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秦始皇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7-27 02:59:00

自春秋末期以来,在强大的奴隶起义的推动下,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已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到了战国初期和中叶,魏、楚、秦、韩、赵、齐、燕等七国已经出现过各种变法运动。

关东六国虽然不同程度地进入封建社会的阶段,但由于变法不彻底,有些奴隶主贵族乘机搞复辟。秦国却不同,自商鞅变法以后,执行法治路线,发展耕织,奖励军功,封建经济发展较快,最有条件统一中国。

这时,诸侯间的封建兼并战争仍然不断,严重地破坏生产力。广大百姓迫切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六国割据者都不愿自动放弃割据。在这种情势下,秦国只有通过封建兼并战争消灭割据的诸侯,才能实现中国的统一。

当时,韩、赵、魏等国的不少百姓都跑到秦国,从事生产或当兵。东方六国的一些新兴地主阶级人士也纷纷投奔到秦国,做客卿,为秦国谋划统一。说明当时的人心向着秦国,希望由它完成统一。

但是,各国行将灭亡的没落奴隶主集团,仍在垂死挣扎。卫国的大奴隶主、大商人吕不韦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施展政治投机的本领,混入了秦国政权内部,当了秦庄襄王的相国,被封为文信侯,得到河南洛阳十万户食邑。

庄襄王名叫异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孝文王的儿子,早先,作为“人质”留在赵国的都城邯郸。吕不韦看上了这位王孙公子,赠金送礼,百般拉拢,指望他有朝一日回秦国去继承王位,那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企图了。

那时,秦孝文王执政,王后华阳夫人权势很大,但没有儿子。吕不韦又携带大批金银珠宝到咸阳来,贿赂华阳夫人和她的弟弟阳泉君,让异人回国,并立为太子。孝文王死后,异人就被立为庄襄王。

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公元前247年便去世了,由他的儿子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继承王位。那时他才13岁,所有的政务都由他的母亲和吕不韦掌管。吕不韦号称“仲父”,实际上成了掌握秦国大权的“太上皇”。

吕不韦一心想用儒家的礼治路线,代替秦国的法治路线。他反对废分封,反对立郡县,反对统一,大搞分裂。当时,卫国已被秦国灭亡了,他却导演了一场“兴灭国”的丑剧,帮助卫国国君复了国。

吕不韦为了壮大他的复辟势力,又拉拢了一个叫嫪毒(音涝矮)的人,让他冒充宦官混进了秦国的宫廷,获得了秦始皇母亲的欢心和赏识。嫪毒被封为长信侯,在宫闱内专横跋扈。

吕不韦竭力推行一条复辟奴隶制的路线,他依仗权势,囤积居奇,重利盘剥,在他门下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劳动的奴隶多到一万人以上。嫪毒也有几千奴隶。秦国几十年来贯彻的重农抑商政策被他们破坏了。

此时,秦王政已渐渐成年,对吕、嫪的专横看不惯了。他用心读秦国的历史。秦国在150年前,地处偏僻,比较落后。但到了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却逐渐富强起来。这些史实引起了他的深思。

商鞅变法:实行发展耕织、奖励军功的农战政策;树立信赏必罚的法治制度;保护土地私有权;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国家等等。秦王政认为这些措施,对富强秦国,结束割据、分裂的局面极为有效。

当他读到秦惠王和贵戚们杀害商鞅时,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他沉思了很久,终于找到了答案:杀害商鞅,排斥法家的原来是那些“富于王室”、“威震秦国”的奴隶主旧贵族,他们要保护自己的世禄,必然要反对变革···

秦王政读到秦昭王的一段,才露出了笑容。秦昭王任用法家范雎,“强公室,杜私门”,驱逐了以魏冉为首的闹分裂、搞割据的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国才得以逐渐强大。因此,他对法家产生了信心和希望。

