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楚国人?这一点刘邦可不承认

含双谈历史 2024-03-28 07:24:37

01

一提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基本上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三个人,这三个人就是陈胜、项羽、刘邦。

但实际上,“楚虽三户”这个“三户”指的仅仅只有项羽一个人,陈胜、刘邦这两个人根本就不在内。

因为这个三户指得并不是楚国的三户百姓,而是楚国的三大贵族,这三大贵族就是屈、景、昭。

要知道,屈、景、昭这三大贵族的地盘加起来可是大于楚王的。

正是因为他们的宗族势力太过于离谱,楚国朝廷才专门设立一个官职来负责教导他们的子弟。

这个官职就是三闾大夫,当年的屈原就担任过这个官职,而屈原就是出自于屈氏。

项羽不是项氏吗?为什么说他是出自于三大贵族呢?

因为按照史书的说法,项羽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担任楚国的将军一职,而在项燕之前,楚国的将军是景阳、景伯。

因此,可以推断出项羽是出自于屈、景、昭三大贵族之中的景氏。

那为什么会变成屈氏呢?因为他们的居住地就是项邑。以自己的封地作为氏,那是常见的事情,就比如屈氏的封地就是屈邑。

但有一个问题却无法解释,那就是屈、景、昭三大贵族都是芈姓,也就是楚国的王姓,但是项羽却是姓姬。

要知道,姓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氏才能改变,这也就导致你要说项羽是景氏,那也有一定的可能,但你要说项羽不是景氏,那也有一定的可能。

项羽的身份虽然存疑,但他不是本文的主角,所以就抛开不谈。

而刘邦的身份虽然没有存疑,但无论是刘邦本人也好,又或者是将来的汉朝皇帝也好,都一致将刘邦规划成魏国人。

他不是出自于楚国的丰邑吗?怎么就变成魏国人了呢?

02

按道理来说,刘邦出自于楚国,他设立的第一大女巫应当是荆巫。

但实际上他设立的第一大女巫却是梁巫(魏国的都城在“梁”,所以也称之为“梁”),这明显有问题。

“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史记·封禅书》

要知道,刘邦的第一位先祖出生于晋国,称之为范武之。

而到后来他到秦国迎公子雍回国即位,但是受到赵盾(赵国的先祖)的阻拦,以至于他这一辈子只能留在秦国。

要知道,命令他前去秦国的也是赵盾,为什么赵盾要突然间反悔呢?

因为原本公子雍就不是晋国的太子,晋国的太子是穆嬴,由于不到三岁的原因,赵盾才叫范武之到秦国将年长的公子雍接回国。

结果呢?穆嬴的母亲天天抱着穆嬴在朝廷上痛哭,以至于他只能出尔反尔。

当然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原因,那就是年纪小相对容易控制。

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范武之从晋国人变成秦国人。

魏国作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由于与秦国接壤的缘故,第一个攻打的就是秦国,甚至连秦国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他的势力范围。

不巧的是,刘邦的先祖就居住在河西之地,以至于被魏惠王强行迁移到魏国,毕竟这可是劳动力。

而到后来,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又崛起,刘邦的先祖只能从魏国的旧都安邑迁移到新都大梁。

到战国末年,秦国一家独大即将兼并六国的趋势已经明显,魏国是与韩国并列的最小国,这种趋势更加的明显。

因此,刘邦的先祖又从魏国迁移到楚国,这就是刘邦是楚国人的由来。

上面已经提到,刘邦的第一位先祖是来自于晋国,第三位先祖才是来自于魏国。

按照咖位来分的话,应当是晋巫第一,秦巫第二,梁巫第三,荆巫第四。

但作为第三者的梁巫竟然排到了第一,不是说不过去吗?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一个宗族是要进行分宗的,而分宗的时间是五世,刘邦作为皇帝,肯定是以他这一支为开始。

刘邦的先祖是在公元前430年到魏国居住,一直到公元前275年才到楚国居住。

在这期间,整整在魏国生活155年的时间,而当时的人均寿命是在三十岁左右,155年的时间完全足够五世。

更何况,刘邦仅仅只有一位先祖埋葬在楚国,这一位先祖就是他的祖父丰公。

他的这个家族一直到刘邦在公元前209年起兵,仅仅只在楚国生活六十六年的时间。

无论是从先祖的数量来说,又或者是从一个国家生活的时间来说,都是魏国更胜于楚国。

要知道,当年鲁国受到其他国家的攻打,孔子说的并不是保卫鲁国,而是保卫先祖的坟墓。

“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这说明哪里的先祖坟墓最多,哪里就是这个人的国家。

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将梁巫排在第一,因为人家压根就不认为自己是楚国人,而是魏国人。

