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描述:
过去的孩子:在平房周围与小伙伴自由玩耍,经历各种小意外和小挫折(如摔碎罐头瓶、扯断虫子腿等)。
这些经历使孩子习惯并接受事物的不完美和损坏,培养了他们的心理韧性。
现代对比:
现代孩子: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玩具完好无损,缺乏面对不完美的机会。
由此导致孩子难以适应撕裂、破碎和残缺,显得脆弱。
二、孩子成长中的三位老师学校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遇到好老师需靠运气。
父母:同样水平各异,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
生活本身:最靠谱的老师,通过日常小事(如家务、劳动等)提供即时反馈,锻炼孩子的心智。
现代孩子的生活状态:
被繁重的学习压力隔绝,缺乏与生活的直接联系。
上学局限于教室和操场,放学则忙于作业和补习班。
周末偶尔外出,但缺乏与自然和生活的深入接触。
家务与劳动能力:
简单的家务(如扫地、扔垃圾、洗碗等)是生活给予的重要课题。
这些琐碎而真实的任务提供即时反馈,锻炼孩子的内心。
生活的“批评”:
生活像一位无声的老师,通过结果直接呈现反馈。
这种反馈高效且直接,有助于培养强大的内心。
禅意小故事的启示:
类似于与空船相撞的故事,说明生活就像一条无人驾驶的船,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和适应。
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可能正是缺少这种生活的历练。
四、关于表扬与批评的思考作者的个人经历:
对表扬和批评的敏感源于潜意识中的权力关系和标准认同。
表扬和批评都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奴才位置,需向标准靠拢。
孩子的脆弱性:
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的孩子,性情里有一个由奴性和自恋缠绕的莫比乌斯环。
这种脆弱性使得孩子难以承受他人的言语重压,甚至可能导致抑郁或自杀。
教育建议:
父母应教育孩子“听不得表扬”或“厌恶听表扬”,以去除奴性和自恋。
这是去权力关系和去权力叙事的教育,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