他马上联想到眼前的吕不韦和嫪毒,他们有食邑十万户,家僮万人,不就是“富于王室”的魏冉么?他们把持朝政,专横跋扈,不就是“威震秦国”的魏冉么?他暗暗下定决心:必须消除这两个心腹隐患。

他搜集了商鞅、韩非等法家著作,反复研读,十分赞赏。吕不韦对此非常恐慌:明年秦王就要亲政了,怎么办?他招来大批儒生,编纂了一部《吕氏春秋》,期望取代在秦国居于传统地位的法家思想,让秦王跟着他走。

《吕氏春秋》打着杂家的幌子,实质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鼓吹“德治”,宣扬儒家的“仁义”。它是一部为复辟奴隶制提供理论纲领的书。

就是这样一部鼓吹复古的《吕氏春秋》,吕不韦拿来训导秦王政,要他循“仁”顺“义”,“无为而治”,要把精力放在“求人”上,不要放在“治事”上,试图让秦王政乖乖地送出大权,由他独揽。

秦王政却针锋相对地问吕不韦道:“范雎曾经说过:‘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这是什么意思?韩非也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又是什么意思?”问得吕不韦张口结舌。

秦王政又问:“《商君书》上讲,‘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是什么意思?把‘不作而食、不战而荣’等等列为奸民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商鞅说当务之急,在于去奸?”吕不韦知道秦王政是在有意揭露他,敷衍几句就借故溜了。

秦王政知道秦国的富强,归功于法家实行的变革。他听说在他的郎官队伍中有个李斯,曾在著名的法家人物荀况那里学习过,就亲自召见他,征求施政意见。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为了实现他的法家政治方略,来到了秦国。他对秦王说:“成大事业的人,要利用一切可乘之机立即给敌人以打击,坐等着人家自行灭亡的人是要错过机会的。”他顿了一下,秦王要他继续说下去。

李斯接着说:“现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七国中要算秦国最强了。以大王的贤能,足以扫灭诸侯,统一天下,这是个万载难逢的机会呀!可不能错过啊。”秦王政被深深打动了,把他留在身边,共同商议统一大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岁了。按秦国制度,要举行“冠礼”,亲自主持政务。4月,他从咸阳来到旧都雍,举行了加冕礼。加冕礼上,吕不韦和嫪毒一接触到秦王政严峻的目光时,手心里都捏着一把冷汗。

秦王政回到蕲(音其)年宫休息时,有两个厌恶嫪毒的侍臣向秦王告发,讲他不是宦官,在宫闱内淫乱暴虐,培植死党,图谋不轨。秦王政听了,打算回咸阳后再办他的罪。

第二天晚上,秦王政和李斯正在谈论加强“法治”的时候,突然从咸阳赶来一骑军使,向秦王政报告,说长信侯嫪毒发动叛乱。他盗用御玺,调集军队,正在策划向蕲年宫进发。

秦王政已防到这一着,沉着地命令昌平君、昌文君带领军队出城反击。原来,嫪毒在宫廷里的死党已向他通风报信,说是有人告发他了,因此急忙发动叛乱,企图在秦王政刚掌权时杀害他。

两军在咸阳城外交战。嫪毒拼凑的军队没有斗志,交锋不久就溃散了。嫪毒和他的死党二十多人都被处死,他的党羽四千多被革职削爵,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去。

秦王政回到咸阳,吕不韦推病不敢出来迎接。秦王政派人调查他的阴谋活动。第二年查清了,秦王政宣布吕不韦和嫪毒的叛乱有牵连,罢免了他的相国职务,命令他出居到食邑河南洛阳去。

这个靠搞政治投机起家的大奴隶主,像条丧家狗似的溜回洛阳去了,但他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他表面上闲居宅邸,背地里却继续和奴隶主旧贵族勾搭,还想伺机蠢动,卷土重来。

秦王政写了封信给他,严厉谴责道:“你有什么功劳,竟能得到食邑十万户?你凭什么亲眷,竟敢号称‘仲父’?你给我赶快滚到蜀郡去吧!”吕不韦看了,脸色惨白,手不停地颤抖,他咽下一杯鸩酒,畏罪自杀了。

秦王政把吕不韦全家男女老小籍没入官家为奴隶,并对吕不韦的门客分别作了处理,又下了一道命令:“以后谁再敢像嫪毒、吕不韦那样专横,一律按照此例,籍没他的全家为奴隶!”

