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直对后主刘禅耳提面命,刘禅在心里是否服气?

史海文澜客 2025-02-22 14:41:57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的十二月,关羽的处境那可真是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啦。之前在战场上失利的他,一路败走,最后到了麦城这个地方。但即便到了麦城也没能摆脱困境,之后关羽尝试着突围出去,可结果呢,在突围的过程中,当他来到临沮这个地方的时候,就不幸被敌人给杀害了。

在关羽离世后没多久,那个在背后策划了一系列相关事件的吕蒙,居然十分离奇地突然暴毙身亡了。而更加让人觉得巧合的是,曹操居然也在随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因病去世了。

果然,就在第二年的时候,曹操的儿子曹丕就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迫不及待地取代汉朝,自己称帝了。他在洛阳这个地方稳稳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启了新的统治篇章。

过了五个月的时间,在蜀地流传起了“献帝遇害”这样一条假消息。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备也随之公开称帝了。

彼时的刘备,已然迈过了花甲之年。要知道,花甲通常意味着人生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身体机能往往也会随之出现种种变化,精力也不像年轻时那般充沛了。然而,刘备却全然不同,尽管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依旧燃烧着熊熊的雄心壮志,那股想要成就一番大业的劲头,丝毫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有半分消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他所定下的第一个军事行动的目标,居然不是一直以来与自己为敌的曹魏政权,恰恰相反,这个目标指向的是和自己处于盟友关系的东吴。

其理由在于,他是想要为关羽报仇……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蜀汉的众多臣子们心里都觉得挺纳闷儿的。就说那性格耿直的赵云吧,更是一番苦口婆心,极力去劝说刘备呢。他想让刘备清楚地认识到当下的实际状况,明确地指出,真正的国贼那可是曹操,而并非孙权呐。

然而,刘备完全不听从旁人的劝阻,他就铁了心要对孙权发动军事行动,任谁劝都不顶用,坚决要出兵去攻打孙权呢。

最终的情况是,这一场仗让刘备输得十分狼狈,可谓是灰头土脸啊。在七月的时候,刘备亲自率领着军队沿着长江向东进发。然而经过了一年的时间,战事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刘备的军队遭遇了兵败的结局,最后只能返回并且驻扎在鱼复县的白帝城了。

据传,在那场战役之后,战死者的尸骸顺着水流漂浮着,密密麻麻地塞满了整条江,然后随着江水不断向下游漂去。如此惨烈的景象,也意味着蜀军遭受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几乎到了全军覆灭的程度,整个军队的有生力量差不多丧失殆尽了。

刘备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之后没多久便生了病。这病十分棘手,不管用什么法子医治,都不见好转。也许刘备心里也清楚,自己怕是时日无多了,于是赶忙派人去把诸葛亮给召到跟前。

在这个时候,阿斗刘禅也就才仅仅十七岁而已呢。

蜀汉后主刘禅啊,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那可算得上是个相当知名的人物啦。直到现在呢,在民间都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话,大家都说他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呢。

或许是由于在那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

刘禅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位期间压根就不思进取,整天也没什么积极向上、谋求发展的心思。就因为他在被司马昭问到是否思念蜀地时,竟然说出“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话,结果就落下了个大大的笑柄呢。一直到现在,人们每每提到那些不管怎么扶持、怎么帮助,可就是没办法成长成才的人,就常常会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这里的“阿斗”说的就是刘禅啦。

刘禅在史书中呈现出来的表现也并非能让人满意。

在刘备离世之后呢,刘禅就处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上啦。这时候啊,面对诸葛亮,刘禅那可真是对其所言所谏全都听从,基本上诸葛亮说啥他就照着去做啥,表现得极为顺从呢。而诸葛亮这边呢,对刘禅也是关怀备至且要求严格,就像长辈对待晚辈那样,常常是当面教导、恳切叮嘱,时刻都不放松对刘禅的督促与引导,真可谓是耳提面命般地在辅助刘禅呢。

令人觉得奇怪的一点在于,虽然皇权已经出现旁落的情况了,但是这却并没有对刘禅和诸葛亮两人之间那种传统的君臣关系造成什么影响。

刘禅的表现可以说颇为大度呢,他明确地讲出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样的话。这意思就是说,在治理国家政务方面,全都交给诸葛亮去操持处理啦,而他自己呢,就主要负责一些祭祀相关的事宜。这么一来,实际上就相当于把整个朝政大权都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中。

你看啊,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君臣之间能够达到如此和谐的状态,这真的是极为少见的。这种和谐的程度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理想的境界,非常完美呢,就好像是一种很难得出现的绝佳状况。

刘禅到底是真的从内心感到服气呢,还是存在着某些特殊的缘由才呈现出那样的状态呢?这着实让人有些疑惑。

刘禅曾一度与父亲失散,被人寄养了多年?

