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喜耕种”被父亲大骂“泼皮无赖”的刘邦虽然是一介乡野匹夫,但是其胆大脸厚,善于识人,嘴上虽“慢而侮人”,但是性格宽厚、出手慷慨,最终落得了一个为人仗义,能孚重望的好名声,也就是所谓的“江湖义气”。
古人颠沛流离,备受压榨就吃刘邦这一套嘘寒问暖,比如宋江“替天行道”讲的就是为了“义字当头而“上梁山”。
胸怀大志的刘邦就这样靠着“义”,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一直在结识四方的各种朋友,在年近半百的时候拉兵起义,各种朋友就图一个“义”字,好好地为刘邦的创业路“推波助澜”了一把。
就这样刘邦带着一帮兄弟两年灭秦,四年败楚,最终在公元前202年汜水之南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宣布建立汉朝,从泗水亭亭长一跃成为一代帝王汉高祖刘邦。
称帝之后的刘邦,手握天子之权力,看着眼前陪自己打下霸业的功臣们,并不觉得“欢喜”,论功行赏的同时,感觉每个人的眼神中都有着“蓄意谋反”的意思,想要夺走他的帝王之位。
《史记·汉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认为自己能够夺得这天下,打下这般霸业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善于用人,用上了“汉初三杰”。
原话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可以看出刘邦用词,谋略、治国、用兵方面接连三个不如否定了自己的“功劳”,一个“皆人杰”,把灭秦败楚的功劳几乎全部都推到了张良(子房)、萧何、韩信的身上。
作为帝王的刘邦,怎么容得下“功高盖主”的大功臣?建立汉朝的7年惨烈战争那战友情、兄弟情,顿时在“帝王心术”中化为乌有开始挨个“收拾”大功劳的功臣!
而光是为了收拾“汉初三杰”张良(子房)、萧何、韩信三人,就用了刘邦八年,这是刘邦自己都没想到的。
当韩信被抓,临刑之前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然感叹!刘邦也背负了“杀尽功臣”的骂名。
那么刘邦是如何对付这三位“人杰”的呢?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刘邦为何会对付三人用八年时间?是兄弟情义难以下手?还是三人太难对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刘邦与“汉初三杰”的故事。
创业前:懒汉、秘书、无名和刺客刘邦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光棍懒汉,出身农家,却不喜劳作,导致一家人温饱都是问题,老爹恨铁不成钢,经常责骂刘邦是个“无赖”,但刘邦不为所动,整日要不就是踏在床上,要不就是跟一群“混混”出去胡吃海喝的鬼混。
但是刘邦不是瞎混,净是紧着那些王公贵族,或者有名将士下的门客四处游历玩耍,又因为读过几年书,识得几个字,居然混上了一个泗水亭长的位置,还依靠胆大脸厚,迎娶了吕公家的宝贝女儿吕雉。
但是其“地痞流氓”好吃懒做的性格确实没有一星半点的改变,甚至变本加厉,但是遮挡不住刘邦的性格光辉——“仗义”。
在县里当“秘书”的萧何就被刘邦的仗义“俘获”,精通法律的他是刘邦的上级领导,同时与刘邦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丝毫不嫌弃刘邦“地痞无赖”,后来刘邦押送徭役,逃跑之后还是萧何出面保住了刘邦和她的妻子吕雉的小命,因此刘邦对萧何感激涕零,两人经常吃酒。
而在刘邦和萧何吃酒的时候,有一个无名之辈正在悄悄“崛起”,他就是韩信,本来韩信的家庭也算良好,可惜父母早亡让韩信无依无靠,经商配了个底裤精光,只能四处流浪,后来因为力气大被一位善收留豪杰的南昌亭长接济了,结果没多久韩信就被亭长夫人嫌弃了,明里暗里针对韩信,韩信不愿再多做打扰,便匆匆走了。
而后饥饿难耐,韩信不偷不抢自制了个鱼竿去钓鱼,结果与没有掉上来,韩信也差点“饿死”,还好有一位老婆婆看韩信可怜接济了韩信十几天,老婆婆还算生活过得去,家中坐着“漂洗纱絮”的小生意。
可是韩信看见这个老奶奶,想起家中父母,直接“感激涕零”想要为老奶奶养老,但韩信志不在此,在天下间。
最终韩信众目睽睽之下遭遇胯下之辱,彻底获得新生,去当兵了。
而秦朝末年的张良,还在为报秦国灭韩的仇而谋划刺杀行动,可惜种种原因之下张良形单影只未能如愿,只能潜在乡野间。
谁都想不到多年之后,这四个人能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
