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九江文史——九江古称的历史变迁

冯晓晖 2023-06-02 16:27:32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九江文史专家的研究文章,以使他们的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调整排版,补充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读中国古代史,最让人困扰的事,莫过于改历书正朔、地理沿革、职官变更。时过境迁,致使后人读之,如坠雾里。往往难辨何月何日,置身何处,归谁管辖。尤其是地方史,各种史料时有抵牾,而后人因立场不同,经常因一个历史人物的归属地,各说各的理,争得不亦乐乎。

就拿今天的九江市这个地名来说,历史上有过很多古称,有的名称,今天仍在沿用,或是重新启用,只是其含义,古今有异而已。譬如寻阳(浔阳)、柴桑、江州、九江。

笔者翻阅古今的一些文献资料,将此四种古称的来龙去脉梳理了一番。虽每出必有所据,然这些古地名,源远流长,内涵多变,稍不注意,定有疏漏。如有异议,愿向方家学习、与老师们商榷。

寻阳(浔阳)

秦统六国,平定天下,汲取历史教训,为削弱地方势力,增强中央权力的把控,废分封,立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这一制度,历代虽有大修小补,然总的原则与方向未变,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帝国——清朝。

寻阳(浔阳)这一古称,咱就从秦朝一统以后说起吧。秦始皇统一天下,将那时的中国版图,分为三十六郡,郡下面设县,使政令畅通天下。三十六郡里,其中有个九江郡,治所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然而,大家不要激动,这个九江郡,可跟今天的九江关系并不大。这里暂且不表,咱下面谈到古九江时再说。

在秦朝划分的这三十六郡里,咱今天的九江市这块地方,归属于当时的九江郡所管辖。然而,其下设的众多县里,当中并没有寻阳(浔阳)县,也没有柴桑县。及至汉初,咱这地方又归属于淮南国(都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不久又分属豫章郡(郡治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直到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 164 年),置庐江郡,治所在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市),于是随之而置寻阳县,隶属庐江郡管辖。此时的寻阳县在江北的寻水之阳,故称寻阳县,其县治在江北蕲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部的古兰城,也叫浔水城(也有人说,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三国时,寻阳县归属吴国,隶属蕲春郡(郡治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南)。晋太康元年(280 年),撤销蕲春郡,以寻阳县隶武昌郡(治所在今鄂州市)。第二年(281 年),又划还给庐江郡。

及至晋惠帝永兴初年(永兴只有两年,即 304、305 年),分庐江郡与武昌郡而置寻阳郡,郡的治所并未定在江北的寻阳县,而是放在了原属豫章郡的柴桑县治所寻阳城(今七里湖乡赛湖村)。另有一种说法:此寻阳城又叫怀玉城,是晋安帝义熙八年(412 年)孟怀玉所筑城,宋、齐以后皆为寻阳郡治。此说筑城时间太晚,永兴初所置寻阳郡郡治在哪?这显然是矛盾的。持此议者,怕是将寻阳郡与寻阳县混淆了。笔者还是赞成清代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的看法,晋永兴初年所立的寻阳郡,郡治就设在江南柴桑县治所寻阳城。只是要注意的是,此时新设的寻阳郡治所虽在江南柴桑县的寻阳城,而寻阳县县治仍在江北浔水城。

晋成帝咸和(326~334 年)中,江州(此时的江州下辖十个郡,不同于后来的江州)治所也移到寻阳城,合州治、郡治、柴桑县治三套领导班子于一城,于是江南的寻阳城自然成为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而江北那个老寻阳县城日渐衰落,只好南迁。南迁时丢失了黄梅、望江等江北大部分土地,仅携今江北沿江一部分,并入柴桑县(直至民国时期,江北所存数地也一并划了出去)。于是,寻阳、柴桑二县合一,定名寻阳县(也有人说此时并未合一,而是各自为署,隋平陈一统后,才合而为一的)。

江北寻阳县的具体南迁时间,据陈舜俞《庐山记》所载,是在咸和九年(334 年)由江州刺史温峤迁过来的(然据《晋书》记载,温峤咸和四年去世,温峤南迁寻阳县,当在咸和初,不可能在咸和九年。)。从此以后,咱可以说,寻阳名副其实地属于今天的九江了。

然而,治所寻阳城地势低洼,易罹水患,于是又东迁至湓口城(今九江市区官牌夹一带。这里要注意的是,湓城与湓口城是两回事,湓水出自今瑞昌市境内的青湓山。流经现在的九江市区,汇入龙开河,从湓口入长江。湓城在湓水头,湓口在湓水尾。)。

