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万亿银发经济来袭,医养旅如何抓住老年人的身与心?

老夏的笔记本 2025-03-05 02:53:09

银发经济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迅速崛起,传统的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融合医疗、养老与旅游度假的“医养旅”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医养旅通过提供健康管理、长期照护和休闲度假的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医养旅”模式不仅为其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拓展机会,也借助政策支持和市场趋势,成为在银发经济中寻找切入点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来源:诊锁界

作者:弧矢

编辑:弧矢

封面来源:pixabay

老龄化的加速带动了银发经济的腾飞。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测算10年后我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突破19万亿元,约为2024年4万亿元的5倍。在“长寿时代”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已不局限于基本的医疗和养老,而是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催生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模式。

“医养旅”模式将医疗、养老和旅居度假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长期照护与休闲娱乐的一站式闭环服务。证券日报统计全国从事康养旅游相关业务的企业已超过7000家。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社区、机构和企业开始探索如何打造“医养旅”一体化模式,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升级的需求。“医养旅”一体化并非大企业和专业养老机构的专属,基层医疗也可以在其中找到重要的切入点和机会。

医养旅的崛起

据《银发经济蓝皮书》统计,我国2000年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7%,但到2023年该比例已上升至14.9%,预计2030年前后将超过20%。人口长寿化伴随出生率下降,使养老负担加重,但也催生出巨大的“银发经济”市场。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测算,在人均消费中等增长情况下,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可达约19.1万亿元,占全国消费的27.8%、GDP的9.6%。更长远看,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从约4万亿元跃升至106万亿元左右,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和消费潜力使银发经济被视为“朝阳产业”,各路资本积极涌入。

为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近年兴起了将医疗、养老照护、休闲旅游融合的“医养旅”模式。它把健康养老理念融入旅游度假场景,为老年人提供养生养老+医疗保健+旅居休闲的一站式服务闭环。这一新兴模式在银发经济背景下展现巨大潜力。据证券日报,全国从事康养旅游相关业务的企业已超过7000家,最近一年新增注册超300家,许多知名上市公司也开始布局这一领域。

医养旅现有模式

(1)“养生+旅游”模式:以康养度假为主,侧重优美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为老年人提供避暑避寒、疗养调理、养生度假等服务。如开发温泉疗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养生、深度睡眠疗愈、养颜养心等主题产品。一些地区该模式已具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年产值超千亿元。例如河南依托山水温泉和中医药文化打造了三门峡卢氏、平顶山尧山等康养旅游目的地;福建漳州2023年文旅康养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

(2)“医疗+旅游”模式:以医疗服务为核心,吸引老年人异地就医同时旅游休闲,特点是“以治病为主,旅游为辅”,多为高端医疗旅游形式。因各地医疗水平差异,大城市和旅游城市结合发展该模式。如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作为国家唯一“医疗特区”,引入了440多种国内罕见的新药械,2024年1-8月接待医疗旅客26.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0%,成为医疗旅游热点。三亚则在探索“医疗健康+养老”融合的新模式,完善“医养康护一体化”业态布局,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旅居相结合。

除上述两种主要模式外,“医养旅”产业还衍生出养老型民宿、公寓等新业态支持。例如一些旅游城市出现面向候鸟式养老人群的长期民宿。据途家网统计,2024年以来平台登记的“养老院”类别民宿数量同比增长超55%,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50%,热点城市包括大连、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大理等。这表明异地长住式养老需求正在上升,老年人在旅行中长期居留疗养成为新趋势。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银发经济和医养融合。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鼓励开发老年用品和服务,支持共建特色养老产业园,培育养老龙头企业。进入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文件要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贯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种形态,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优化机构养老支撑,促进医养结合。文件还提出拓展老年旅游服务,例如组建全国旅居养老产业合作平台,培育旅居养老目的地,推广老年旅游典型案例,鼓励发展老年旅游保险等。这些政策为各地探索“医养旅”一体化模式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在政策引导和庞大需求驱动下,我国养老产业参与者呈现多元化格局。除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外,央企国企(如中康养投资、苏州康养集团)、保险资金(如友邦人寿、招商信诺人寿)、房地产企业(如星河湾、佳明集团)以及医药健康企业(如格美、九芝堂)等各类主体近年纷纷布局康养领域。“医养旅”融合项目遍地开花。

海内外典型案例

(1) 乌镇雅园(中国浙江桐乡):

乌镇雅园被誉为“中国最牛的养老圣地”之一,是国内较早将养老、医疗和旅游度假融合的标杆项目。该项目位于5A级旅游景区乌镇西栅附近,依托周边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打造出养生养老、健康医疗、休闲度假三大主题的养老社区。社区采用民国风情的“学院式养老”建筑布局,占地约1500亩,其中核心区650亩,布局了医院诊疗中心、颐养院、度假酒店、文化娱乐设施等。

