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这一辈子没有几个朋友,王用汲算一个,李时珍算另一个。
李时珍是医者,给人看病的;海瑞是医国者,给国家看病。
医人者,医国者,本也没有区别。李时珍和海瑞能成为朋友,就不奇怪了。
李时珍甚至比王用汲更懂海瑞,他和海瑞都有人的感受,看到民众去世会痛苦、痛心。
李时珍是医神,是个顶天立地的人物,人人都尊称他为李太医,但他桀骜不驯,不愿意听太医二字。
李时珍的执着的程度,跟海瑞相比,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才的人,原则性都非常强,绝不让步,这是他们的信仰,同时也是他们的生存底线。
李时珍医治百病,海瑞却要医治国家。他们有着相同的生存底线,成为知己就不难理解了。
医治百病,却医不了人心
李时珍是一个医生,他到苏州给胡宗宪看病。胡宗宪到苏州是为了找赵贞吉借粮。
赵贞吉并不想见胡宗宪,知道他是来借粮的。但又没有办法,不得不来见,于是当着李时珍面,说了很多漂亮话。
李时珍在一旁,知道赵贞吉不想借粮,也知道胡宗宪不便先提,他便提出来,医者仁心,莫过于此。
李时珍说的也没错,胡宗宪这病,本来也是心病。他开出药方。
在一边的谭纶念道:“病因:官居一品,职掌两省,上下掣肘,忧谗畏讥!”
谭纶提高了声调,接着念道:“处方:稻谷一百船,即日运往浙江,外服!”
胡宗宪的眼中有了亮光,望向李时珍,欣慰感激之忱立刻从脸上溢了出来。
可见李时珍是懂官场的,他虽是医生,也想着医国。
赵贞吉接过处方却懵在那里,慢慢也望向了李时珍,苦笑道:“李先生,这个玩笑开大了。
李时珍十分严肃:“李某半生行医,在太医院也好,在市井乡野也好,对皇上,对百姓,都只知治病救人,从来不开玩笑。为的什么,为的救一个人就有一分功德,救十个人就有十分功德。赵大人,你一念之间便能救几十万生民,这份功德,如天之大,怎可视为玩笑?”
这原本是好事,可一旦沾上党争,就变成了砝码。
李时珍经常为皇亲国戚或者高官看病,自然对朝局是了解的,他也听说了胡宗宪的近况。
他给胡看病,也试图劝说,让他站出来揭露严嵩的恶行,不要一味地功过相抵。
但是胡宗宪说了一句,谁都可以倒阁老,唯独我胡宗宪不能倒阁老。
胡宗宪坚持不作小人,也是一世骂名。
李时珍虽是医生,却一直想正人心。他一直被人诟病高傲,其实在世间他找不到知己。
与海瑞相识
海瑞早就听说过太医李时珍的大名,他被胡宗宪请到浙江去灾区治瘟疫。但海瑞并没有见过李本人。
李时珍到了灾区,直接去了现场,发现瘟疫的方子,居然是海瑞直接从书上抄来的,觉得这个人胆子实在大。
现场直接泼药的李时珍,差点被王牢头抓到牢里,亏了谭纶和海瑞到来,才及时制止。
海瑞自然非常开心,有好医生给灾民看病,他一口一个李太医地叫着。
李时珍说了一句,“你对太医就这般看重,我已经不是太医了。”
海瑞很欣赏这样真性情的人,他们两人以布衣论交,让李时珍直接叫“刚峰”。
海瑞在淳安的所作所为,李时珍是非常欣赏他的。
他又被谭纶请去给海瑞一家看病,解决海家子嗣的问题。
李时珍看病不仅会用药,更会琢磨病人的心理,简单的让海瑞夫妇对视这一副方子,解开了两人心结。
自此两人开始了友谊,他们两人都是另类,大明官场那种文化容不下他们。
上疏前的交流
海瑞作为户部主事,在大兴看到冻毙于风雪中的百姓,无能为力,自己回来也病倒了,亏得李时珍的救治才恢复。
两人做了一次深谈,海瑞要上疏,他以卵击石,也许注定不会有结果,但是,他要做。
李时珍非常理解海瑞,并没有阻止他上疏,但他提出了两条建议。
第一海瑞要给家人留有余地,给他们留下活路。
李时珍也有医万人之心,不过他的践行方式是修《本草纲目》,海母和海妻便要托付给王用汲。
海瑞上疏,必然引起嘉靖震怒,只能尽量不要牵扯王用汲,他是海瑞的后路。
第二条建议就是在奏疏中,不要牵连裕王。
在李时珍的眼中,裕王是他们的希望,贤能,纳谏,能够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
还有一点,海瑞是裕王举荐的,上疏会让嘉靖忌惮裕王,他的日子会很难过。
海瑞上疏的矛头直指嘉靖,他认为大明朝的病根在于“一人独治”,如果要解决问题,是需要解决嘉靖独治的问题。
海瑞在奏疏中,对理想社会的认知是两个:“君臣共治”与“以民为本”。
这两者,一个是制度,一个是人事。
嘉靖以藩王上位,又经历了“大礼议”,朝堂清洗后,“君臣共治”的基石被彻底破坏,他又一心求道,完全忘却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精神。
结果大明就变成了君臣分赃的一个组织,皇帝是住在分配者,大臣是被分配者,人民便沦为被收割的韭菜。
改稻为桑卖地,大兴雪灾卖命。
他早在淳安就想到过,可昨天,他在大兴看到了。有人说,不止要医一人,要医万人。
病可以治,但人心治不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海瑞和李时珍是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