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仲景原著吗?
金栋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仲景《金匮》开篇就讲上述这段话,怎么不是仲景原著呢?是否如此,略述如下。
今通行本《金匮要略》一是元代仿宋刻本《金匮要略方论》(邓珍本),二是明代赵开美《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作者是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宋臣林亿等诠次。与今本《伤寒论》不同的是王叔和由“撰次”改为搜“集”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
①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②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③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上述经文,共三个自然段。为叙述方便,分别称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
先说第一自然段,其内容与《难经·七十七难》相同。《七十七难》说: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勿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二者对看,意义相同,具体文字略有出入。应该说《金匮》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以《伤寒杂病论·原序》为据,《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这个《八十一难》当是《难经》无疑。而《金匮》此篇第一段文字,当源于《七十七难》无疑。
据康平本《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錄,并平脉辨证”这23个字 ,非仲景原序,是后人沾益,即王叔和在撰次整理时增益的。如此说来,此篇第一段文字,是王叔和搜“集”增益的。此其一。
根据《金匮》篇章结构分析,本篇多处问答体条文,如“问曰”“师曰”等,与仲景原著体例不一,并非仲景原文,当是王叔和增益的。此其二。
《金匮》载方262首,但并未见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段话去指导这些方剂,即五行相克说并未融入这262首方剂中。《金匮》这个总论或导论之文,与具体方剂无关。此其三。
另,“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与《难经·五十六难》有关,而不见于《内经》。《五十六难》说:
“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
是否与“四季脾王不受邪”意义相同!
再说第二自然段。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1982年国家中医古籍整理丛书)说:“虽然这一段原文所述之法较为曲折,然于五行相克却全然相合。”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医界前辈早已发现此段有问题,认为并非仲景原著,而是王叔和的注释,用五味附五行、五脏相克之理,绕了一圈来阐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结果非常蹩脚,且与临床用药无益。难道同道没有疑问吗?
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质疑说:“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
经方大师胡希恕也有同样质疑,见于《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最后说说第三自然段。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经曰”是否就是《难经》?试对看《难经》相关经文。
《难经·十二难》说:“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难经·八十一难》说:“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经对比,应该说《金匮》在《难经》的基础上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
关于本篇之经文,医界前辈早已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与缘由,即并非仲景原著,而是后人搜集增益的。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著作。
综上所述,第一、三自然段,是王叔和搜“集”医经,在《难经》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目前的文字。第二自然段亦是王叔和搜“集”而“谬添注脚”。实际上,古代这种编写方法符合余嘉锡《古书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