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321年的时候,祖逖因病离世了。而祖逖在世时,对于王敦来说,多少还是有所顾忌的。可如今祖逖一去世,王敦就没了这份顾虑,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要向东进军金陵,也就是当时的建康。他这么做的目的呢,是想要去给晋元帝司马睿一个教训,以此来维护那个“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确保王氏家族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依旧能和司马氏平分秋色,保持自身的权势和地位。
在公元307年的时候,司马越着手开始谋划自己的退路了。当时他做出了一个安排,就是让琅琊王司马睿前往江南地区。而且,在司马睿前往江南的这个行程当中,还有王敦以及王导这两个人一同随行呢。
司马睿属于晋朝宗室里比较远的支脉,这血缘关系已经是相当疏远啦。而且呢,他在能力方面表现得着实欠佳,战略眼光更是差劲得很,根本就没什么出色的地方。也正因如此,他在众人当中的威望那是严重不足的,没什么能让人信服、敬重的资本呢。
温峤一路从并州辗转来到了金陵。当他见到司马睿之后,内心顿时涌起一股深深的失落之感。在他原本的预想中,或许司马睿会展现出某种能够让局势安稳、足以担当大任的特质,可实际见到之后,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儿。温峤不禁为此忧心忡忡起来,他心里十分担心,就照眼下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这江南之地怕是很难保得住。
然而,在和王导进行一番交谈之后,温峤原先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意识到,江南是能够立足的,而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此地有如同“管仲”一般的人物存在。
东晋之所以能够得以建立,那主要得归功于王敦和王导这两兄弟呢。在这当中,王导更是表现突出哦。他的能力十分出众,有着很强的处理各类事务的本事。而且呢,他的眼光还特别长远,面对那些各种让人觉得十分棘手、难以处理的事情,他都能处理得妥妥当当的,真的是非常善于应对这类复杂的情况呢。
东晋时期,其权力的根基主要是由司马皇室、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士族、江南本地的士族以及流民帅这四股势力所构成的。而在当时,王导这个人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面对这四股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事务,他都能够采取恰当的方式去进行处理,并且处理得十分妥善,将各方关系协调得较为和谐,在东晋的权力格局当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就拿江南士族对待琅琊王司马睿的情况来说吧,一开始的时候,江南士族根本就没把司马睿放在眼里,对其不理不睬的。这时候呢,是王导出面了,他积极地去和本地的那些大族打交道,像顾荣、贺偱、纪瞻这些人,王导都一一去和他们沟通交流,并且跟他们好好地谈条件,把各方面的事情都协商妥当了,在这之后,江南士族才终于愿意和司马睿展开合作呢。
话说祖逖进行北伐之时,王导可是出了大力气帮他争取各类资源呢。王导积极地去劝说司马睿,让司马睿能够给予祖逖有力的支持。要知道,当时司马睿拿出了一千多的口粮,还有三千匹布来支持祖逖的北伐事业。这可不仅仅是物资上的援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祖逖这类流民帅的一种肯定呢,表明了对他们所开展的行动以及他们自身能力的一种认可。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朝廷事务主要由王导来主持操办呢。他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负责居中协调各方各面的关系,尽力维持着局势的平衡与稳定。而在军事方面,王敦则率领着兵将坐镇在荆州之地,手握一定的军事力量,对当地有着很强的掌控力。除此之外,王彬、王舒、王含这几位也都各自掌控着一方区域,有着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正是因为有王导在朝廷主持协调,王敦等在各地掌控局势,司马睿这才能够安稳地待在江南地区,整个局面也才得以维持相对的平稳呢。
在公元31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长安这座重要的城池陷落了。而当时的晋愍帝司马邺,也在这一时期不幸被杀。随后呢,司马睿给自己封了个晋王的名号。到了第二年,又有情况出现了,匈奴那边的刘聪把司马邺给杀害了。就在这之后,司马睿正式称帝,由此建立起了东晋政权。
司马睿属于晋室的远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最终能够继承皇位,这里面是有诸多原因的。一方面,“八王之乱”使得局势一片混乱,各方势力相互争斗,众多宗室成员在这场乱局当中惨遭杀害。而且,游牧骑兵也在这个时候南下,这无疑又给晋室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不少宗室之人也因此丢掉了性命。而在这样复杂艰难的局势下,司马睿能够继位,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其他宗室成员大量减少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得到了王敦和王导的大力支持。
