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写的38封信屁用没有,除非这样读之第一封信

猪哥谈文化 2024-03-18 20:10:06

洛克菲勒写给孩子的38封信这本书说实话我好几年前都听过,但一直没看。

因为我最烦听到什么经典,而且大部分所谓的经典都是人云亦云出来的。

而洛克菲勒写给孩子的38封信这本书我就认为很一般,根本没有家长传言的那么好。

在网上这本书被评为神作,我不知道怎么评出来的,估计里面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友都是滥竽充数的。

为什么说这本书很一般?

因为里面所讲的道理中国父母早几百年前都讲过了。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火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洛克菲勒成功了,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就是对的,反之他说的话就是放屁。

于是,一个道理凸显出来:

地位或者身份决定了对错。

今天咱就拿第一封信给大家分享一下,看我说的对不对。

如果第一封信让我给它起个标题的话,我觉得应该叫:

起点不能决定终点,或者是一切都要靠自己,又或者是人要靠自己的双腿走路。

书信开头洛克菲勒就说了,上帝为什么让人拥有两条腿?因为这是告知人们,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

书信中间洛克菲勒又说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穷富世袭,也不存在成败罔替,一切都靠自己奋斗。

很多有钱人最后也会变成流浪汉,很多穷人最后也会成为人上人。

这一切都与人的努力有关系。

书信结尾希望孩子能够坚强,学会创造,最后取得胜利。

当然书信中也提到了勤俭节约等等。

诸如以上的道理,试问一下各位网友,你们父母不曾给你说过吗?

别说现在的父母了,就是几百年前的父母也在教育中告诉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会坚强,以后好当官等等。

而对于勤俭节约就更不用提了,中国大部分父母不光嘴上说说,更是用实际行动告诉着孩子。

想必大多数网友都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父亲为了省钱,坐火车回家时,连续几天都不舍得吃饭。

难道这还不够勤俭节约吗?

如果这些话真能把孩子教育成功的话,那么我们国家就不会有这么多穷人了。

或许是国情原因吧,这本书还是更适合教育美国人。

所以说这本书大家当成心灵鸡汤读读可以,它没有魔力真能让你把孩子教育好。

那么说这本书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那倒不是,我觉得教育家长倒是挺合适的。

接着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父母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在信中,洛克菲勒写了这样一句话:

想想看,我们这个世界就如同一座高山,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顶上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脚下;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脚下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顶上。在多数情况下,父母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

我认为这句话说的特别实在。

我以前一个领导也曾经告诉过我:

我们不是富二代,但你我要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将来成为富二代。

提起富二代这个词,有一种骂人的嫌疑。

但有几个人不想成为富二代,估计就连键盘俠也做不到不幻想富二代生活的梦想。

那么富二代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就是洛克菲勒所说的起点。

有人说起点不能决定终点,莫欺少年穷等等。

这都是屁话,自我安慰而已。

好好拿起手机看看,有多少人奋斗一辈子都不一定有人家起点高。

而所谓的寒门出贵子,都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而已,不然也不会凸显珍贵了。

不信可以到各个名校看看,有多少学生是寒门出来的。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两张图片,挺有对比性的。

有很多网友评论

“莫欺少年穷”“富不过三代”等等的话。

我想说,这些人真够酸的,也真够可怜的。

虽然说起点不能决定终点,但起点高的孩子一定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所以说,帮助孩子的同时,作为父母的也应该更努力。

关于节俭

在信中洛克菲勒说他不希望孩子意识到他们的父母是个富人,所以在教育中他向孩子们传输更多的还是个人节俭,个人奋斗等等的价值观念。

在你和你的姐姐们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不让你们知道你们的父亲是个富人,我向你们灌输最多的是诸如节俭、个人奋斗等价值观念

我不知道洛克菲勒是如何传输孩子节俭意识的,但现在的父母在节俭方面做得却是不过关。

我小时候记得我外婆吃饭时,米粒掉到桌子上都会捻起来吃了,面条掉到地上会用清水洗一下吃掉。

后来在我吃饭时候,遇到类似情况也会忍不住重复我外婆的习惯,更别说我的父母了。

但现在大多数父母却不是这样。

也不知道是生活富裕了还是观念改变了,掉到桌上的饭粒全部扔掉;吃不完的饭全部倒掉,更别说掉地上的。

外出吃饭,吃不完了,不要了,能打包带走的少的可怜。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郭晶晶夫妇时会夸赞他们节俭。

看来我们中国的父母内心还是倾向勤俭节约的,但很多人只停留在嘴上,或者网上。

节俭真能让一个人或者家庭富裕起来吗?

答案肯定不能。

但我认为节俭是养成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必备因素。

所以说,要想教育孩子,先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开始。

关于创造

心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能够享受自己创造的人。那些像海绵一样,只懂得索取不知道付出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

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名言。

不言而喻,这里的呃收获就是靠自己付出创造出来的成果。

但,单单停留在这句话上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漂亮话谁都会说。

要想让孩子热爱创造,我觉得有必要放大成果。

凡是孩子动手完成的或者经过他人协助完成的,父母有必要放大成果,并与孩子分享成果,鼓励再创造,让孩子获得延时满足感。

长长见识

以前我好像听张雪峰老师说,可以带着孩子到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去看看,让他们看看不同的场所都是什么样的人。

我倒挺支持这个建议的。包括带孩子到各个名校参观一下。

这里没有区别对待,也没有等级划分,只是单纯的让孩子长长见识。

因为洛克菲勒在信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相信没有人不渴望过上快乐而高贵的生活,但是对于高贵快乐生活从何而来这一问题,很少人能说明一二。在我看来,高贵快乐的生活,不是来自高贵的血统,也不是来自高贵的生活方式,而是来自高贵的品格——自立精神。

先避开自立不谈,让孩子通过不同的场所自己感触一下,让他内心评判一下他以后想获得什么样的生活。

有时候孩子都没接触过高贵的生活,就更别谈什么向往了。

只有内心有了目标,有了向往,孩子才能更好的去奋斗吧!

整封书信读完,能从字里行间里读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朌以及爱护之情。

我觉得西方人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这一方面中国父母就差了许多了。

很多父母习惯默默付出,并不善于口头表达,要么就是:

“你看,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等等。

这不是表达,这是让孩子学会愧疚。

幸好现在的父母在表达上明显好过以往。

希望中国的父母也能教育出来优秀的 孩子吧!

纯手打,路过的留下点闲言碎语再走吧!

0 阅读:0

猪哥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