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玩弄人心高手嘉靖,为什么海瑞上疏就崩溃成那样?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7-13 09:48:47

嘉靖十四岁登基,一辈子都在玩弄人心,任内朝中流传着 一句话“铁打的皇帝,流水的首辅”,他虽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一直牢牢控制住朝局。

司礼监、内阁的老大被他控制住,具体的事情他们做,皇帝只是居中控制。

道长在位四十年,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臣死谏,哪个不是忠臣,他对自己的行为不是不了解。

九州万方怎么样,他心中也有数。

难道是直臣海瑞的品德感动了了他?

都不是,是嘉靖年纪大了,这篇《治安疏》的内容会影响他的身后事,就是在历史上的名声。

他四十年努力营造的人设坍塌,他是个要脸的,他怎么能不慌。

嘉靖的手段

嘉靖是一个极要面子的君王,他是从一个小地方,来北京继承大统,自卑又自负。

登基之后,在没有任何政治基础的情况下,他用一招大礼仪,三年时间,硬杠满朝文武百官,终究扳倒了杨廷和等一干老臣。

他四十年来,一直使用一派,再扶植一派,居中调停,有个好名声。

嘉靖皇帝创造了好事、好名声自己来,坏事、坏名声手下干的模式。

反正一切坏事都是奸臣做的,他就是希望身后得到一个好评价,起码史书上评价是文景之治,无为而治的风评。

嘉靖原本没有什么担心的,朝局毕竟还在掌控中。

可海瑞出现了,一切都变了。

海瑞上疏,直接将嘉靖的皇帝新装给扒了下来,嘉靖朝是“家家皆净”,因为皇帝自私,耽于享受,对百姓不管不顾。

而且“君道不正,臣职不明”,让百官为家奴。

这一下子就把皇帝的新衣给扒了下来,满朝大臣都知道,但没有人敢说出来。独独海瑞胆子大,不怕死,直接将这个简单道理公之于众。

嘉靖一朝,皇帝发明了新模式,让文官集团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听皇帝话,替他做事,与文官集团离心离德,可以得到富贵权力。

剩下的文官就是要听话,不要乱说话。没有第三条路线可以选择。

在皇帝眼中,不听话的大臣,就是没有价值的。

嘉靖一朝,最会当舔狗的首推严嵩,他为皇帝捞钱,为皇帝主动背锅,朝中有反对者,严嵩立刻帮皇帝搞定,还不破坏皇帝的好名声。

越中四谏,杨继盛各个都是硬骨头,在严嵩手中直接敲碎,当然百姓喊打的只有严党父子,皇帝的名声没有损害。

所以嘉靖几十年,不舍得换了他。

但是严嵩当了二十多年的狗,也有反噬的那一天。严嵩居然说齐大柱通倭,意思就是他背后的清流裕王通倭。

裕王是嘉靖的继承人,为了帝国的传承,嘉靖也要将严党除了。

嘉靖对朝局的无力

严党没了,嘉靖并不慌,他知道清流不是铁板一块,徐高张并不和谐,徐阶要做首辅,必须听皇帝的话。

他让狠人陈洪做司礼监掌印,可以充当严嵩的替代品;太子懦弱,又孝顺,他想要登基,自然会对皇帝百依百顺。

嘉靖在严党倒了后,通过这几股力量,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威。

严党被抄家,分给皇帝的钱,嘉靖不满意,他用六必居海瑞题字的事情,敲打裕王清流。

为了给皇帝修宫殿,内阁不得不压缩各部门预算,连普通官员的俸禄也欠着不给。

因为百官欠薪,官员去上疏,雪夜官员被恶人陈洪暴打,裕王代表皇帝去慰问,平息了事件。

嘉靖此时逼百官上贺表就是一次服从性测试,看看你们到底服不服。没有了白手套严嵩,自己拉一派打一派的内阁平衡传统玩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

可这时海瑞出现了,他上疏后,嘉靖首先想到的是裕王清流逼宫。

严嵩在时,这种大逆不道的奏章,是不会送到他面前的,是不是海瑞、赵贞吉、徐阶、裕王、司礼监联手了,用海瑞当枪来逼他的宫。

之后内阁会同三法司审海瑞,皇帝悄悄跑去诏狱会海瑞。

在这个阶段,嘉靖已经查清楚海瑞的过往,虽然他是裕王举荐的,但他和徐高张、谭纶没有交集,都没交情。

在浙江他和赵贞吉有纠葛,不对付,即使到了北京,赵贞吉还给海瑞小鞋穿。

海瑞来到北京以后,除了与王用汲和齐大柱有过若干往来,其余人一概不见。

道长经过调查和审问,海瑞没有后台,他只是一个人。

那海瑞自己写这道疏是为什么?