在司马睿登基称帝的那一日,他可是满心欢喜,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笑容呢。这可是人生中的大日子,意味着从此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拥有了掌控天下的大权。而在这无比重要的时刻,司马睿心里一直记挂着王导的功劳,对王导满是感激之情。于是,他就热情地拉着王导,让王导和自己一同“南面而坐”。要知道,在古代,“南面而坐”那可是极为尊贵的位置象征,通常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如此,司马睿此举无疑是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王导表达自己深深的谢意呢。
王导这个人相当聪明,他有着很强的大局观念呢。就拿司马睿那件事来说吧,当时面对相关情况,王导很巧妙地选择了婉言拒绝司马睿。要知道,他这么做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哦,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维护了皇室的尊严。也正是因为王导在诸多事情上的妥善处理,就好比这次婉拒司马睿的举动,才使得那建立在如同“泥沙”一般不太稳固基础之上的东晋王朝,能够维持住,不至于一下子就崩塌掉啦。
要知道,司马睿心里很清楚呢,自己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那可全是靠着王氏等这些门阀大族的大力支持。不过呢,怎么说司马睿他也是堂堂的皇帝,哪能甘心就当个任人摆布的“木偶”呢,他心里头还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不甘的。
司马睿一心想着要重振皇室的权威,在他看来,之前依靠门阀士族的做法虽然在一定阶段起到了作用,但如今为了达成重振皇室权威这个目标,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选择“过河拆桥”,要对那些门阀士族明确地“说不”了。而他的这一做法呢,直接就导致了内部矛盾被激化起来啦,各方之间的关系也由此变得更加紧张复杂了。
司马睿下达了一道圣旨,其内容主要是针对扬州一带的奴仆做出相关规定。他明确宣布要将这一地区的奴仆予以释放,让他们从此摆脱奴仆的身份束缚。而这些被释放的奴仆将会恢复成为自耕农的身份。这样做的目的呢,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确保朝廷可以顺利地征收赋税,毕竟自耕农成为了新的纳税群体,能为朝廷的财政收入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呢,也是为了满足兵役方面的需求,使得朝廷在需要兵源的时候,能够有足够合适的人员来补充兵役。
要知道,朝廷推行的这一举措可是有着诸多好处的。但这么一来呢,可就损害到门阀的利益喽。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那些门阀家里奴仆众多,而司马睿的这一做法呢,无疑是触动了门阀极为看重的利益,就好比动了他们的奶酪一般呢。
朝廷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释放奴仆,并且进行招兵活动。而招来的这些兵,是由刘隗、刁协、戴渊等皇帝的亲信来负责统帅的。在这之中,戴渊被安排坐镇合肥,表面上呢,说是要支持祖逖进行北伐事业,可实际上,其主要任务是对王敦加以防备呢。
在当时的朝廷之中,有刘隗和刁协这两个人。他们的存在,对王导的权势形成了分割之势。王导呢,那可是个很有大局观的人,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想和他们把关系闹僵,把脸皮给撕破了,所以就选择了自愿做出让步。然而,王敦却不是这样的想法哦,对于王导权势被分割这件事,他心里可是很不乐意的呢。
王敦和王导这两人,情况可不大一样呢。就说对待司马睿继位这件事儿吧,王导是坚决主张要拥戴司马睿的,可王敦呢,一开始他压根就没这想法,心里头压根就不想去拥戴司马睿登上皇位呢。不过呢,后来因为王导一直坚持要这么做,态度十分坚决,在王导的这种坚持之下,王敦这才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转而也支持司马睿继位了。
司马睿做出了“过河拆桥”的举动,这一行为让王敦实在是难以忍受。王敦心里就琢磨着,得给司马睿一个教训,让他清楚明白在这东晋王朝里,到底是谁能真正说了算数呢。
王敦手里可是掌握着不少的兵力,按说这兵多应该军事能力挺厉害的吧,可实际上呢,他的军事才能也就一般般啦。那为啥他还会给人一种“特别强”的感觉呢?这主要是因为,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在当时占据了好多重要的官职呢,势力相当庞大。再加上当时的朝廷又比较软弱,没什么强硬的手段和足够的实力去制衡各方势力。这么一来,就衬托得王敦好像格外厉害了似的。
王敦这个人颇为精明,他心里很清楚,只要自己发起兵来以“清君侧”作为名义,那些门阀势力是绝对不会去帮助司马睿的。在他看来,如此情形之下,要攻克建康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然而,即便形势对自己这般有利,王敦心中却始终有个担忧的对象,那就是祖逖。
祖逖这个人呐,他可是流民帅呢。要知道流民帅那可都不简单,而祖逖更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的武力值相当强悍,在当时那可是很厉害的。并且,祖逖心里一直有着一个远大的志向,那就是以收复中原作为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时刻都想着要让中原大地重回朝廷的怀抱。而且呢,他对朝廷那可真是忠心耿耿,一直都坚定地效忠于朝廷,从未有过二心呢。