乌镇雅园模式的成功在于选址环境优越(依托著名景区,环境宜人且有旅游吸引力),功能配套齐全(医疗、养老、文娱、度假设施一应俱全,实现园区内闭环),运营定位高端(引入专业机构运营,服务品质高,费用定位中高端人群),以及产业融合(地产开发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依靠持续运营获得回报)。这一学院式康养社区满足了活力老人既要养老又要享受生活、旅游的双重需求。但高端模式的收费水平较高,一般面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群体,对普惠性养老的示范作用有限。

(2) 燕达国际健康城(中国河北廊坊燕郊):

燕达健康城地处京冀交界的燕郊开发区,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总体定位为医疗+养老的产业园区。核心组成包括综合三甲医院燕达医院和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燕达养护中心总投资近60亿元,规划养老床位达10000张,2010年底开业运营,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养老社区之一。一期2300张床位投入使用后很快住满,二期近8000张床位于2018年起开放,到2019年底已入住4000多名老人,其中98%为北京市户籍长者。燕达通过承接北京市外溢的养老需求,为缓解首都养老床位紧张作出了贡献。

燕达模式的成功首先在于“医养融合”深度实现。大型医院与养老社区无缝衔接,解决了老人最关注的医疗保障问题,这是很多传统养老院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规模经济效应明显,超万张床位的大社区使单位服务成本下降,得以配备齐全的医疗康复设施和多元服务。在运营上,燕达注重引入专业化团队以确保服务品质。这一模式也获得政府认可,成为首批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

(3) 泰康之家持续照护社区(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三亚等):

泰康保险集团作为商业保险巨头,近年布局了一系列高端养老社区品牌“泰康之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三亚等地建立CCRC模式的养老社区。其典型模式是“保险+医养”:通过商业保险产品绑定养老社区服务,客户提前购买泰康人寿的养老保险或长期照护险,即可获得入住泰康之家社区的资格和费用减免。这种预售式模式为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稳定客源。泰康之家的选址多在大城市近郊,便于吸引本地退休高知人群。社区内配套泰康自有的二级医院或医疗中心,实现医疗照护闭环,并与周边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生活上提供五星级酒店式公寓和专业护理楼,文娱方面打造高端会所、健身泳池、艺术中心等。这些社区入住费和月费较高,但凭借泰康保险的客户资源和品牌信任,入住率保持良好。

泰康之家的成功在于发挥保险资金长期优势,创新“以险养医、以医促险”的闭环业务模式,既解决了养老社区资金和运营回报问题,又为保险客户提供了高品质养老保障。这种模式代表了市场化运作“医养结合”社区的一个方向。

(4) 长庚养生文化村(中国台湾):

位于台湾桃园的长庚养生文化村是东亚较早的医养社区典范。它由知名的长庚医院集团创办于1990年代,背靠长庚医院强大的医疗实力。社区占地约30公顷,环境幽静,设置有独立式长者公寓和护理中心数百床,以及完善的医疗站、复健中心、娱乐活动中心等。长庚村采取会员制,入住者需缴纳保证金和月费,获得包括医疗、照护、生活服务在内的一揽子养老服务。这种“医院+养老村”模式确保老人小病在社区及时治疗,大病可直接转入毗邻的长庚医院。由于有政府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支持,费用上也相对可负担。

长庚村的关键经验在于依托大型综合医院,保障医疗品质;同时强调“社会化养老”,鼓励老人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预防老人退化和孤独,为医养结合注入了人文关怀。

(5) 美国太阳城Sun City(美国亚利桑那州):

太阳城是国际上著名的大型退休社区范例。它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发展已成为拥有数万人口的“退休者之城”。太阳城模式突出“活力养老”,在社区内配套了众多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馆、公园,以及购物中心、餐厅、教堂等设施,让退休老人过上度假般的生活。医疗方面,社区内建有门诊诊所、康复中心,并临近地区大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保障。虽然太阳城更侧重娱乐休闲,但其成功要素在于规模宏大、配套完善、社区自治。老人在这里不仅得到生活便利和同龄社交,而且因为聚居效应,相关养老服务和产品也发展成熟,成本相对低廉。

太阳城的经验说明,对于健康的低龄老人而言,一个融合娱乐社交和基础医疗的社区环境即可满足需求,不一定需要高强度医疗嵌入。这为我国打造“旅居养老”社区提供了思路:宜根据目标老人群体健康状况设计不同侧重,比如面向相对健康的“活力老人”社区可侧重文体旅居,面向高龄多病群体的社区则需侧重医护保障。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约有90%的老人选择在家和社区养老。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格局下,社区承担着提供日常照料、健康管理的重要角色。随着高龄及空巢老人增多,社区亟需配套完善的基层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服务。因此“医养旅”一体化不仅仅是大企业和专业养老机构的舞台,基层医疗也可在其中找到重要的切入点和机会。

诊锁界将于2025年3月26日举办第六届诊博会,特别策划的主论坛“2025新健康消费论坛”,特别设有“从社区出发,构建活力老人医养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内容分享,期待行业同仁共同参与,共探嵌入社区新机遇。

更多消费医疗话题探讨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0 阅读:0
老夏的笔记本

老夏的笔记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