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水浒,只说实话,不讲废话。
水浒传开篇说,仁宗皇帝在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开早朝会议时,有大臣汇报说当今京师瘟疫横行,民不聊生,希望皇帝能够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民。
这里出现了一个时间,五更三点,到底是什么时候呢?
按照每更五个点数计算,大概是凌晨四点十五分左右。
我们小时候常听父母说的半夜三更不睡觉,一般指的就是晚上十一点左右。
每天四点多钟起来开早会,看来古代的官也不是好当的。
仁宗皇帝听了下面人的汇报之后,采取了两个措施:
一是降赦天下罪囚,免除一切税负;另一方面是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
按照仁宗采取的这两个措施来看,他认为此次瘟疫事件是天灾,是上天为了惩罚他而制造的瘟疫。
这就有点扯淡了,免税负我还能理解,毕竟人们得了瘟疫之后生产劳动会急遽下降,减免税负能够起到灾后重建工作。
但降赦罪囚纯粹是作秀,为自己博得好名声而打出的一波操作,背后反应的是心亏。
当初抓这些罪囚的时候,说明对方有罪,既然有罪为什么不让他们承担法律责任?难道就因为单单的瘟疫事件么?
赦免罪囚是对受害人的不尊重体现。
同时也能说明,皇帝内心估计都知道,监狱里的很多罪囚估计都是无缘无故被抓的,所以心理有罪,赶紧借着这个机会释放一些囚犯,消除一些愧疚。
后来发现这两个措施根本不起作用,就赶紧采纳范仲淹提出的去请龙虎山的天师的建议。
于是,洪信便成了天使,带着皇帝的丹诏以及期盼日夜兼程来到了龙虎山。
书上说:
不止一日,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准备接诏。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
这是一波作秀。
大小官员出郭迎接的并不是洪信所背负的使命,而是洪信的名头。
京师百姓的性命朝不保夕,这里还在作秀,如果床上躺的是皇帝老儿,还会等到第二天再去龙虎山吗?
谁知第二天众人到了龙虎山之后又是一波作秀。
书上这样写:
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宫前下马。当下上至住持真人,下及道童侍从,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着。
看来皇帝的威严要比百姓的性命重要得多,而作为出家人的道士也不能免俗作秀,这难道不是草菅人命的一种么?
到了方丈之处后,是茶也喝了,点心也吃了,洪信为真人,天师去哪儿了,为什么不来接诏?
真人回答是,天师倦于送往,住在山顶,平常没事是不下山的,我们也不容易见到他老人家。
洪信问如何才能见到天师?
真人是这样回答的:
真人禀道:“朝廷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
这很明显是皇权与教权的一次较量。
可怜百姓还等着被救治呢,这两波人见面之后不是商议如何解救百姓之苦,而是先掰掰手腕,看谁厉害。
这又是一次草菅人命。
是谁说,出家人都是以慈悲为怀的。
最让我气愤的是“诚心”这两个字。
按照真人所说,如果心不诚是见不到天师的。
我想请问:怎么区别诚心?或者怎样定义诚心?规则是什么?
我想说,不管洪信这个人怎么样,是不是奸臣或者小人,是不是有诚心,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京师的千千万万百姓,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是事实,百姓的性命难道不比诚心这两个字重吗?
请天师的目的是救治百姓而不是检验诚心。
这显然是真人对自己责任的一种逃避说法。
背后的意思很明显,你没见到天师说明你心不诚。
我尼......。
我都想爆粗口了。
诚心都无法界定,如何说明洪信心诚不诚?
出家人难道也喜欢上了这样的文字游戏?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洪信第二天五更起来,又是香汤沐浴,又是香汤斋供,又是麻鞋草履等等一些繁琐的手续之后才出发。
这尼....又耽误一天。
我记得在《人性的枷锁》这本书中,菲利普为了祈祷上帝治好自己的跛脚,他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祈祷方式,最后为了心诚,他大冬天脱光衣服跪在地板上祈祷。
菲利普认为,只有受苦是检验诚心的一种方式。
最后的结局是,跛脚也没有治好,而自己还冻感冒了。
所以我想说,如果你心中的神是靠这样的方式来检验你诚心的,这种神不信也罢。
因为这叫捉弄而非检验心诚的方法。
因为你内心的神并不爱你,如果真的爱你就不会让你这样受苦了。
这就好比以前电视上经常出现的那句:
“我和你妈都掉到河里了你会救谁?”
这就是一句流氓式的发问,如果女方因你先救你妈而离开你,那么这样的媳妇不要也罢,因为她的内心爱的是自己而非你这个另一半。
再回头看看洪信的一番操作,我觉得都是多余的,如果天师心不诚,没有救助百姓这颗慈悲之心,洪信就是不吃不喝赤脚上山,同样见不到天师。
所以这里检验的是天师是否有颗志诚心而非洪信本人。
洪信在上山的过程中又是碰到老虎,又是碰到大蟒蛇,这纯粹就是扯淡的一种操作。
难道洪信真被吓得跑下山了,天师就不去救助百姓了么?
不管在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都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一些规则或者威严,地位等去漠视生命。
如果有,那么这个人才是最该死的。
幸亏天师还是以慈悲为怀的,虽说不以真面目示人,但救助百姓还是让人心生好感的。
另外在这里得额外佩服一下施耐庵,天师以孩童示人真是绝笔。
首先,天师是神仙,凡人不可见,天师以孩童的面貌出现,他的真面目到底长什么样无从得知。
其次,童言无忌。洪信是听了孩童的话后下山的,可以说是见了天师也可以说是没有见天师。
洪信下山后,道士邀请洪信转山。
洪信倒也有闲心,京师百姓还在受苦受难,他倒好,漠不关心,还有心情游玩。
最重要的是,在游荡的过程中碰到了伏魔殿。
这个殿成功引起了洪信的好奇心,他决定进去看看。
而道士呢,态度坚定,拒绝了洪信的请求。
但细读他们之间的谈话会发现,道士看似拒绝,实则在引诱,最终洪信释放了妖魔。
首先没有道士的转山邀请就不会碰到伏魔殿。
其次石碑上为什么要写着“与洪而开”,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吗?
最终妖魔降世,到底是人祸还是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