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经方度量衡现代应用考究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说:
1.重量: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折算法:汉制1两折今约13.9克。
柯氏(柯雪帆)经过考证得出的折算法:汉制1两折今约15.6克。
傅延龄:“我十多年的研究结果是,经方本原剂量的一两约等于今天的13.8。”又说:“15.6g与13.8g两个数字的差别倒是不大,这是东汉标准和两汉标准的差别。”
张山雷:汉唐药制,分量皆重,而大要以“古之三当今之一”为近是。
徐大椿:“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虽有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
李时珍:“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伤寒论》2版教材折算法:汉制1两折今约3g。
日本大塚敬节《药物的权量》折算法:汉制1两折今约1.3g。
说明:经方中多数方剂以斤、两、铢称药量。上“八种”折算法表明,我国学者的考证结果,悬殊相当大,以桂枝汤为例:其最大折合量,现代可取汉制的1/2强,即汉代用桂枝三两,现代可用45g;最小折合量,现代只取汉代的1/10,即汉代用桂枝三两,现代用9g。
此外,日本学者取汉制的1/26,剂量似乎太小了,这与日本传统的用药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
那么,临证处方用多大剂量合适呢?笔者认为,首先是要根据考证的量制折算,但更重要的是依据病情而定。若用汉制的1/2折合量确实偏大,若用1/10又显然偏小,临证时可酌情选择考证结果的1/2、1/3、1/5、1/10之某种剂量,以中病为宜。自古名医,有的善用重剂,有的善用轻剂,其中妙理,所当深究。
总之,应明确的要点是:“临证时应因人、因地、因时以及因方酌情选择剂量……”
金栋按:柯雪帆等根据大量出土的秦汉铜铁权及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实测结果,东汉1两为15.625g,1斤为250g。(《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3):36)——柯雪帆主编《伤寒论选读》
今日头条有位经方大家说:“《伤寒论》方中一两,就是一钱,亦即3克。”舆论一片哗然。
上说采用了传统说法——全国高校教材、教参的说法。以柯氏考证为据,此等乃传统误读之甚者也!
自汉至今,以中医临证而言,《伤寒论》经方之剂量(看看今日头条之有关帖子),就是一笔糊涂账!
哈。重点是。古医生为什么用這个量呀。为什么不能多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