建安十二年(207年)的时候,刘禅出生啦。就在这一年呢,刘备正依附于荆州刘表,在新野屯驻着,还过了一段挺安稳平静的日子哟。

他,可瞧不上那种所谓“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呢。相反,他为自己闲得都不行了,闲到大腿都开始长肉的这种状况,那是又难过又懊恼,甚至都涕泪交加起来啦。

在那个时候,刘表已然步入了人生的暮年。岁月的侵蚀使得他早已没了曾经的那份雄心壮志,对待很多事情的态度也变得有些淡然了。就拿刘备来说吧,刘备在刘表的地盘上有不少诸如招兵买马之类的举动,这些举动其实都算不上安分守己呢。可刘表呢,面对刘备的这些行为,却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么放任着,没有过多地去干涉。

你看啊,刘备呢,他不小心卷入到了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之间的那些纷争里面去了。按说呢,这种情况对于刘表来讲,应该是要有所行动、有所作为的,可实际上呢,刘表在这件事儿上压根就没采取什么实质性的举措,就那么任由事情发展着,没什么特别的举动哦。

然而,刘备还没能够在荆州弄出更大的动作呢,时间就来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这一年,曹操在完成了北征乌丸的战事之后,立马就率领着军队朝着荆州这边杀奔而来了。

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刘表竟然突然离世了。之后呢,刘表的次子刘琮就接手管理起了荆州。

刘琮是个胆量颇为欠缺的人呐。当时,曹操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前来攻打,面对这样的情形,刘琮呢,他没有想着要去抵抗一番,而是直接就选择了投降这条路。可以说,在那样的局势面前,刘琮因为自身胆量不足,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抵抗,向曹操举起了白旗。

在那个时候,刘备率领着军队驻扎在樊城这个地方呢。原本一切看似平静,可谁也没想到,曹操的军队居然会发动突然袭击。等刘备察觉到情况不对的时候,曹军都已经一路攻打到宛城啦,这时候刘备才知晓了曹操军队来袭的这个消息。

刘备当时的势力还比较弱小,尚未发展壮大起来。他心里很清楚,要是自己落到曹操的掌控之中,那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所以呢,刘备心里十分慌张,赶忙带着自己的军马,急匆匆地就从樊城撤了出来。

在撤军的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这么个情况,那就是有荆州的数十万百姓跟随着一起走呢。这么庞大数量的百姓相随,可就使得行军的速度变得特别缓慢啦。就这么一路走走停停的,等队伍来到当阳长坂坡这个地方的时候,曹操所率领的那些精兵,都已经快要追上他们了。

幸运的是,赵云在关键时刻及时折返回来,这才成功救下了甘夫人以及她的儿子刘禅母子二人。要是赵云没有及时返回的话,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呢。正是他的这一及时举动,使得甘夫人和刘禅得以脱离险境,保全了性命。

咱们来说说糜夫人,她可不像演义当中所描述的那样是投井自杀的哦。在真实的三国历史里呢,糜夫人差不多就属于那种“失踪人口”的情况啦。关于她的事迹啊,真的是少得可怜,少到几乎没多少能让我们详细了解她的内容呢。而且,她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去世的,这事儿压根就没人知道,完全就是个谜呢。

甘夫人的结局着实令人感到悲凉,要知道,她在人生当中可不是只经历了一次被自己丈夫丢弃这样的遭遇呢。

在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之后,尽管最终得以逃生,可身体却再也承受不住了。要知道,当时年仅二十二岁,却就这样抛下了尚在年幼的儿子刘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我们来看看刘禅的生平经历,就会发现他仅仅只有那么一次和刘备出现了短暂失散的情况呢。

据鱼豢所撰写的《魏略》记载,情况是这样的:在建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06年)的时候,那时刘备还没到后来发生诸多故事的阶段呢,在他驻扎在小沛之前,有个情况挺值得一说的,就是刘禅就已经出生啦。

话说当年,曹操前来讨伐,在那种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刘备竟然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把甘夫人以及当时年仅几岁的刘禅给丢弃了。