在吕不韦被免相那年,魏国大梁有一个名叫缭的人,听说秦王政很有作为,就来到了咸阳。他是李悝(音亏)一派的法家,精通兵法,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很有研究。秦王政很快接见了他。

他向秦王建议说:“秦国的国力这样强盛,完全有条件统一六国,把它们的土地置为秦国的郡县。当务之急,是要防止六国‘合纵’起来对付秦国。”秦王政听了非常高兴。

秦王政先后镇压了吕、嫪集团,巩固了秦国地主阶级政权,为统一六国扫除了障碍。同时,他任用“客卿”,提拔李斯为长史(主管文书的长官),缭为国尉(最高军事长官),积极推行法家政策。有些宗室贵族极为恐慌。

正在这当儿,秦国逮捕了一名韩国间谍。这人叫郑国,是个水利工程人员。他怂恿秦国修筑一条渠道,这样将耗去大量人力物力,无暇发兵统一六国。因此,那些宗室贵族以肃清六国间谋为名,请求秦王下令逐客。

秦王政一时没看出他们的花招,便下了一道逐客令:凡不是秦国人出身的“客卿”都要一律驱逐出去。那位新提拔的李斯也不得不离开了咸阳,但他考虑再三,觉得这是有人耍弄的一个政治阴谋。

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列举“客卿”立功的事实:秦孝公任用卫人商鞅,秦昭王任用魏人范雎,才逐渐使秦国富强起来。并要求取消不问情况、不是秦国人出身的一律赶走的办法。他托人把奏章送给秦王政。

秦王政看了《谏逐客书》,秦国使用“客卿”因而富强的大量事实,使他立刻警觉起来,频频点头。书上又指出:如果不加区别地赶走外来的人,让他们去给别国出力,那就等于“借兵给寇仇,送粮给盗贼”,帮助了敌人。他读后一下子猛省了。

秦王政立即撤销了逐客令,亲自审讯韩国间谍郑国。郑国供认了来秦的目的以后,说:“这个计谋,只能延长韩王的几年寿命。但是,如果把这条渠道修成功了,对秦国世世代代都有好处。”

原来,郑国设计的这条渠道,从泾水到洛水,要打通仲山和北山,全长三百余里,工程虽然浩大,但可以灌溉负责农田四百多万亩。秦王政因为被《谏逐客书》打动了,就命令郑国把这条渠道修筑完成。

渠道完工后,老百姓引注淤泥浊水来灌溉盐碱地,使关中一带成为富饶的农产区,每年每亩能打粮食一钟(六斛四斗)。秦国由此更加富强,为统一六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久,被逐的客卿陆续回到了咸阳。秦王政召见了李斯、尉缭,加以慰勉,并提升李斯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然后征求他们对兼并六国的意见。当时连年封建兼并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全国上下也迫切要求统一。

李斯主张对内继续贯彻奖励农战的法家政策,对外搞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尉缭又建议发动政治攻势,破坏六国诸侯联合起来反秦的“合纵”政策,在它们之间制造矛盾,并收买各国的权臣为秦国所用。

这些计划马上被秦王政采纳了。他拨了大批金子给尉缭,要尉缭派人到六国都城去进行活动。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确定以后,接着就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当时东方六国中,赵国的兵力最强。公元前236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和桓崎(音椅)、杨端和分兵进攻赵国,目的在于削弱赵军的有生力量。在这以后的两年中,秦军继续攻赵,取得胜利。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又派桓崎大举向赵国进攻。秦王政第一次亲赴河南前线督战,秦军士气很高,攻取了赵国的平阳、武城,打败了赵军,并杀死了赵将扈辄。

