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干货,不讲鸡汤。
今天来解读一下第三回的后半部分,鲁智深为什么会大闹五台山。
书接上回。
赵员外送鲁智深来到了五台山,见到智真长老之后,赵员外说了一句假话:
“今有这个表弟,姓鲁名达,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万望长老收录,慈悲慈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
大家都知道,鲁智深上山当和尚是为了逃难,而并不是求佛。
而鲁智深在山上的种种行为也证明了他是为了躲避灾祸而来的。
同时从这句话的背后又能读出英雄末路,被逼无奈的那种心酸。
就像王进初次见到史太公后说的那句话:
“小人姓张,原是京师人,今来消折了本钱,无可营用,要去延安府投奔亲眷。”
一个忠孝两全的汉子,竟被一个流氓欺负的靠改名换姓来讨生活。
真是应了那句话:
“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鲁智深上山之后发生了一件件让很多书友不解,甚至心生怨念的事情。
为何鲁智深最终能够成佛?这些事情说明了什么?我们又能通过这些事情看出鲁智深身上哪些佛性呢?
今天我就为你详细道来。
佛性一、真。鲁智深身上表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真”。
比如鲁智深和赵员外初到五台山便发生了这样一幕:
长老邀员外向客席而坐,鲁达便去下首坐在禅椅上。员外叫鲁达附耳低言:“你来这里出家,如何便对长老坐地?”鲁达道:“洒家不省得。”起身立在员外肩下。
对鲁智深来说,世间没有那么多规矩与将就,既然是凳子,如何坐?坐哪里?其实都一样。
而经过赵员外提醒之后,他没觉得有什么错误,只说了一句“不省得”然后就其实立在了员外肩下。
坐也行,立也罢,其实都无所谓。
而在给鲁智深剃度时,当剃到髭须时,鲁智深说:
“留了这些儿还洒家也好。”
他这句话也惹得旁边众僧发笑。
对鲁智深来说,留下胡须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发笑的众僧笑的却是鲁智深不懂得佛门规矩。
这就好比上学时,当有的学生对书中的答案存在疑问时,会主动提出来向老师求证。
而有一部分学生即使发现书中的错误,也会第一时间否定自己,认为书本中的才是最正确的。
久而久之,那些敢于提出疑问的同学成就斐然,而墨守成规的同学却碌碌无为。
又比如,在摩顶受记时,因智深不晓得禅宗答应“是”“否”两字,却只是答道:“洒家记得。”众僧又笑。
鲁智深回答的是本心,而众僧嘲笑的却是鲁智深的行为。
再比如,送走赵员外之后,鲁智深回到禅房便倒头大睡。
上下肩两个禅和子推他起来,说道:“使不得,既要出家,如何不学坐禅?”智深道:“洒家自睡,干你甚事?”
这话回答的却是理所当然。
来五台山出家的本意就是躲避灾难,而非什么吃斋念佛。
既然不是来当和尚的,为何还要坐禅?
心不到,身坐禅,又有何用?
像这样的例子在鲁智深身上还有很多很多。
佛性二、众生平等。鲁智深下山打造禅杖时,要求打造一条一百斤重的禅杖。
而铁匠铺的老板却说:
“重了,师父。小人打怕不打了,只恐师父如何使得动。便是关王刀,也则只有八十一斤重。”智深焦躁道:“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
民间百姓把关二爷奉为神明,而对鲁智深来说,关二爷和自己一样,只是一个人而已。
既然都是人,那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鲁智深在五台山期间先后喝了两次酒,每一次都喝的是酩酊大醉。
先后推倒了山门,打坏了金刚。
对于其他和尚来说,他们尊重山门,是因为这里是菩萨的道场。
如果换做普通的农家柴院他们还会如此守护么?
对于鲁智深来说,不管菩萨道场还是农家柴院其实都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住所而已。
不管你是金刚还是佛像,大家都一样,都是平等的,没有人神之分。
如果鲁智深真推倒了三世佛,而众多和尚能明白其中之意,那么这些和尚最后也会修成正果。
可怜的是,只有智真长老一人能看明白。
佛性三、清静。佛家寺庙大都建在深山之中,其目的就是追求清静。
而此清静又非彼清静。
佛家所说清静,指的是内心清静。
可怜的是,五台山上的这些和尚,他们的清静只是耳朵中的清静。
比如,鲁智深半夜起来都会在佛殿背后随意大小便。
而其他和尚见了都不可思议,去跑到方丈处告鲁智深的状。
鲁智深在酒后犯错,受到长老的批评之后,照样是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如果内心驳杂的人是一定睡不着觉的,而鲁智深却可以。
这就是内心的清静。
这就好比老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老和尚把一个女子背过了河,而小和尚不解,纠结一路然后询问老和尚,为什么破了戒律。
而老和尚回答,我背她过河,内心早已放下,而你却想了一路,是谁破了戒律?
所以,那些对鲁智深犯错,越是不能接受的和尚,佛性越是最低。
书归正传,接下来为大家分享本章节中最幽默的两处地方。
第一处便是,鲁智深在亭子中碰到的一个汉子,挑着担子上山送酒的一幕。
关于这一幕,建议大家看一看金圣叹的点评,异常精彩。
汉子挑着酒桶上山,而桶上却盖着盖子。
最关键的地方却是,他手中还拿着一个旋子。
“旋子”其实就是盛酒、温酒的一种工具,在水浒传这本书中出现多次,我在这儿就不细说了。
这其实就是告知他人,我桶里装的是酒。
但鲁智深看到汉子后,却是这样发问:
“兀那汉子,你那桶里甚么东西?”
这其实就是明知故问,让人不觉发笑。
当汉子说是好酒之后,鲁智深便问:
“多少钱一桶。”
自己兜里明明没有钱,却还故意问价,这让人又是一笑。
当挑酒的汉子发现鲁智深想买酒喝时,他却这样回到:
“我这酒挑上去,只卖与寺内火工道人、直厅轿夫、老郎们做生活的吃。本寺长老已有法旨,但卖与和尚们吃了,我们都被长老责罚,追了本钱,赶出屋去。”
这是故意挑逗鲁智深的酒瘾啊!明知对方要买,你却说不卖于和尚。
这就好比,一人正想睡觉,而你却拿着枕头到他面前说,看,这是枕头,但不能让你枕。
结局可想而知,鲁智深只能抢了酒桶,喝了一桶酒,然后扬长而去。
走之前还不忘说:
“汉子,明日来寺里讨钱。”
明知汉子不敢来,还故意说去寺里讨钱。这又是故意为之。让人再次想笑。
第二处发生在鲁智深第二次喝酒的酒店,这一次的情况与第一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篇幅问题我就不在这里细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着原著好好看看。
下一回我们来分享第五回,在这一回中鲁智深身上又发生了哪些趣事,我们下一次再见。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