03

刘邦不但在开国后不承认他是楚国人,就连在开国之前,他已经隐隐约约不承认他是楚国人。

众所周知,刘邦的偶像是信陵君,而信陵君出自于魏国。

有的人或许觉得这没什么,但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大着。

要知道,战国的公子不止他一个信陵君,还有平原君、孟尝君,以及楚国的春申君,一起称之为战国四大公子。

如果刘邦认为他是楚国人,那他崇拜的应当是楚国的春申君,而不是魏国的信陵君。

有的人或许会说,战国四大公子只有信陵君才称得上是公子,因为其他的三大公子根本称不上是公子。

平原君就是长平之战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而孟尝君则是五国伐齐的导火索之一。

春申君虽然没有给自己的国家带来实质性的危害,但竟然利用楚顷襄王的信任,将一位怀着自己儿子的女子献给楚顷襄王,对楚国的王位完成血缘上的替换。

只有一位信陵君才称得上是大义。

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元气大伤,眼看着就要招架不住秦国的进攻,但魏国却不敢出兵。

是信陵君窃符救赵,要不然赵国的都城恐怕就得被攻破。

但由于他这个行为太过于恶劣,以至于他不能回到魏国,而这个结局他已经能预料得到。试想一下,有几个人能做到信陵君这种程度?

到后来,魏国遭到秦国的报复。

按道理来说,魏王要杀他,他不应当救魏国,但结果是什么呢?他利用他自身的影响力,联合整整五个国家的大军攻打秦国。

直接导致秦国不但在魏国那里讨不到一丁点的便宜,甚至还被五国联军逼退到函谷关内。

就信陵君这种人物,刘邦佩服他不是正常吗?

如果刘邦长大成人佩服他,那是正常的,但刘邦还在读书的年纪就已经佩服他,你说这正常吗?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要知道,战国四大公子在当时可都是正面形象的人物,刘邦没有理由绕过楚国的春申君去崇拜魏国的信陵君。

与其说这是一种崇拜,倒不如说是身份的认同。

而到后来,刘邦更是用他的身体付出行动。

成年的他,隔三差五的就跑到外黄县令张耳那里住上一段时间。

张耳是谁呢?他就是当年信陵君的门客之一,同时也是一名魏国人。

其实刘邦出现这种反应也正常,因为他所在的丰邑人个个都认为自己是魏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古代的迁移往往不是一个人迁移,而是大家一起迁移,而这一迁移就能导致这一个地方都是来自于那一个地区的人。

众所周知,刘邦手下的将领雍齿曾经背叛刘邦,而他背叛的原因仅仅只是魏国将领周市的一封书信,这未免让人感觉到匪夷所思。

要知道,刘邦集团个个都是当地能排得上号的人物,萧何、曹参都是当地的大族出生,而刘邦则是当地的地主阶级,这一点从他能担任泗水亭长就可以知道。

可以说,刘邦集团在丰邑当地有着足够的话语权,要不然也不能带领丰邑的子弟到乱世里闯荡。

结果就是这种情况,丰邑的百姓竟然仅仅只收到魏国的一封书信,就投降,你说刘邦去找谁说理?

有的人或许会说,魏国那可是一个国家,丰邑仅仅只是一个邑,魏国要是攻打丰邑的话,刘邦承受得住吗?绝对承受得住。

要知道,后来他可是再一次将丰邑攻打了回来,难不成他就不能去找后援吗?这个后援就是楚国的项梁。

因此,可以排除是丰邑的百姓畏惧魏国,那就只剩下丰邑的百姓对魏国的好感更大于刘邦。

也就从侧面说明,刘邦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他是来自于魏国。

04

其实别说是刘邦,就算是到现在,如果有一个人面临着跟刘邦一样的情况,也会认为自己是另一个地方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成功者总是提起自己的祖籍,因为他要跟他的先祖分享这一份属于他的荣光。

但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比如过了五代人,又或者十代人,那么他就不会将自己认为是另一个地方的人,而是会将自己认为就是这一个地方的人。

正所谓哪里的先祖多,自己就是哪里人,毕竟先祖代表的就是根。

1 阅读:11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