第二年,秦又攻赵。赵王派了将军李牧、司马尚进行反击。李牧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又善于用兵。两军在肥城附近激战。这一仗赵国获得了胜利,但伤亡也不小。秦赵之间的战争暂时停顿了下来。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了内史腾带兵进攻六国中最弱小的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把韩地建置为颍川郡,逼迫一大批没落贵族和大商人迁移到南阳去,于是韩国最先被灭亡了。

灭韩的这一年,赵国发生旱灾。公元前229年,秦王政下令大举攻赵:王翦的部队直下井陉,杨端和的部队进围赵都邯郸。由于李牧和司马尚的抵抗,秦军的攻势被遏止了。战争延续到第二年,仍然相持不下。

常重视统一六国的战争。他听说秦军在邯郸城外的攻势被遏止了,便和尉缭亲临邯郸城外,来到了王翦营中,重新研究攻赵的策略。这是秦王第二次赴前线亲自督战了。

秦王政认为李牧善于用兵,不能在军事上与之硬拼。尉缭建议:“先让王翦派人和李牧议和,然后派人去邯郸,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设法搞掉李牧,那就对我有利了。”秦王政要尉缭和王翦分头照办。

一个月以后,秦国派人到赵国内部进行分化瓦解工作成功了。赵王迁听了郭开的话杀害了李牧,撤换了司马尚。王翦和杨端和乘机发动进攻,攻占了邯郸。

赵王迁被俘虏了。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称代王。秦王政亲自到邯郸巡视。他知道那些赵国的旧贵族、大商人在国内还有一股潜在势力,下令把他们流放边远地区,贯彻他一贯执行的法家政策。

秦军已到达燕国的西边,兵临易水,将要向燕进攻。燕太子丹非常害怕,阴谋用刺客刺杀秦王政来挽救燕国的灭亡。他收买了一个叫荆轲的刺客做使者,带去燕国督亢地图和逃亡到燕国的秦将的头颅,要求朝见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一行人到达咸阳,请求侍臣通报秦王政,说:燕国敬服大王的声威,情愿举国为内臣,献出督亢地方,特地带来地图,以备验收。还声称杀了逃亡在燕的秦国败将,把他的首级也带来了。

秦王政高兴地传令接见。荆轲叫他的副使站在阶下,自己捧着地图和人头匣子走上殿去。他把那卷督亢地图慢慢打开,装腔作势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指给秦王看。

地图逐渐打开,卷在地图里的一把明晃晃的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机警地站起来。荆轲上前用左手揪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起匕首刺过去。

秦王使劲向后一转身,那只衣袖被匕首斩断了。荆轲紧紧追上去。台阶下的武士,照秦国的规矩没有命令是不准上去的,秦王身边的一个医生非常机智,立刻卸下药箱朝荆轲砸去。

就利用这眨眼工夫,秦王拔出佩剑对准荆轲砍下去,把荆轲的一条腿砍断了。荆轲立刻跌倒在铜柱旁边。他知道只有死路一条了,狠命地把匕首对准秦王掷过去。

秦王连忙一闪,匕首从他耳旁擦过。紧跟着秦王一连砍了荆轲七八剑,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个站在台阶下的荆轲副使也被武士们砍死。

燕国的阴谋就此失败了。秦王派大将王翦、辛胜大举攻燕。到了第二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又派出增援部队。燕军接连失利,燕王喜逃到辽东郡,后来只好杀了太子丹求和,乞求苟延残喘。

捷报传到咸阳,秦王询问尉缭,下一步作何打算。尉缭说:“燕王喜逃窜辽东,好比冬天的苍蝇,活不长了。现在天寒地冻,将士们久战在外,够辛苦的,不如撤回休整再说。”秦王就把北征的军队撤了。

