特信息,这时就可以在同一个量子处理器上观察到另一个系统中出现了类似的信息,这就说明该量子比特信息通过量子纠缠构建的“虫洞”实现了穿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构架的虫洞和我们日常理解的虫洞有所不同,量子纠缠中的虫洞是一个二维条件下的,不过其中的动力学与量子系统中虫洞的预期行为是一致的。

假如我们使用量子力学来解释这一成果,它就意味着信息在一个量子系统中,通过量子传送进入到了另一个系统,而如果我们使用广义相对论来理解,那么这就是一次穿越虫洞的旅行。

5 阅读:531
评论列表
  • 2022-12-04 21:26

    有资源有精力还不如去用偏振光做光电效应实验证明光电效应是光的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证明光子论是错误的。用不同的金属材料来做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双缝,看看电子通过双缝时还能不能产生干涉现象,以此证明电子没有波动性。如果是成功的话量子论就能切底被推翻了!这才是对物理界对全人类巨大的贡献!而不是去做那些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假大空的东西。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无法控制单个光波或单个电子。用偏振光验证光电效应是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做一个白炽灯型状的光电效应管,中间放置感光极在灯管圆周均分四个逸出电子接收点,用偏振光照射感光极,同时测量四个接收板接收到的电流大小,就可以判断出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对逸出电子方向的影响,看看实验结果是否与我的电磁感应原理产生光电效应的推论相符?如果是实验结果相符的话就证明我的推论是正确的!同样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做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双缝,如果电子双干涉是电子撞击双缝时产生的衍生物(类似于光通过双缝时产生的光波双缝干涉)那么由双是不同的金属材料所以产生的光频率也不会相同所以电子通过双缝就不会产生干涉条纹了。如果两个实验结果都符合我的推论那么就可以百分百的证明量子力学就是谬论!

  • 2022-12-04 20:21

    沾量子即骗子

  • 2022-12-04 21:26

    电子振动产生电磁波原理和普通电磁振荡线圈产生电磁波原理是一样的。普通振荡线圈振荡产生电磁波的能量我认为和其振幅无关,其振幅都是标准的正弦圆形闭合曲线。也就是说其振幅等于正弦波的半波长度。其能量就是这个半波闭合面积的磁通变化率对电子的感应能力。因此普通电磁波的能量大小就是与振荡线圈的电流变化率成正比,当电流大小一定时则与振荡频率成正比。电磁波是电流振荡产生的磁场波,并非是磁场波电场波交替出现。变化的磁场并不会产生电场而是会对处于其中的电荷产生作用力。电子的电量是一定的,当其完成一个周期的振荡时,我们可以用其电量除于其周期算出其振荡电流强度。根据其波长算出其波包面积,这样由电子振荡产生的电磁波,其波包的磁通变化率就可算出来了。由此由电子振荡产生的电磁波(光波)产生的光电效应现象,使处于光波波包内的电子所能获得的能量,就与电子振荡产生的光波的频率成正比。其计算机公式就是目前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计算公式。所以用光波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光电效应实才是最完美的最符合物理规律的。根本就不用假设出四不象的所谓光子来解释。具体的计算公式我相信懂电磁感应原理的人都能计算出来。

  • 2022-12-04 21:24

    1951年,爱因斯坦在给他的好友贝索的信中,曾极度伤感地说过这么一段话:“什么是光量子?50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可是哪怕连一步都没有接近答案。眼下像汤姆、迪克和哈利这样的人,都以为他们了解光量子,其实全都是错的!”“汤姆、迪克和哈利”是谁呢?他们就是“张三、李四和王五”。爱因斯坦没有指名道姓,但却囊括了所有人。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因为用“光量子”概念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了1921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在30年后,他却坦言,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理解过光子是什么? 光真的有这么难理解吗?竟然困住了代表着人类智力巅峰的科学天才?为了深刻理解光的神秘和诡异,今天我们就盘点下关于光的4个,现今科学依旧无法解释的现象,看了这篇文章,你势必会对日常所见的光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一、光的部分反射现象。众所周知,光的本质就是电磁波,但同时具有粒子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当一束光射入玻璃表面时,有一部分会发生反射现象,而另一部分会折射穿过玻璃,那么,反射光和折射光的比值是多少呢?