在一片混乱的局势当中,甘夫人只好带着刘禅,混在那四处逃难的人群里,一路流亡,最后辗转来到了汉中这个地方。

后来啊,刘禅的命运发生了波折,他被人几经辗转,最后卖给了扶风人刘括。这刘括呢,倒也收留了刘禅,还把他收作养子,并且给他娶了媳妇,让他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再后来,刘备成功夺得了益州。在这之前呢,刘禅有一位姓简的邻居,这人挺有本事的,当上了刘备手下的将军呢。而且啊,恰好又被派到了汉中去任职啦。

刘禅前去找到了他,并向其表明自己乃是刘备的儿子。

简将军经过一番细致询问后,发现所涉及之事的各种情况全都能够相互印证、符合实际。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就把这件事告知了张鲁。

话说张鲁心里一直琢磨着要和刘备把关系给搞好喽。这不,一听到相关的事儿,那可真是满心欢喜。随后呢,就赶忙安排人为刘禅又是沐浴又是更衣的,把一切都打理妥当后,这才将刘禅送到了益州。就这样,刘禅总算是顺利回到了刘备的身旁啦。

据鱼豢的说法来看,刘禅在即位的时候,年龄应该已经有三十多岁了呢。

假如刘禅真的有着长达十多个年头与父亲失散的这样一段经历的话,

这也就表明,他在蜀汉这个地方基本上不存在什么根基,就好像在那里没有扎下很深的根,各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薄弱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继承了刘备所打下的那份基业。既然接手了这份事业,那自然是迫切需要一个能够给予有力支持、帮得上大忙的人。而很明显的,在他看来,这个人非诸葛亮莫属啦。诸葛亮才能出众、智慧超群,有足够的能力在诸多方面协助他,成为他在发展这份基业道路上极为重要的帮手呢。

啊,这或许就能够把刘禅对诸葛亮极为信任的这种情况给解释清楚了呢。大家看啊,刘禅那可是把一切不管是大的事情还是小的事务,全都放心地交给诸葛亮去处理了,这足以看出他对诸葛亮那份深深的信任。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可是刘备经过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呢。就因为刘备对诸葛亮极为倚重,还留下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说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从此啊,便有了这一段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鱼水君臣”的佳话啦。

然而在刘备举行称帝仪式的前后这段时间呢,

诸葛亮在蜀汉内部究竟处于怎样的实际地位,又发挥了什么样的真正作用,这些方面其实都还有待进一步去评估。

比如,

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关羽不幸殒命,一直到刘备在夷陵遭遇战败,这期间历经了长达两年半的时间。

在现有的各种史料当中,并没有任何一处记载了诸葛亮曾提出过什么样的意见。也就是说,我们翻遍那些能够作为历史依据的各类史料典籍,都找不到关于诸葛亮提出过何种意见的相关记录内容呢。

到底是存在着怎样特别的缘由呢,亦或是并没有产生那种能够让刘备改变决心的足够影响力呢?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那个时候,诸葛亮所拥有的地位跟刘禅执政时期他所达到的实际地位相比,那可差得远啦。

所以啊,刘禅和诸葛亮这君臣二人,那可是相互有着需求的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相互需要,他们才得以在那漫长的悠悠岁月当中,一直保持着和谐的相处状态。

要知道,按照陈寿所编纂的那本《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禅在登上皇位的时候呢,仅仅才十七岁罢了。而且呢,在相关的记载里,压根就不存在他奔入汉中去给别人当养子这样的情况哦。

鱼豢所记载的内容,有可能只是他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传闻,并非是其亲身经历或者经过严谨考证的确切之事呢。

咱们来设想一下啊,如果刘禅一直是在他父亲刘备的悉心呵护之下成长起来的,能一直得到刘备的言传身教,那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虽说可能没办法把刘禅培养成那种特别出类拔萃、极为优秀的人物吧,但怎么着也不至于最后养成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的人。毕竟有刘备在身边教导着,多少也应该能让刘禅懂得一些为人处世、治理家国的道理,不至于就变成后来那副样子呢。

那为什么他会对诸葛亮这般服气呢?

大家都知道,在刘备生命垂危、即将离世的时候,他可是对诸葛亮说了一番特别有深意的话语呢。他是这么讲的:要是我那个继承皇位的儿子刘禅是可以辅佐成才的,那你诸葛亮就好好地辅佐他;但要是这孩子实在没有什么才能,不堪担当大任的话,那么你诸葛亮就可以自己取而代之……