从晋至唐,寻阳(浔阳)县名屡变,柴桑县、楚城县、寻阳县、彭蠡县、湓城县、浔阳县,反复倒腾,还不包括那些为安置北方移民而设,令人头疼的侨置县。总之,反复倒腾的结果,就是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改湓城县为浔阳县。寻阳,终于变成了浔阳。

然而,治所寻阳城地势低洼,易罹水患,于是又东迁至湓口城(今九江市区官牌夹一带。这里要注意的是,湓城与湓口城是两回事,湓水出自今瑞昌市境内的青湓山。流经现在的九江市区,汇入龙开河,从湓口入长江。湓城在湓水头,湓口在湓水尾。)。

从晋至唐,寻阳(浔阳)县名屡变,柴桑县、楚城县、寻阳县、彭蠡县、湓城县、浔阳县,反复倒腾,还不包括那些为安置北方移民而设,令人头疼的侨置县。总之,反复倒腾的结果,就是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改湓城县为浔阳县。寻阳,终于变成了浔阳。

直至五代十国时的南唐昇元三年(939 年),也就是那个爱填词的李后主所在的帝国,改浔阳县为德化县,一直沿用至清未,民国三年(191 4 年)改为九江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之。德化县县名在九江史中,罕见地连续不断存在了 975 年,是沿用时间最久的县名,可惜今天未能作为行政建制保留下来。而浔阳(寻阳),则自五代十国的南唐设德化县以后,一直湮没无闻,只流传在民间以及诗词小说里。直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浔阳镇。1980 年 5 月 20 日,浔阳区挂牌成立,浔阳古称作为一级行政单位,得以保留至今。2017 年 9 月 8 日,九江县也撤县设区,恢复古称,正式挂牌更名柴桑区。

柴桑

那么,接下来说说这个柴桑古县。

柴桑县与寻阳县一样,秦立郡县时,尚无柴桑县,地属九江郡。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 201 年),置柴桑县(比寻阳置县早 37 年),因柴桑山(今面阳、马头、桃花诸山)而得名,县治在柴桑城(今柴桑区马回岭荆林街一带),隶属豫章郡。新莽篡汉,托古改制,曾一度将柴桑县更名九江亭。三国时属吴国,魏黄初二年(221 年)隶武昌郡。

柴桑县治所所在地虽有驿道,楚城驿就设在这里,交通也算方便。然而,随着三国时期战争形势的发展,长江流域地势的重要性突显,因就水道之利,大概也就是在这期间,柴桑县治,逐渐靠江而迁,筑新城而治,这就是上面所讲,今位于七里湖处的寻阳古城。

寻阳城之起或非一蹴而就。也有人认为,柴桑县治压根就没迁过,一直坚守在那个山区里的柴桑城,是寻阳县南迁以后,柴桑县治才迁出去,渐与之合并。为什么呢?他们或许就是为了证明柴桑是柴桑,寻阳是寻阳。其实,回看历史,柴桑县、楚城县、寻阳县、彭蠡县、湓城县、浔阳县、德化县、九江县,最终都是一码事,无非在今天咱脚下的这块地方,割过来割过去而已。不过,柴桑最终总算是赢了,因为现在终于叫回柴桑区了。

后于晋永兴初,析庐江郡与武昌郡而置寻阳郡,下辖江北的寻阳与江南的柴桑二县,郡治就设在柴桑县县治所在的寻阳城。晋咸和初,江州治所亦移治于此,不久,江州刺史温峤迁江北的寻阳县来归,渐与柴桑县合并,此后,柴桑与寻阳二县合一。其后沿革,参照上文寻阳(浔阳)所述。

至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众多能代表今天九江市的古称中,柴桑从其历史沿革看,它几乎可谓是唯一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九江市本地土特产。在极短时间取代过寻(浔)阳县的彭蠡县、湓城县与南唐才取代浔阳县的德化县除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五胡乱华,连年烽火不息,战乱四起。晋朝南迁,形成南北朝之势,北方大量失地流民随之南徙。故相应亦有大量侨置郡县纷置,以安民生,兼怀故土。战乱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既深且巨。由此足见,和平是多么重要!