  • 2022-12-04 21:24

    光的本质属性就是电磁波!没有粒子性!用光的电磁感应原理能完美地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根据本人用光波的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光电效应实验可以推导出用偏振光做光电效应实验会对逸出电子方向产生影响,逸出电子的方向与入射光波包的切线方向相同,而实验证明推论完全正确!光的电磁感应原理导论1:光的泡包的磁通变化率与光的频率成正比,所以光的波泡对电子的感应能力与光的频率成正比!与实验结果相符。而光子论的假设是无法解释逸出电子方向与普通入射光方向无关的实验事实,而且逸出电子方向可以与入射光方向相反,爱因斯坦的光子论假设是光子撞击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按此推论逸出电子方向应该与入射光同向,而实验事实却是与入射光方向无关反而与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有关。所有实验证明用光波包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才是正确的光子论是错误的,波粒两象性更是谎谬!所谓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我认为是电子撞击双缝产生的衍生物,我们可以用不同村质的金属材料来做双缝中间隔栅两侧也用不同的金属看还能不能产生双干涉现象就知道。最简单的原因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是不怕观察的,为什么电子双缝干涉怕观察?那是因为光的双缝干涉是真正的双缝干涉电子双缝干涉是假的双缝干涉。

  • 2022-12-05 12:24

    吹牛逼!!!

  • 2022-12-05 18:34

    应用人家一直走在遥遥领先是事实

    阿宝 回复:
    黑洞弯曲时空不假,但是虫洞只有引力波交集产生的时空弯曲区域才让为人类所用,黑洞弯曲周围最好不要涉及,否则无人能生还
  • 2022-12-04 21:25

    通用电磁波的接收都是采用电磁谐振原理,也就是电磁感应原理来接收电磁波信号的。而光同样是电磁波,只是波长较短而已,而光的接收同样的是电磁感原理。光电效应实验本质上也电磁感原理产生的,计算公式也是电磁感应原理。根本就不用假设成什么粒子。假设成粒子反而很多实验现象却无法解释,比如逸出电子的方向与入射光方无关,却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相关,这种现象只能用电磁感应原理才能完美地解释。电子振动产生光波,因此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原子模型应该是错误的,核外电子正常应该是相对静止地附着在原子核外,不同的排列形式会组成不同的物质状态比如碳原子组成石墨和金刚石。当核外电子获得能量时受到核力的约束不同的核外电子会产生不同的振荡频率,从而发出对应频率的光波。由此可以推定现有的原子模型可能是错误的。光波与实物粒子还有一个差别就是光波通过透明体后(只要光波能透过去比如光纤即使很长)都会恢复原来的速度。而所谓的电子波或其它实物粒子无论通过什么物质都只有减速!通过后更不可能恢复原来的速度。机械波也具有同样的特性。这就是波与粒子的区大差别!为什么这么多科学家都在睁眼说瞎话?

  • 2022-12-04 21:26

    相信光子论的人忽略了光波与真正微观粒子的一些区大的差异,或者说是睁眼说瞎话。光波(电磁波)一但一出现无需加速就立即达到额定速度。光波具有波的所有特性(衍射、干涉、折射)而所谓的粒子波只有在所谓的双缝干涉时才具有所谓的波的特性,这种现象最大的可能就是衍生物,是粒子撞击双缝上的物质原子产生类似于通过双缝的光,如果是用不同质的金属来做双缝就不会产生这种衍生物了。而其它微观粒子无论怎么加速都无法达到光速。所谓的电子波动性也只有在所谓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才能观察到(电子双缝干涉实质上是衍生物本质上是还是光的双缝干涉)而电子和其他实物粒子无论在微观和宏观条件下都没有波的特性。而光波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状态下都没有粒子的特性。至于光电效应实验只有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才能符合物理本质。爱因斯坦假设的光子撞击电子产生光效应完全与实验事实不符。至于康普顿效应用光的共振辐射结合晶体的电子分布规律完全可以解释。而光子论根本就无法解释用偏振光做光电效应实验对逸出电子的方向有影响,只能用电磁感应原理才能完美地解释,而且和理论推论完全吻合。

  • 2022-12-22 22:37

    黑体也能吸光,黑体也是黑洞吗?

陪你演历史

简介:陪你演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