不管刘备的遗言究竟是源自真心实意,还是仅仅作为对诸葛亮的一种试探手段,

从刘禅所处的立场去考量的话,诸葛亮对于他而言,就仿佛是横亘在其通往皇权之路上的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刘禅作为蜀汉的君主,本应在权力的掌控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可诸葛亮呢,他在蜀汉政权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权力之大、威望之高,在很多方面都对刘禅的皇权形成了一种制约。就好比刘禅想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使君主的权力,去对一些重大事务做出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诸葛亮的存在而不能那么随心所欲,诸葛亮就像那块难以挪动的巨石,挡在了刘禅能够畅快无阻地行使皇权的道路上呢。

通常来讲,就算是刘禅在刚刚登基的时候,因为政治方面的种种需要,也必须得把他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妥妥当当的。而等到合适的时机出现,也就是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的时候,他按理就应该迅速地把皇权都集中到自己手里。

据史书所记载的情况来看,刘禅和诸葛亮这两人之间相处得那是相当和谐呢。从始至终,一直到诸葛亮离世,他们都未曾陷入那种君臣关系可能会出现的危机状况里头哦。

于是呢,有不少人都持有这样一种看法,觉得刘禅没准儿真的就是那个大家常说的“扶不起的阿斗”。怎么讲呢?就是他一天到晚只知道沉溺在享乐当中,对于处理政务这件事儿压根就不上心。也正因如此呢,最后才出现了诸葛亮得以完美退场这样的情况。

要知道,刘禅可是在位长达41年之久呢。在这期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仅仅是辅佐了他11个年头罢了。而当诸葛亮离世之后,刘禅依然继续执掌着朝纲,这一执掌就又是30年呐。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刘禅向来都被认为是那种怎么扶持都难以有大作为的人,可他居然还当了41年的皇帝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蜀汉后主刘禅呢,其实并不像大家平日里街谈巷议所说的那般平庸哦。不过呢,要说他对诸葛亮的信任程度,确实还是得打上那么一些折扣的呢。

刘备的政治遗产

我们先来聊一聊刘备留给刘禅的政治遗产这件事儿。

大家知道吗,刘备获取益州的方式啊,是在刘璋毫无防备的情形下进行的呢。在当时那些益州人的眼中,刘备这么做可真的是显得太不地道啦。

刘璋当时面临着汉中张鲁之乱的困扰,为了能够平定这场乱事,他便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邀请刘备过来帮忙。也就是说,刘璋邀请刘备前来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刘备的力量,去协助他处理平定汉中张鲁之乱这一棘手的状况。

刘备的做法可就有些说不过去啦。刘璋本指望刘备能帮着自己平定内乱呢,结果呢,刘备不仅没有达成这个预期,反而做出了类似“鸠占鹊巢”的举动,把刘璋的地盘给占为己有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的时候,刘备举行了称帝的仪式哦。在这一年呢,刘备正式登上了皇帝之位,开启了属于他的这一段特殊的政治历程。

这么算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刘备在益州展开经营活动的时间,其实也就只有短短几年罢了。这和他在荆州进行经营的时长相比,那可差得远了。

不得不说,刘备在拿下益州之后呢,其实还没能够把统治基础给扎扎实实地稳固好呢,就急急忙忙地称帝啦。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明白他为什么不听从众人的劝说,执意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率领军队向东进发了。

很明显,益州这块地方潜藏着诸多不安定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心里就琢磨着,必须得把荆州给夺回来才行呢。为啥呢?因为他得提前做好打算,万一益州这边出了什么意外的变故,到时候自己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啦,所以夺回荆州对他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事儿呢。

也许诸葛亮身为丞相,同样是基于这样的缘由,而未曾对刘备加以阻止过。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人所愿,事情的发展走向了与预期相反的方向。

刘备在经历战败之后,并没有选择退回成都,而是做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举动,那就是退到了白帝城。

从这个角度来讲,夷陵之战的战败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其中还涉及到了刘备在益州的民心方面呢。也就是说,夷陵之战这一失败,不仅仅是在军事层面上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在民心这块儿同样也造成了负面的情况,使得刘备在益州原本的民心态势也发生了一些不好的变化。

由此可见,刘备辛苦积攒下来的那份基业,到最后已经所剩无几啦。当刘备把一切交到刘禅手中的时候,实际上留给他的就是一个处在风雨飘摇状态下的江山,整个局势动荡不安,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呢。

那么,刘禅到底清不清楚这一点呢?在我看来,他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咱们来看看诸葛亮的仕途发展情况。在刘备还没拿下成都之前呢,诸葛亮担任的是“中郎将”这个职务,主要负责的是后勤方面的工作哦。一直等到刘备成功拿下了成都之后,诸葛亮这才获得了军师将军的官职呢。