在那个时期,只要祖逖还在世,王敦和司马睿之间虽然存在着很尖锐的矛盾,可也还没到彻底撕破脸的程度呢。然而,当祖逖不幸病逝之后,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王敦一下子就变得肆无忌惮起来,这下子,司马睿可就麻烦不断喽。
话说祖逖发起了北伐之举,在行军途中,还曾有那中流击水的豪迈之举呢。然而,当时的局势却十分复杂,皇室和各个门阀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地加剧。这就导致了一种很无奈的情况,皇室也好,门阀也罢,都没办法去支持祖逖的北伐行动,甚至压根就不愿意给予支持。在这样的状况下,祖逖即便满心都是想要将北伐大业顺利推进下去的壮志豪情,可实际的力量却远远不够。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祖逖对北伐的前途不禁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不知道这一路下去究竟会走向何方呢。
在公元321年底的时候,祖逖不幸病逝了。祖逖去世之后,他的弟弟祖约接管了相关事务,然而祖约这个人能力比较一般,并且在对待朝廷的态度上,也很难说得上是有多忠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王敦心里清楚,再也没有什么能够让他有所顾虑的因素了。于是,他便果断做出决定,要发兵去给司马睿一个教训,让其知道厉害。
公元322年的时候,王敦在武昌这个地方起兵了。他打出的旗号是要“清君侧”,宣称要诛杀刘隗和刁协二人。随后呢,便率领着好几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建康的方向杀奔而去。
司马睿着实表现得很硬气呢。在当时的局势下,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行动,下达命令让各路的兵马赶来护卫王室、救助危难。而且啊,他自己还身穿着戎装,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已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和王敦拼个你死我活,在战场上一决高下。
不过,司马睿其实也一直在为自己谋划着退路呢。当时刘隗、刁协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诛杀在建康城内的王导以及他的族人,可司马睿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直接就拒绝了呢。
话说在那时候,王敦起兵引发了一系列局势动荡。王导呢,作为相关家族之人,心里那叫一个忐忑不安,每天都带着族人前去请罪,就盼着能得到一个妥善的处理结果。而当时的司马睿呢,面对前来请罪的王导及其族人,并没有做出处罚他们的决定。不仅如此,司马睿还表现得相当低调,他对着王导说道:“茂弘(要知道这茂弘就是王导的字啦),以后的诸多事情,那可还得依靠你去处理呢。”从这话里也能看出,司马睿对王导还是有着别样的倚重之情呐。
司马睿心里十分清楚,在当时的局势下,门阀士族的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是没有门阀的支持,他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和王敦相抗衡,想要打赢王敦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且,他也明白,王导在其中的地位同样关键,王导和王敦关系紧密,要是他对王导采取什么不利的行动,那无疑是自寻死路,自己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果真是不出所料,当时坐镇在石头城的那位大将周札,他可是义兴顶级门阀的首领呢。在那样关键的时刻,他居然直接就打开城门向王敦投降了。要知道,这石头城对于建康来说那可是极为重要的防线,如此一来,建康就失去了重要的屏障,再也没有可以凭借来据守的险要之处啦。
刘隗所率领的兵马实在是太不经打了,刚一与敌军接触就全线崩溃,完全就是不堪一击的状态。而其他的门阀势力呢,他们就站在一旁看起了笑话,根本没有出手相助的意思。就连温峤这个人,他也极力去阻止太子司马绍出兵迎击敌人呢,他这么做就是担心太子要是出击的话,很可能会白白去送死。
在那样的一种局势之下,司马睿心里满是失望之情。随后,他默默地自己动手脱下了那身象征着征战的戎装,接着便对外宣布投降了。而且呢,他还赶忙吩咐刘隗、刁协,让他们赶紧逃离此地,去自己想办法谋求生存之路。
可以这样说,王敦在这场争斗当中取得了胜利,不过确切来讲,应当是门阀势力获得了胜利。司马睿原本有着重振皇权的打算,试图让皇权再次得以稳固并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可最终呢,他的这个企图并没有能够实现,而是以失败画上了句号。
话说王敦当时驻军在石头城,有意思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踏入建康城一步呢。而且啊,就连当时身为皇帝的司马睿,他都全然不放在眼里,甚至都懒得去和司马睿见上那么一面,就这么公然地无视皇帝的存在。
司马睿对王敦进行了加官进爵的举动,可王敦呢,对于这些赏赐一概不接受。司马睿心里就琢磨开了,他觉得王敦是不是有当皇帝的心思。于是呢,司马睿就特地派了使者过去,想要试探试探王敦,看看他到底是怎么个想法。
司马睿说道:“将军啊,倘若您心中对晋室怀有感激之情,那可称得上是忠义之士。要是并非如此的话,那就请让我回到原来的状态,继续去当我的王爷吧。”