为邀直名,给皇帝留个千秋万代的骂名,他好留个诤臣的美名吗?

嘉靖不得不化妆,亲自去诏狱问个清楚。

无力反驳

到了诏狱,道长没有想到,直接被海瑞干到吐血。

海瑞说他从淳安到北京,看到的只是百姓性命不如蝼蚁。

即使严党被灭了,情况依然如此。

徐阁老在松江老家,合理合法占有了一半的土地,甚至不需要白手套;朱家不计其数的藩王,像吸血鬼一样趴在百姓身上;道长花大明财政的三分之一为自己修道观,赤字的部分居然还是从赈灾银里出,想出这个损招的赵贞吉,居然还能位列台阁。

桩桩件件让海瑞无法坐视不管,于是写了《治安疏》。

在诏狱嘉靖发现,海瑞不仅无党,也不是一个对后世名声感兴趣的人。

他的上书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只有一腔为民请命的热血,只有一股无所畏惧的道德。

海瑞完全脱离了嘉靖的掌控范围,无欲无求,嘉靖对海瑞的态度非常复杂。

海瑞占着圣人之理的道德高度,占着大明律法的技术高度,占着亲身经历,对事实进行批驳。

嘉靖也看到了,海瑞可能是大明文官集团,这些精致利己主义者里唯一一个视君若父的人;他真的抱着致君父为尧舜的希望和由此带来的失望甚至绝望在写这道治安疏。

这个批评直击软肋,皇帝的脸面丢尽,虽然嘉靖恼羞成怒之下,可以对海瑞处以极刑,但在他风烛残年苟延残喘之际,仅存的智慧告诉自己,此人不能杀,这时老年的嘉靖心态怎么能不奔溃?

海瑞上疏前,棺材都准备好了,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死都不怕,怕的是你大明江山社稷不保,黎民百姓困苦。

登基四十五年的朱厚熜,深知自己这四十五年的所作所为。

当被问及是否感到对亿万百姓有所亏欠时,他虽然口头上不承认,心里可能还是有些愧疚。

这种愧疚感,只能藏在他心里,一旦被人点破,就会引发大问题。而海瑞恰恰触碰了这根敏感的神经。

一方面,朱厚熜非常憎恨海瑞,因为海瑞不仅揭露了他的缺点,而且言辞激烈,直指皇帝四十五年的统治问题;

另一方面,朱厚熜也清楚海瑞所说的是实话,特别是在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海瑞能说出这样直率的话,更显得他的忠诚。

嘉靖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什么修仙,长生不来都是虚幻,他此时心中想要的是百年后的好名声。

海瑞的话让他意识到,垂垂老矣的自己,将在后代史书上成为一个大兴土木,宠信奸佞,“智足以拒谏,文足以饰非”的混蛋,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而自己对这一切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嘉靖时期的背景

到了嘉靖的统治时期,内外部的矛盾空前激烈。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斗争激烈,官僚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海瑞所指出的各种问题,也触动了嘉靖脆弱的政治神经,他认为需要强硬回应,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政治稳定。

海瑞是儒家教育出来的,他用儒家经典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的价值观与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制是一致的。

嘉靖搞的则是另外一套,是道家思想个人崇拜形式治国。

两者之间在文化上 也是有冲突的,海瑞的批评不仅是对政策的不满,更触及了文化和道德层面的冲突。

道德文化是触及统治基础的,嘉靖 明白,所以反应才会这么大

嘉靖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事实上,对失去权威统治的恐惧,一直是嘉靖心中的一根刺,但没有哪次有这次一样危急。

从登基开始,他就在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权威性,大礼议事件的胜利让有了底气,几十年来他还是很警惕。

嘉靖的无力感,不仅是自己生命进入倒计时,还有他无法掌控文官集团了。

没有文官当狗,嘉靖发现自己在不撕破脸皮的情况下,对海瑞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反制措施。

没有人说海瑞《治安疏》内容有错,他们只说海瑞上治安疏错了。

嘉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他怎么能不破防?

全天下人只会记得海瑞,记得海瑞的治安疏,记得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嘉靖想到自己将要遗臭万年,怎么可能不崩溃。

嘉靖老了,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羽化成仙,只能是凡间的皇帝,在剩下的岁月里,只想着在世间留下换个好名声,也不枉四十多年的表演。

可就是海瑞让嘉靖的这个愿望落空,所有的文官们只是在看戏,他们内心也是这样想的,只是不敢说,今天看到海瑞如此,他们自然要保海瑞,嘉靖一个孤家寡人又能怎么做?

0 阅读:13

不会落水的焱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