在刘备准备进入益州之前,他做出了一个安排,那就是把诸葛亮留在江陵这个地方,让诸葛亮在那儿辅佐关羽呢。

一直等到成功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这才开始受到刘备的重用。从这样的情况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刘备所具有的政治方面的需求。

换个角度来看,在那样的情形之下,诸葛亮的出身背景呢,不但没有被刘备忽视或者看轻,反而还更加受到刘备的重视啦。

说到才能这方面,其实在这之前呢,也不见得刘备就真的有着那种“如鱼得水”般对诸葛亮特别倚重的想法哦。至少从表面上看,他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那是比不上对法正、庞统等人的呢。

话说刘备在成功称帝之后,便把诸葛亮封为了丞相呢。而且呢,刘备还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举动,那就是把身后之事托付给了诸葛亮,对他寄予了极大的信任与厚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刘备之所以会把后事托付给诸葛亮,其中有这么两个主要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呢,诸葛亮为人忠厚老实,这一点让刘备觉得很是靠谱、值得信赖。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并非益州当地的本土人士哦,这样一来呢,他和益州本土的那些文臣武将们其实都没什么太多的关联和牵扯。

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他的利益其实是和刘备以及刘禅紧紧捆绑在一块儿的呢,就好比形成了一种政治上的连体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政治层面上,他和刘备、刘禅的利益相互交织、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着极为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哦。

大家想想啊,要是没有刘禅在的话,就算诸葛亮心里头有想要自己取代蜀汉来掌管江山的念头,那蜀汉的那些众人又怎么可能会听从他的安排呢?毕竟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刘禅作为蜀汉的君主,那可是有着正统地位的,其他人都是围绕着这个正统来行事的。要是没了刘禅这个核心所在,诸葛亮就算再有本事、威望再高,想要让众人都听他的去把蜀汉江山变成他自己的,这在常理上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要知道,倘若没有诸葛亮的话,年仅17岁的刘禅可就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能够让他有所依靠的关键人物。毕竟刘禅当时还很年轻,在政治方面的威望是远远不够的,如此一来,他想要维持住统治局面那可就太难啦。

显然,刘禅是明白这一点的。

就这样,在那十分漫长的时间阶段当中,就只能任凭诸葛亮尽情施展他那呼风唤雨般的本领,没有什么能够对其加以阻拦或者限制,一切就任由着诸葛亮依照他的想法和策略去行事呢。

刘禅的危机

就在刘禅继承皇位的那一年,还真就遭遇上了首个政治危机呢。这危机具体表现为,在蜀汉的内部,竟然有四个郡同时发生了叛乱的情况。

那么到底是哪四个郡呢?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几个古代的郡,它们分别是益州郡、永昌郡、越隽郡以及牂牁郡。这些郡在历史上都曾有着各自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呢。

多个郡发生了叛乱之事,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随时都存在着倾覆垮台的可能。那局势可谓是相当危急,叛乱的郡数量不少,这对蜀汉政权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让其处在了摇摇欲坠的境地,仿佛下一刻就有可能彻底崩塌瓦解一般。

最先发动叛乱的是益州当地的豪族雍闿。当时,在士燮的一番引诱之下,雍闿做出了叛蜀的举动,转而归附到了东吴那边。

在那之后,雍闿采取了一种较为阴险的手段来扩大叛乱的规模。他特意派遣永昌郡的孟获去执行一项任务,那就是通过造谣的方式去蛊惑人心,试图挑起更多人参与到叛乱当中。而孟获所针对的目标,正是牂柯太守朱褒以及越巂夷王高定二人。孟获按照雍闿的吩咐,编造了各种不实的谣言四处传播,利用这些谣言去煽动朱褒和高定的情绪,最终使得这二人也参与到了这场叛乱之中。

这四郡发生的动乱,乍一看的话,好像仅仅只是蜀汉政权内部所出现的状况。

实际上,这其中是离不开东吴那边相关人物的运作的,这里要说的就是士燮。

在汉末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有一个士氏家族,他们在当地的势力那可真是相当强大,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地方“土皇帝”呢。这个家族在当地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就如同掌控着一方天地,行事作风很有那种“土皇帝”的做派。

士燮和他的三个兄弟一同掌管着四个郡,这四个郡在岭南地区所占的疆土面积超过了一半呢。

在出入的时候,他们会敲响钟、击响磬,那场面极具威仪。哪怕是拿从前的南越王赵佗与之相比,赵佗在这方面也没法超过他们。

有这样一个家族,其家族实力相当雄厚呢。早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的时候,这个家族就已经归附到了孙权的麾下。而当刘备刚刚离世,这边东吴就立刻按捺不住了,急不可耐地跑出来挑起事端、故意找茬儿。