这其中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王敦要是想当皇帝,那就该早点明说嘛。想当初呢,可是王敦他们兄弟选的我司马睿来当这个皇帝,可如今呢,闹成这样,我也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啦,就感觉挺无奈的。
王敦给出的回复那可是相当霸气,他直言说道:“这当皇帝的事儿啊,可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同样的,也不是谁想不当就可以不当的,你可没那个决定权,说了根本不算数呢。”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王敦其实并没有想要当皇帝的这种念头呢。他心里所想的,仅仅是要给司马睿一个教训罢了,并没有更为深层次的谋夺皇位之类的想法哦。
司马睿按情况来说是不能被废掉的,在这种情形之下,王敦就动了另外的心思,他琢磨着要把太子给废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主要是因为太子司马绍可不一般,他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特质,那就是有着和司马懿颇为相似的气质呢,这让王敦觉得司马绍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所以才起了废太子的念头。
司马绍,他就是后来的晋明帝。在东晋时期的众多帝王当中,他可以说是唯一一位称得上文武双全的呢。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去世的时候还很年轻,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王敦发起了此次东征行动,面对这样的情况,司马睿居然做出了投降的选择。不过呢,有意思的是,他后来又坐上了战车,看样子是打算效仿曹髦,要和王敦拼个你死我活,来一场决一死战。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温峤极力阻拦司马绍做某件事,可司马绍根本就不听从温峤的阻拦呢。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温峤那是情急之下,直接拔出刀来,“唰”的一下就砍断了绳子。要知道,这绳子一断,那战车可就没办法再正常使用啦。也正是因为温峤这果断的举动,方才成功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更大的麻烦。
当时王敦做出了废太子的举动,然而这一行为并未得到众人的认可,就连王导也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要知道,在那个时期,门阀士族有着自身的考量和底线呢。他们虽说能够容忍王敦去讨伐司马睿,毕竟各方势力之间存在着诸多复杂的情况和利益纠葛。但要是涉及到废太子这件事,那可就完全不一样啦,这意味着要重新进行权力的洗牌,这是门阀士族所绝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才会一致反对王敦废太子的做法。
王敦试图废掉太子,可最终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他便转变了策略,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做法。那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他居然一下子更换了朝廷里多达一百多位的大臣,就这样把司马睿之前精心做出的人事安排全部给推翻了,就如同行使了“一票否决”权一般。面对这样的局面,司马睿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简直是欲哭无泪。
当时,王导仍旧担任丞相之职,在朝堂之上,他一如既往地对司马睿秉持着尊重的态度。然而,司马睿这边呢,却对此很不适应了。或许是在过往的相处中,发生了诸多让他内心深感压抑之事吧,总之,那种被压抑着的、类似屈辱的感觉,他实在是难以承受下去了。就这样,司马睿整天都处在一种闷闷不乐的状态之中,情绪极度低落。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这一年,司马睿便驾崩离世了。
在司马睿即将驾崩之际,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安排,那就是任命王导作为托孤大臣,将辅佐晋明帝的重任交付到了王导的手中。就这样,之前所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格局”得以延续下去。在这种格局之下,琅琊王氏的势力依然十分强悍,在当时的局势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呢。
王敦把相关事宜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之后,并没有选择进入建康城,而是径直返回了武昌。就这样过了两年,王敦又一次发起起兵之事,然而这一回可就没有上一次那么幸运啦。
话说晋明帝在当时那种局势下成功找到了能够助力自己的帮手。而且呢,士族这边也并不站在王敦那一边给予支持哦。再看看琅琊王氏内部呢,也并非是齐心一致的。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王敦在事情发展到中途的时候就因病离世了。他这一去世,剩下的那些部下很快就被平定下来了。不过呢,王导依旧稳稳地当着丞相之位,而琅琊王氏整体来说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损伤,元气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