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学者张读《悚恐帖》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法曹参军张读书法作品。
张读(1066—1145)字圣行。宋治平三年(1066年)生于晋江张林,后移居安溪城厢员宅村。童年入泮,后进太学。绍圣四年(1097年),以太学上舍生参加考试,登进士第,为安溪建县后首名进士。张读初任福州教授,后调任河南颍昌府法曹参军,深得知府范纯礼的赏识与器重,声誉日隆。后以父老,求为泉州通判就近养亲。又除王府直讲。靖康元年(1126年)仍以奉养老父为由请郡,知兴化军(今莆田市)。 晚年常居晋江。张读工文辞,闽中碑碣多出其手,润笔收入,则接济贫困亲友,家中无盈余积蓄。绍兴十五年(1145年)辞世。追赠尚书,入祀乡贤祠。
嘉熙中(1237),知县赵崇栗闻知张读有孝行,故居在永安里笔架山前埔□桥西,即把永安里标表为“曾子里”。张氏祖宇有匾曰:“忠臣”、“孝子”、“理学名臣”和“理学名儒”。
作品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
北宋法曹参军张读《悚恐帖》赏析
北宋法曹参军张读《悚恐帖》(又称《贱息失教帖》) 纸本行书 纵32.7厘米横41.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读悚恐再启。贱息失教。先生肯幸临。洒扫延几杖。岂宜少缓。而迺尔悠悠。真罪人。比来属老亲为穿窬所扰。尤更煎熬。正拟揆日造请。安海之召。岂宜舍我以徇。切愿勿渝夙诺。今日虽岑寂未填沟壑。尚冀有以效区区也。来日得暇。一纡顾。幸甚幸甚。读再拜。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