两年的时间,说起来呢,它算不上特别长,可要是真论起来,也不能说它就很短。

刘禅刚登上皇位不久,皇位对他而言都还没坐热乎呢,就遭遇了一场极为严峻的心理考验。为啥这么说呢?这就得提到诸葛亮了,诸葛亮和东吴之间的关系那可是相当不简单。他的亲哥哥诸葛瑾一直都在孙权的手底下当差做事呢。

诸葛亮采取了先稳固外交,而后再去平定内乱的策略。要知道,在那种情况下,倘若刘禅稍微昏庸一点儿的话,那么这一策略很可能就会在刘禅心中埋下疑心的种子呢。

然而,刘禅做出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全力去支持诸葛亮所提出的主张。并且呢,他还依照相应的步骤和安排,把张飞的长女正式册立为了皇后。

在南方四郡得以平定之后,诸葛亮提出了撤兵的主张。要知道,这一做法可是相当大胆的,毕竟刚刚平定了四郡,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会有其他后续的安排才是常规操作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禅竟然也对诸葛亮撤兵的这一主张给予了支持。

在建兴四年(226年)的春天,李严才从永安动身,返回并居住在了江州。

不得不说,刘禅在那四年的时间当中,那可是把能做的都做了,竭尽全力地给诸葛亮营造出了一个极为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呢。他在这方面确实是下了功夫,方方面面都尽可能地给予配合与支持,好让诸葛亮能够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大展身手,毫无掣肘之感,可以安心地去处理各项政务、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皇帝这一群体形形色色、各式各样。而像刘禅这般的皇帝,那可着实是不多见的呢。

就算他根基方面不够稳固,可这也并不代表着他就没有能够有效掌控诸葛亮的办法。

至少在刘备即将离世的时候,还是给刘禅留下了一个李严。这李严被安排镇守永安,并且拥有“统内外军事”这样重要的职权呢。刘备此举,其实有着一定的考量,就是希望通过赋予李严这般权力,能够对诸葛亮的权力起到一种制衡的作用。

在那样危急的时刻,刘禅展现出了顾全大局的一面。他果断地选择将所有的事情都全权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能够放开手脚去处理诸多事务。而且呢,他在这个过程中做得极为巧妙,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滴水不漏地杜绝了诸葛亮那些政敌趁机钻空子、趁虚而入的可能性,从而也消除了这样一个让人担忧的后患。

就这件事情而言,要是把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放到刘禅当时所处的那个情境当中去,恐怕都未必能比刘禅处理得更好呢。也就是说,在这件具体的事情上,我们可不能轻易地就觉得自己肯定会比刘禅表现出色,说不定真到了那时候,我们的做法和最终结果也不见得就会比刘禅强哦。

丞相的影子

从那之后,诸葛亮在朝堂之上可以说是事无大小,全都亲力亲为,尽心尽力地操持着各项事务。他一心扑在蜀汉的政务上,不辞辛劳,竭尽自己的所能,把蜀汉国内的方方面面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有条有理的,真可谓是鞠躬尽瘁。

刘禅一直以来对诸葛亮都是言听计从的,起码从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状况去看,面对诸葛亮大权独揽这样的情形,刘禅似乎并没有产生任何介意、不满的情绪呢。

在诸葛亮展开北伐行动之前呢,刘禅和诸葛亮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太和谐的状况,就慢慢地显现出来啦。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的时候,诸葛亮开启了北伐征程。就在出发前夕,他写下了一篇极为令人动容的表文,这便是著名的《出师表》。

要知道,这篇《出师表》可是很微妙地展现出了诸葛亮对待刘禅的一种态度,那就是“监管”呢。

在当时那个时候,刘禅已经年满22岁了呢。要知道,按照常理来说,这个年纪其实早就已经达到了可以亲自行使朝政大权的阶段啦。

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着重强调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一点来看。

蜀汉的政权运作,其核心所在依然是相府。在蜀汉的政治格局当中,相府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职责,诸多重大决策、政令的发起与推行等关键事务,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相府来展开的呢。可以说,相府在蜀汉政权体系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如同心脏一般,维系着整个蜀汉政权的运转哦。

那么,对于这件事,刘禅难道就真的不存在任何意见和看法吗?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诸葛亮他所肩负的最终任务啊,就是在旁协助刘禅来治理国家,并不是要取代刘禅,去坐到那个君主的位子上。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职责定位非常明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智去辅佐刘禅做好各项政务,而绝非是把刘禅取而代之,自己来掌控一切呢。