当时,仅寻阳郡一地,江南江北析地安顿的侨置郡县就有松滋、弘农、酉阳、安丰、太原、新蔡、苍信、汝南等,以之安置江左迁浔流民。此类侨置郡县大都先置郡,遥隶江北故地。后来大概因回归遥遥无期,徒具虚名无味,于是纷纷撤郡改县,隶属于寻阳郡。纵是这些侨置县,也大多存世不久,隋唐一统后,皆纷纷废置,同化于本地人。其中以汝南县为例,南梁时直接析柴桑县而置。其县治何处?史书语焉不详,迳言府西而已(大抵在今瑞昌市境内)。其与柴桑县皆隶属寻阳郡。隋一统后,汝南县即撤销,与柴桑县一起并入寻阳县,隶属江州。

江州

在许多人印象里,“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当然就是九江了。完全是这样吗?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五胡乱华,晋政权在洛阳难于立足,于是南迁,移都建康(今南京市),史称东晋。从历史来看,南京政权往往都面临着一大问题,那就是建康地处长江下游,敌对势力倘从上游顺流而下,则危机重重。于是,东晋加强州郡制,在长江上游设荆州,在下游的首府四周立扬州,以为防御。而今天我们的九江地段,正处在长江中游位置,是个薄弱环节。如在此建设第二道防线,建康的安全系数就会大大提高。于是,江州置。

江州始建于晋元康元年(291 年),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以及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三郡而置,合计下辖十个郡,州治豫章(今南昌市)。后于晋永兴初年所新置的寻阳郡,自然而然亦属江州管辖。足见,它囊括了几乎今天的整个江西省及湖北的一部分,成为长江中游的重要防卫据点。这对建康政权来说,至关重要,州刺史往往以亲信干将任之。因江州之设,在于战略,故此,其治所也因形势的不同,而频繁转换,达十五次之多。其中就有南昌、武昌、寻阳、半洲、江陵、夏口等地。当然,江州治所时间最长的,要数武昌与寻阳。可见,这时候的江州,不能等同于今天的九江市,其辖区之大令人咋舌。

然而,历经南北朝时对外战争及内部争斗,最后隋一统天下。大江州的历史使命以乎也已经完成。它渐次降格为部守地位,江州司马的权势与过去也不可同日而语。从隋唐至北宋,江州名分也在不断倒腾,一会儿改江州为寻阳郡、九江郡或浔阳郡,一会儿又改回江州。总之,此时的江州的确属于今天九江人的江州了。

自南宋以至于元代,渐次实行路省制,江州的名分也在改来改去,什么江南路、江南东路、江州路、江南西路、江东西宣抚司、江西大都督府之类。总之,大多时候隶属江西行省。直至元未红巾军起义,陈友凉建汉,都城设在江州。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败亡,之后朱元璋建立明朝。也许恨乌及屋,将陈氏建都的江州改名九江府,江州之名永不叙用。从此,江州这个建制在九江的历史上,不复延续。而九江,则自此沿用至今。

九江

最后,就来说一说九江。

其实,九江作为地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较早,使用频率也高。如前所述,秦所立三十六郡中,就有九江郡。可惜的是,它与咱今天的九江市关系真的不大。后于三国魏明帝期间,此九江郡,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在咱今天脚下的九江市这块地界上,九江作为地理对应的地名而被使用,始自西汉末年,新莽篡汉,托古改制,曾一度把豫章郡更名九江郡,并将其所辖柴桑县,改名九江亭。无独有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不凡之人必行不凡之事,不知何故,这个杨广忽然脑洞大开,把江州改为九江郡,与王莽时期遥相呼应。在随后的唐武德三年,又被李渊改回了江州。此后沉寂数百年,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改江州为九江府,清代仍之,一直沿用到民国元年,这才废止。九江冠名于府,在中国古代史上,足足稳坐了两个王朝近六百年。

行文至此,深觉九江古地名沿革复杂,令笔者始料未及,有些问题,恐聚讼累年,亦难解决。

詹文(作者像)

【读后记】讲述某一地域的历史沿革,是个很枯燥的事儿,詹老师已尽力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九江古地名的变迁,没几个九江人清楚,即便是历史研究者,也未必在所有方面都能达到共识。这是因为唐代以前的九江,其文明程度远逊于中原,历史记载不准确,谬误、矛盾之处不少,想完全厘清九江早期的历史沿革,现代的我们未必能做得到。

浔阳叙话(公众号):展示九江文化,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欢迎关注。

0 阅读:4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