隔了几个月,楚国内乱,秦王政打算乘机攻楚。大将王翦主张用60万人,而将军李信低估了楚国的力量,认为只需要用20万就行了。秦王没有采纳王翦的意见,派了李信和蒙武带了20万大军攻楚。

李信和蒙武出发后,分两路进兵:一路攻平舆,一路攻寝邱,约定在城父会师。楚国派大将项燕前来应战。项燕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便向秦的南郡进攻,使得李信不得不抽调大军来救南郡,结果项燕击败了秦军。

李信的军队退到城父和蒙武的军队会合,楚军乘胜连夜追击,攻破了秦军两个壁垒,杀死了7个都尉,秦军大败。这是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所遭受的最大一次挫折。不过,另一路王贲指挥的秦军却攻灭了魏国。

秦王政撤了李信的职,亲自来到王翦家,要他挂帅出马。王翦仍然坚持非60万人不可。秦王说:“从前打仗,不过几万人,最近战争的规模扩大了,顶多三四十万人马,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么庞大的军队?”

王翦说:“以前诸侯混战,只是抢劫掳掠。现在不同了。兼并六国,就要占领地方,占领了又得派兵驻扎,何况楚国地广人多,军队也不少。我们去60万人马,还怕不太够哩。”秦王被说服了,决心照他的主张办。

当天,秦王用自己的马车,把王翦接回咸阳,拜他为大将,交给他60万大军,仍旧派蒙武为副将。出兵那天,秦王又亲自送到灞上,摆酒饯行。

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带了60万大军向楚国进发。秦军旗开得胜,攻取了陈县以南到平舆之间的大片土地。楚王派项燕、景骐各领20万兵马前来抵挡。

秦王政第三次亲临前线督战。他先让秦军筑垒固守,以避开楚军的锐气,三个月之后,秦军发动突然袭击,打得楚军全线崩溃。项燕战死,景骐自杀,楚王负刍也被俘虏了。秦王便把楚国地方分为三个郡。

公元前222年,秦王派王翦的儿子王贲领兵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灭了燕国。而后回师进攻代郡,活捉了代王嘉,于是赵国全部灭亡。

公元前221年,王贲大军从燕南下,进攻齐国。齐国的军民都渴望统一,没作抵抗。秦军进占临淄,俘虏了齐王建,灭了齐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为止,前后花了10年时间,秦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王政顺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实现了统一的远大理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他在朝会上让大臣们讨论国家元首的称号。最后,他决定改称“始皇帝”,并要一代代传下去。

就在这次朝会上,爆发了关于建立郡县制还是恢复分封制的争论。丞相王绾(音宛)首先站出来说:“现在诸侯刚被灭,燕、齐、楚都比较远,请分封皇上的儿子到那里去做诸侯,不然是镇压不住的。”

秦始皇眉头一皱,立刻想起法家韩非的话:“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王绾要恢复分封制,那就是反对“要在中央”,要搞割据,搞倒退。当时,他没有表态,要大臣们辩论。有两个博士却赞成王绾的主张。

话音未了,廷尉李斯立刻驳斥他们:“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为王,后来像仇人一样相互残杀。现在统一海内,建立郡县,可用赋税收入赏赐皇子功臣,这样才能统一全国,永享太平。分封诸侯是倒退,这是完全错误的。

秦始皇支持李斯的主张说:“过去战争不断,就是因为诸侯王作怪。再搞分封,又要回到过去各国混战的局面,再想天下安宁就困难了。”他决定废除分封制,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守、县令由中央直接委任。

与此同时,秦始皇和李斯、尉缭研究后改革了中央官制,采用“三公九卿”制,由皇帝选择有才能有功劳的人做公卿,分掌行政、军事、司法、财政等事,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规模。

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防止旧贵族奴隶主的复辟,秦始皇下令决川防,平险阻,拆毁原来列国间的堡垒、关塞,把全国12万户奴隶主旧贵族从各地迁移到咸阳来,以便监视,有效地打击了复辟势力。