不过呢,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态度那可是相当宽宏大量。要知道,刘禅似乎对“兴复汉室”这样极为宏大的目标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哦。

然而,其却毫无反顾之意,坚定地支持起了诸葛亮所开展的北伐大业。

在诸葛亮多次展开北伐行动的整个过程里,刘禅始终都坚定地站在了支持诸葛亮这一方。也就是说,面对诸葛亮一次次的北伐之举,刘禅所秉持的态度从未动摇过,始终给予诸葛亮有力的支持,全力站在诸葛亮的背后为其撑腰呢。

魏明帝曾针对益州百姓发布了一篇檄文,在檄文中宣称诸葛亮有着“内贪专擅之实”,还说刘升之(也有可能是刘禅的另外一个小字)兄弟不过是守着空城罢了。这样的内容,明摆着就是在蓄意挑唆刘禅和诸葛亮之间那原本紧密的君臣关系。然而,面对如此居心叵测的檄文,刘禅却十分坚定,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旧保持着对诸葛亮的信任,没有因为这檄文的挑唆就对诸葛亮心生嫌隙。

在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李严向诸葛亮报告说,道路因为被雨水给冲坏了,导致粮草没办法运到前线来,以此为由让诸葛亮撤军返回。而等这件事过后呢,诸葛亮经过调查了解情况,发现李严是在说谎,于是就对他做出了惩处,把李严贬为平民,并且让他迁徙到边地去生活了。这里得说一下李严这个人,他的身份可不一般呐,他可是和诸葛亮一样,是刘备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呢。所以啊,对他做出这样的处理结果,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其实是相当敏感的一件事。毕竟他的地位摆在那儿。不过呢,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刘禅对诸葛亮那可真是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在诸葛亮处理李严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出现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干扰之类的情况呢。

话说诸葛亮展开北伐之举,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失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展现出了高度的自律与担当,他主动将自己的官职降了三级,以此来表示对北伐失利这件事的负责态度。而当时蜀汉的君主刘禅呢,在得知诸葛亮自降三级之后,反应也颇为迅速。他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又将诸葛亮的职务恢复到了原来的级别。刘禅此举,一方面或许是深知诸葛亮对于蜀汉的重要性,其才能与贡献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诸葛亮此次自罚行为的一种回应,认可了他一心为蜀汉、勇于担责的这份心意,于是便果断地让诸葛亮官复原职了。

从诸多方面呈现出来的迹象能够看出,刘禅好像确实是按照父亲临终之时所留下的那句遗言——“以父事之”去做的。

要知道,在诸葛亮刚刚离世,尸骨都还没来得及寒透的时候,益州本地有一股势力,其中有个叫李邈的人,居然做出了一件极为过分的事儿。他公然指责诸葛亮,说诸葛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手握重兵,还表现出一种很有野心、让人不安的样子。可诸葛亮对蜀汉那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这么说实在是太不应该了。结果呢,刘禅听闻此事后,非常生气,直接就把李邈给下狱了,最后还将其处死,也算是给诸葛亮一个交代吧。

就这方面而言,

李邈当时所讲的内容,很有可能反映的就是那个时候蜀汉内部实实在在的状况。

诸葛亮所掌握的军权极为重大,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恐怕就连身为蜀汉后主的刘禅对他也毫无办法呢。面对诸葛亮手握重权的局面,刘禅也只能无奈地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任由其行事啦,毕竟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和影响力摆在那儿。

换个角度来讲,刘禅其实一直都是极为聪明的,而且头脑相当清醒呢。不管他自己内心深处究竟是怎么琢磨这件事的,单就这件事情而言,他的处理方式那可真的是毫无破绽,方方面面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让人挑不出一点儿毛病来呢。

诸葛亮在北伐的征程中,由于过度操劳,心力交瘁,最终不幸离世。然而,即便他已逝去,那些一直对他心怀拥护、无比崇敬的人却依然存在着。

假如刘禅轻信了那些挑拨的话语,进而去破坏诸葛亮所树立起来的权威的话,那恐怕他还真的会落下一个昏庸的骂名。要知道,诸葛亮在蜀汉那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树立的权威对于蜀汉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呢。而刘禅作为蜀汉的君主,若是不能明辨是非,被那些挑拨之言所蛊惑,做出损害诸葛亮权威的事,那在旁人看来,可不就是昏庸之举嘛,这昏庸的名声自然也就难以避免地要背负上啦。