创业后:帝王、第一功臣,兵仙、谋圣刘邦作为泗水亭长押送徭役,结果徭役跑了几个,自知是杀头之罪于是干脆就把徭役全部放跑,请他们吃酒,靠着刘邦惊心动魄的演讲和个人魅力,好多徭役还主动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陈胜吴广起义一句“天下苦秦久矣”,各地人纷纷揭竿而起,早就让刘邦心痒痒了,干脆刘邦就带着数百余人的队伍开始打拼。
而此时此刻,沛县县令以及萧何、樊哙等人也在想着开始反秦,结果怕百姓不愿意跟着反,于是就拆迁樊哙去找到了在外面打拼许久的刘邦。
刘邦浩浩汤汤带着队伍就到了沛县,结果沛县县令反悔了,想要将刘邦一伙“草莽野寇”捉了,还扣下了萧何。
可是刘邦是何人,直接一纸皂书,就让沛县县令被百姓们群起而攻之,而后在萧何的建议下百姓们簇拥刘邦为沛公。
次年“先入咸阳者为王”的号令发出,刘邦萧何等人商议一番,觉得可以一试,便一路达到了颍川,而张良的韩国被灭之后,韩国贵族逃难也逃到了颍川,刘邦遇见了张良。
经过一番交谈后,“刺杀秦王”的落魄贵族张良,深深的刘邦的人格魅力折服,最终因为“反秦”这一共同目标张良决定辅佐刘邦。
刘邦此人任人唯贤,张良几条计谋让刘邦大开眼界,明白了这位韩国贵族的重要性,立即就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视张良为座上宾。
刘邦有兵,张良有谋略,很快就达到了咸阳城外,一个“鸿门宴”金蝉脱壳让张良彻底封神,但最终将项羽打的四面楚歌的却是韩信。
韩信当年只是一个小兵卒,由于表现出色被萧何发现,刘邦起初并不在意这个小兵卒,投靠项梁不被重视,跑了,后又投靠刘邦,在韩信几次战役之后,不被重视,又跑了,但是萧何看得准,萧何直接追了韩信两天。
把刘邦都吓坏了,以为萧何跑了,结果萧何回来的时候带着韩信言:“此人乃‘国士无双!’”
刘邦一看萧何都这样了,那就用,直接给了韩信一个“大将军”!
最终垓下之战直接让韩信封神,刘邦也得到了胜利的果实,成为了帝王。
张良是“谋圣”,韩信是“兵仙”,可是被刘邦立在“首功”的萧何却没有什么称号,只有个“第一功臣”。
萧何可是在“乡野匹夫”破城后强抢美女,夺珠宝的时候将大秦的所有“天下资料”带走的人,类似“户籍档案”,有了这个刘邦足不出户,就能看透天下,无论是粮草发配,铁矿、铸造兵器、药草、医学等等,都尽收眼底,妥妥的刘邦背后的男人,虽无战绩,但是整个霸业,没了萧何还真成不了!
但是刘邦称帝之后疑心越来越重,就把所有的功臣给杀尽了,成就王朝霸业韩信,被一贬再贬,最终闲不住,蓄意谋反,被吕雉设计杀害。
而被传“关中只知有萧何,不知有刘邦”的萧何,在刘邦决定清楚异姓王的那一刻起,自然也就成为了首要目标。
萧何和刘邦铁哥们儿,刘邦撅屁股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但是伴君如伴虎,当年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还把自己的家人送到战场,可惜刘邦不领情,反而认为萧何在“居功自傲”。
后来韩信死了,刘邦更不放心萧何了,但是萧何却还在为国事操劳,刘邦看见勤勤恳恳的萧何,就很是闹心,就开始“冷暴力”萧何,“我的心思你去猜吧!”
萧何在一次提出了关于解决百姓生存“农业”的相关问题后,刘邦直接就逮捕萧何,理由是刘邦认为萧何这一计策坏处都是自己占,成了萧何又“青史留名”。
最终萧何被抓进去待了两天,出来后直接“赤足上殿,叩恩言谢”,刘邦高兴了那就“赏”,再次疑心犯了,那就再关!萧何就一直被关了放,放了关,受尽刘邦的折腾,卑微的萧何,让刘邦却找不到理由“杀之而后快”。
张良就有远见了,项羽乌江自刎后,便提出隐居,后来刘邦废异姓王,张良被吕雉要求献计保住哥哥吕泽的太子之位,只此一计,差点为张良招致杀身之祸,但好在张良此后并未出手,刘邦也便没有动张良。
结语“汉初三杰”,得先有“汉”,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刘邦作为汉王决策还是其拿捏得,若不是当年得“泗水亭长”,带着兄弟们用了7年打下大汉,也就不会有“汉初三杰”。
而刘邦称帝之后“帝王之术”玩的淋漓尽致,炉火纯青,他花了八年时间收拾的“初汉三杰”,其实收拾的是背后的“人心”。
韩信死前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千古之见的王朝,历代君王又何尝不是如此?
参考文献:
(西汉)班固. 《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M]. 尹小林校注. 北京大吕文化
(西汉)司马迁. 《史记》卷八本纪第八[M]. 裴骃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