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太武灭佛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7-28 22:06:43

北魏天赐五年(408),平城东宫充满喜庆气氛。皇孙拓跋焘的诞生给皇宫带来一片欢乐。皇孙体格健壮,相貌出众。

道武帝见到孙儿后非常喜爱,感叹道:“成吾业者必此子也。”儿时的拓跋焘,聪明伶俐,博学多艺,深得道武帝的宠爱。拓跋焘小小年纪就以太子身份监国,参政议事,共谋国家大事。

锣鼓喧天,鼓乐齐鸣,在一片欢呼声中,年仅16岁的拓跋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太武帝。

崔浩出身于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侍奉三帝,官至司徒,常侍皇帝左右,深受太武帝的信任。

听说新帝登基,道士寇谦之满怀希望带着弟子从嵩山来到平城,声称要向皇帝进献“天书”。然而,少年皇帝热衷于武力征伐,对寇谦之的这些宝贝不是十分感兴趣,多少让寇谦之受到了一些冷遇。

崔浩早年就仰慕寇谦之的道术,十分敬佩他新创的道教。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崔浩拜寇谦之为师,共同信奉道教。二人常常通宵达旦谈古论今。

为了推崇道教,崔浩郑重其事地上了一道奏折,大张旗鼓地为寇谦之鼓吹新法,并得到了太武帝的肯定。在崔浩的举荐下,寇谦之将“天书”进献给太武帝,并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五斗米道”,并入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为了适应形势,寇谦之把儒家学说、佛教经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使其更容易被北魏帝王接纳。

在寇谦之的努力下,新创的道教集合了当时先进的理念,适合当时的社会需求,而且更容易被统治者所接纳。一时间,大量皇室贵族和老百姓走进道观学习道术。

道法的推广使道教在京都平城逐渐兴盛起来,许多道士慕名而来。此时,道教与佛教同时得到了推广。

崔浩得到太武帝的重用,要从北方柔然汗国侵袭北魏说起,当时柔然汗国调遣六万铁骑突入云中,一路烧杀抢掠。

拓跋焘闻讯大怒,亲率铁骑,马不停蹄,直抵云中。时任太常卿的崔浩随军出征,为太武帝谋划克敌之计。就在此时,崔浩的才能受到了太武帝的赏识。

太武帝运筹帷幄,显示了极强的治军能力,在他的正确指挥下,北魏大军取得了节节胜利。

魏军大举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逃往漠北,并使其实力大损。北魏政权在北方的隐患得以消除,太武帝非常高兴,对崔浩更是信任有加。

太武帝对崔浩和寇谦之的信任与宠爱也是慢慢加深的,太武帝继位初期,也是遵照太祖太宗的遗训,礼敬沙门大德,推崇佛教治国。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当时在战火频仍的北方,就受到了儒士及百姓的普遍欢迎。所以,在北魏定都平城之前,佛教就有所发展。

北魏定都平城后,由于大力推崇佛教,北魏境内寺院林立,梵音阵阵,,诵经之声不绝于耳。

佛教兴盛时期,大量的编民涌入寺院,使僧人数量大增,寺院中常有前来剃度的人们。

寺院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士族们的利益,同时也影响到国家的赋税。太武帝看到这一切,心里充满忧虑。

佛教、道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治国安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尤其在京都平城,更是一派繁华的景象。

太武帝的文韬武略,使北魏社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对巩固北魏统治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太武帝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十分注重用武力拓展疆域,扩大北魏的版图。在连年的征战中,北魏大军灭夏国,取得关中。

公元436年,太武帝采纳崔浩的建议,大军一举攻破北燕,取得辽河流域。太延五年(439),魏军乘胜攻克北凉。在太武帝的统帅下,北魏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北方统一,国家强盛,太武帝对崔浩、寇谦之更加宠爱,思想上慢慢产生变化,逐渐倾向于道教新思想。

在太武帝的影响下,京都平城东南开始修建天师道场。道教逐渐发展壮大,信教群众逐渐增多。太武帝亲受符箓,并下诏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成了一名道教信徒。

公元438年3月,太武帝下诏:50岁以下的僧人都要充军服役。一些年轻的僧人被兵士们强迫拉出寺院,穿上军服。

之后,太武帝接受寇谦之的建议,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从此便以天师道为己任,开展日常的道家活动。

改年号后,太武帝每年都要备好法驾,亲至道坛接受符箓,还举行大规模的祭天活动。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下诏,全国范围内禁止大规模的佛事活动,违反者要处以极刑。

道教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得到空前发展,其思想逐渐成为北魏王朝的主流思想。公元445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拉起义旗,反叛北魏朝廷。

盖吴造反的消息马上传开,一时响应者多达十余万人,声势浩大,大有燎原之势。朝廷派兵前往镇压,不但未能取胜,反而助长了起义军的势力。

北魏大军连连失败,军情传回朝廷,太武帝听后十分愤慨,他决定率兵亲征。公元446年初,太武帝率大军经灵丘道向陕西进发。一路上旌旗飘扬,士气高涨,他身着戎装,驶于军前。

二月,太武帝率大军到达繁华的长安,看到市场繁荣、寺院林立,他还暗自庆幸自己的太平天下。

一天,太武帝来到长安草堂寺前,决定到寺中小憩,侍从们随即到寺中安排。士兵们走进僧房,突然发现僧房的角落中堆放有大批武器。

眼前的情景令大臣们目瞪口呆,不敢迟疑,急忙向太武帝禀报所见情太武帝被震怒了。遁入空门的僧人怎能私藏武器?他怀疑寺中的僧人与盖吴私通。

盛怒之下,太武帝命令把寺院中的僧人全部斩杀,没收该寺的全部财产。

在清查财产的过程中,又发现酿酒工具和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的万件物品,更可怕的是发现了藏匿妇女的密室。

崔浩上奏太武帝,历数僧人的罪过,要求悉诛天下沙门,尽毁经书佛像。天师寇谦之极力反对这种过激的做法,并与崔浩争论利害得失,但崔浩固执己见。

太武帝同意了崔浩的建议,颁诏诛杀长安的僧人,并在全国禁佛毁像。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太子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劝阻太武帝,奏折却被太武帝搁置一边。太子只能私下派快马到各地通知僧侣们避难。

因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境内的僧人们闻讯逃匿,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太武帝推行的一场大规模灭佛运动席卷全国,僧人们被迫还俗或被官兵拉去充军。

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难逃此难,大量的佛寺建筑毁于一旦,大量僧侣被迫还俗。这段历史史称“太武灭法”。

没有多久,寇谦之就在空前灭法的高潮中溘然仙逝。

崔浩亦因撰《国史》,并将《国史》刊于路石而引起鲜卑人巨大的不满,最终被杀,其族人被诛者多达百余人。

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法”事件画上了句号,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0 阅读:16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