刘禅把治国的重任交给诸葛亮,这其实恰恰是他聪慧之处。要知道,在当时那种局势下,诸葛亮才能卓越、智谋过人,有着非凡的治国理政能力。刘禅深知自身能力有限,而凭借诸葛亮的本事,能更好地处理国家诸多繁杂事务,让蜀汉得以维持并发展,所以让诸葛亮来治国这一招,真的是显示出了刘禅的聪明劲儿呢。

要知道,诸葛亮可是把蜀汉治理得特别有条理。在他的治理之下,蜀汉呈现出一片良好的景象呢。那些官吏们,都不敢去做违法犯纪的事儿,一个个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而且呢,蜀汉的百姓们也都很积极向上,人人都奋发努力,追求进步。在蜀汉的大地上,就算有人在路上遗失了东西,也不会被人捡走据为己有,这就是所谓的“道不拾遗”啦。并且呢,那些强势的人也不会去欺负弱小的人,整个社会风气那叫一个淳厚,到处都秩序井然的,方方面面都被诸葛亮治理得妥妥当当呢。

像这样的程度,真的没多少人能够做到。

诸葛亮甚至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对益州本土势力进行了削弱,表面上看,蜀汉好像是由诸葛亮一个人掌控着话语权,一切都由他说了算似的。

其实仔细想想,那些容易得罪人的事儿可都是诸葛亮在处理着呢。而刘禅呢,他只需要安安稳稳地当个有着宽宏大量胸怀的皇帝就好啦。他压根就不用去操心各方的势力会因为什么事儿对他产生不满。就这样,整个政局的稳定也就有了保障啦。

那么我们来看啊,刘禅和诸葛亮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那是相当和谐的。这里面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其中一方面就是信任,你想啊,君主对臣子信任,臣子也能让君主放心,这关系才能处得好嘛。但要是往更根本的地方去探究呢,其实利益双赢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在很多事情上,各自的利益诉求都能够通过彼此的合作、配合得以实现,这样一来,双方都能从中受益,关系自然也就和谐融洽啦。

一国之君的气度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对其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情绪哦。然而呢,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心中对诸葛亮的那种不满情绪就慢慢地开始显现出来啦。

诸葛亮刚离世之际,刘禅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甚至一度哭得昏厥了过去。要知道,诸葛亮在蜀汉那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一直辅佐刘禅处理诸多政务,为蜀汉的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所以当诸葛亮去世的噩耗传来,刘禅内心的悲痛难以抑制,才会出现哭到昏过去的这般情形呢。

在诸葛亮的灵柩被运送回来之时,刘禅的表现极为郑重。他亲自率领着朝中的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走出城去,一直走到距离城二十里的地方,恭恭敬敬地迎接灵柩的归来,以此来表达对诸葛亮这位肱股之臣的敬重与哀思之情。

不过,有这样一件事,那就是百姓们纷纷向朝廷提出请求,希望能给诸葛亮立庙。可面对百姓们的这一请命举动,刘禅的态度十分坚决,那就是不答应百姓的这个请求。

一直到过了29年之后,时间来到了公元263年的时候,刘禅这才在沔阳那个地方给诸葛亮立起了庙宇。

其中的一点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在以往的政治体制中,丞相这一职位是存在的,并且在朝廷政务处理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后来发生了改变,丞相制被废除了,这一举措使得原有的政治权力架构产生了重大变动,相关的政务处理流程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也随之有了新的调整与安排。

这就表明刘禅是绝不可能再容忍出现那种自己大权旁落的难堪状况了。于是呢,他便开始一步步地着手“自摄国事”,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渐地把蜀汉政权一点一点地收归到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啦。

第二点呢,就是要停止进行北伐这件事。也就是说,不再继续开展北伐相关的行动了,让北伐的进程就此打住。

从种种迹象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刘禅在这之前应该是不支持诸葛亮进行北伐这件事的。然而呢,由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和情况,导致他在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一直都没有把自己反对的态度给表露出来。

咱们来说说刘禅和诸葛亮这对君臣,他们之间相处的状态那可是相当和谐呢。要知道,诸葛亮在当时那可是大权独揽,手中掌握着极大的权力。但即便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最终却也能够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一段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君臣关系啦。

在这一系列的情况当中,刘禅有着清醒的头脑,而这一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诸多事情得以发展成这样的重要因素,确实是离不开他这份清醒。

刘禅作为一国的君主,他其实是有着相当不错的特质的呢。他具备容人之量,就是能够接纳不同的人,包容他们的一些不足之处哦。而且,他还很善于了解他人的长处并且加以任用呢。所以啊,要是说他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太冤枉他啦。

0 阅读:7
史海文澜客

史海文澜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