统一以前,各国的货币、度量衡极为混乱,换算困难,奴隶主大商人就乘机进行捣乱,操纵价格。秦始皇决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这对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打击复辟势力,起着重要作用。

秦始皇又统一了法律和文字。命令李斯等人用规范的小篆编写了儿童识字课本,同时采用了民间流行的隶书。这种做法直接有助于统一全国法令,传递公文,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保存、交流和传播文化。

公元前220年,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直通东方和南方的边远地区。以后又修筑通向北方地区的“直道”,打通南岭的“新道”。驰道筑成后,有利于全国政令畅通、物资交流和军队调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但是斗争仍然是激烈的,失败了的奴隶主贵族继续在各地捣乱破坏。公元前218年,当秦始皇东巡到博浪沙的时候,有个躲在草丛中的刺客突然冲上驰道,掷出了一个大铁锥。

行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只铁锥误中了随从的副车。秦始皇下令在附近各地搜查,但没有抓到行凶的刺客。这个刺客是韩国一个旧贵族指使的。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要地主和有田农民陈报拥有土地的实数,只要按亩纳税,就可以取得土地的所有权,从而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合法化。

秦始皇进一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把十几万户人家迁到琅邪、丽邑、北河、榆中等地多人少的地区,用赐爵、免役的办法鼓励开荒,有力地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秦始皇为了直接了解各地情况,防止奴隶主贵族的复辟,促使新法制的贯彻,先后五次巡视全国。每到重要地点,就派人刻石铭志,宣扬秦国统一中国的功绩,鼓吹新制度的优越性,否定各国旧贵族“法先王”、搞割据的倒退主张。

为了继续进行边疆地区的统一战争,就要增加兵源,但也不能妨害农业生产,秦始皇就下令征发有罪的官吏、商人、赘婿(典身给富家的女婿,带有奴隶性质)等当兵,派他们去远征或戍边。

经过几年充分准备,秦始皇派出五路大军,进军岭南,相继统一了两广地区,分置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并把内地百姓大量迁移到那儿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原和两广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在统一岭南的过程中,开凿了一条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北),要在高山峻岭当中打开一个通道,使湘水和漓水连接起来,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工程量很大。数以万计的百姓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劳作,终于开凿成功。

那时,我国北方境内的匈奴族还处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之下。匈奴的奴隶主贵族经常向黄河流域中原地带进攻。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上戍边,击退他们的侵扰。在沿黄河一带建立了34个县,修筑了工事。

为了防止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秦始皇下令动员军民修建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华里以上。这就是名闻世界的万里长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秦始皇顺应历史趋势,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庆祝南北两地的胜利,他在咸阳宫里宴飨群臣。

酒过三巡以后,大臣周青臣说:“从前秦地不过千里,疆土狭窄,今天靠陛下的圣明武威,平定海内,统一中国,使分裂的诸侯国变成统一的郡县,消除了战乱祸害。皇帝陛下功德无量!”

博士淳于越却跳了出来,反驳说:“当年商、周王位之能相传千年,就在于实行了分封诸侯的制度。今天陛下虽然统一海内,而子弟却为匹夫,一旦臣属起来造反,有谁来捍卫朝廷?行事不学古代而能长久的,从未听说过···”

秦始皇紧锁眉头,没有作声。李斯驳斥淳于越说:“五帝不相重复,三代不相因袭。历代的统治方式因时而异。今天陛下创统一之大业,建万世之奇功,哪里是你们这批无知的儒生所能理解的!”

他厉声责问淳于越:“你所说的三代之事,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当年诸侯争战,儒生们到处招摇撞骗,沽名钓誉,已属可耻。现在天下一统,法令划一,你们却仍然在以古非今,欺世惑众,究竟是何用心?”问得淳于越哑口无言。

宴会散了,淳于越虽然溜了,但是鼓吹复古的势力仍旧不小,燕人卢生和韩人侯生就是两个代表人物。他们对秦始皇不用博士、重用法家非常不满,经常在背后诽谤:“博士虽有70人,只是备而不用,丞相大臣都只奉命办事。

他们一面诽谤秦始皇重用法家,大胆革新,另一方面又利用可以出入宫廷的机会,经常接近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对他讲“仁义”,吹“礼治”、“法先王”,把复古的希望寄托在扶苏身上。

还有一些儒生以讲“私学”为名,实质上把古代奴隶主贵族编写的《诗》、《书》、《礼》、《春秋》作为理论根据,用来反对当时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法令、制度,试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

李斯看出了斗争的严重性,就揭露那些儒生诽谤新制度的活动,并建议:除皇家图书馆藏书外,焚毁《秦纪》以外的各国史书;凡敢以儒家诗书造谣惑众者,处以死刑;是古非今的灭族;要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为了销毁以古非今的理论根据,加强地主阶级的专政,当机立断,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并明确指出:讲医药和种树等书不在焚烧之内。焚书令一下,各地都挖了焚书坑。

大批儒家著作,一齐被投入火中。焚书坑边,白天浓烟蔽日,黑夜火光冲天。老百姓有远道赶来咸阳看热闹的,也有帮着检查诗书的。场面十分壮观。

这一措施在儒生中引起一片惊慌。魏国的旧贵族陈余赶忙向孔丘的八世孙孔鲋通风报信。孔鲋慌忙将《论语》、《春秋》等儒家经籍密藏在墙壁的夹层里,打算暂避风向。

在秦始皇身边的卢生、侯生吓破了胆,他们散布流言,说秦始皇“贪于权势”,“刚愎自用”。他们预感到末日将临,便仓皇逃出咸阳,准备在外地积蓄力量,伺机复辟。

秦始皇得知侯生、卢生逃跑的消息,十分震怒,派人审讯在咸阳的儒生,严加追查。公元前212年,他下令在咸阳把其中搞复辟的上百个儒生实施镇压。

行刑那天正午,甲士们押着众儒生走向刑场。刑场附近挤满了围观的老百姓。有个青年农民低声对身旁的同伴说:“你看,那最前面的一个,俺爹过去就是他的家僮。这家伙对奴隶可狠啦!”

有个穿破袄的老人说:“这班家伙,吃油穿绸,还想倒退到西周那个社会去,要我们再当奴隶,真该死!”正当人们纷纷指责的时候,一阵咚咚鼓响,行刑开始了。这些希望复古倒退的儒生都被一一斩首示众。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不理解他父亲采取的这些措施,便忍不住劝谏说:“父皇,儒家们诵法孔子,父皇对他们一律处以重刑,恐怕天下要从此不安啊!”

秦始皇瞪着他的儿子,问道:“你知道我们秦国是从哪一代富强起来的?”扶苏嗫嚅地说:“从孝公开始。”“那是谁的功劳?”“商鞅变法。”“他是怎么死的?”“车裂。”“他们为什么要杀害他呢?”扶苏支支吾吾,答不出来了。

秦始皇教训他:商鞅要变法,要革新,一伙旧贵族要倒退,要复辟,这是势不两立的。今天仍然如此,这些儒生以古非今,颠覆朝廷,不处死则天下不太平···扶苏渐渐领悟过来。秦始皇派他北上去担任蒙恬的监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50岁了。他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1治,作了第五次出巡,他首先到云梦泽,后到钱塘,再登会稽山,树立刻石,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新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北上时,正值炎夏,秦始皇突然中暑,病死在沙丘平台。综观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崇法反儒,勇于革新,统一中国,厚今薄古,不愧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

在秦始皇所处的时代,革新和守旧、进步同倒退之间的争论表现得非常尖锐。秦始皇统一六国,代表了处于上升阶段的封建势力的利益,他用暴力摧垮了旧的奴隶制经济,巩固了新兴的中央集权。

对于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过,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肯定他的功绩的同时,并指出他的历史局限。借古喻今,我们只有客观地审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才能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

0 阅读:0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