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场变成美食街,餐饮店独自欢喜

未来商业观察 2022-08-12 10:26:52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商场只剩下了美食店。

每逢饭点,北京合生麒麟新天地里的餐馆都会迎来众多食客,与身着黄色衣服的外卖员一起,焦急地等到美食。而其他种类的门店,则大都冷冷清清。

餐饮成为商场的引流神器,尤其是疫情爆发之后。很多商场,餐饮门店已占据了一半以上的面积。因此,“商场将会变成美食街”的言论越演越烈。

虽然,商场的经营者们在极力反对这个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商场内散出的美食香气,日益浓郁。

一半以上是餐饮

北京合生麒麟新天地东门,一面铁栅栏竖立中央,隔离进、出人群。门口,蓝色招牌上写着“测温登记处”,身着蓝黑制服的保安,带着审视的目光盯着往来的顾客。

疫情爆发后,麒麟新天地的客流量明显减少,但不变的是,中午和夜晚仍是商厦最为热闹的时段,因为这是饭点。

美食的香气顺着餐厅门窗的缝隙飘出,不断诱惑人们的味蕾,牵绊人们的脚步。

有人说,“餐饮行业已成为各大购物中心的引流神器。”

对麒麟新天地而言,这句话没有错。

合生麒麟新天地位于阜通西大街与望京街交汇处,毗邻望京SOHO。商场内除了餐饮,还有健身房、游戏厅、电影院、牙医院、超市、书店等商铺。

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超市,其他类型的商铺客流量照比餐饮相差许多。

中午时分,商场B1餐饮片区热闹非凡,裹着酱汁的日本烤串、鲜榨的果汁、冒着热气的牛肉盖饭、裹着锡纸的花蛤粉丝。每一盘菜品摆在餐桌上后,都能看到顾客们满意的笑容。

而在B1另一侧,几个穿着清凉夏装的女孩正在无聊闲逛,海马体照相馆正在装修,电子烟店主在玩着手机,健身房因疫情紧锁大门。

商厦一层、二层大部分商铺都在经营着餐饮。顾客走进商场,鼻腔里满是食物的烟火味。

串店、酒吧、火锅店、饺子馆、汉堡王等商铺,人流量居高不下。餐饮门店的强势,让商场变得越来越食堂化。

麒麟新天地内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目前,合生麒麟新天地6成商家是餐饮,B1一半商家都是快餐,这是2019年整改后的效果,目的就是吸引附近的工作的白领。”

类似的情况在各地不断上演,根据大众点评的最新数据,北京朝阳大悦城的餐厅、饮品店就有179家。

在长春、在杭州、在长沙,每日前来吃饭打卡的年轻人成为了当地众多商场的主力军。

商场的妥协

餐饮占据了商场一半门店。在过去,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过去,大多数的商场的餐饮门店占比都要低于两成,且位置多在商场顶层。因为底层要给车库和超市,一层要给珠宝和美妆,中间要给服饰和电子产品,只有顶层的位置,才会留给电影院和餐饮。

当时,餐饮对商场的作用并不突出,人们去商场的主要目是购物,餐饮仅仅是普通服务项目的一种。

然而,这也不意味着,商场不重视餐饮。

2007年,北京的西单大悦城开张,11层的购物中心,3层留给了餐饮。

很多人质疑西单大悦城餐厅过多,拉低了购物中心的调性,挤压了大悦城的利润。

西单大悦城的餐饮招商负责人刘冰也表示:“餐饮商户给的租金比较低,占用面积大、租期长,装潢、设备、人员成本又高,从利润角度看,很不划算。”

令人意外的是,当西单大悦城开业后,商场餐饮的收入远远超出经营者们的预料,占地面积不大的DQ冰淇淋店,单日卖出2000多份冰淇淋,营业额接近3万元。

餐饮和商场的关系变得微妙:餐饮进入商场后,可以获得更多稳定客流,为品牌背书,提升品牌形象;商场通过餐饮吸引更多顾客、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创造更多消费机会。

同时,餐饮在商场不得不面对高昂的租金,商场对餐饮门店做出的各种规则要求。

餐饮和商场相互依存,又在不停博弈。

2010年,双方的博弈开始向餐饮倾斜,原因是互联网购物普及,电商平台全面崛起,实体零售业式微。

2015年,龙商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餐饮业态占比购物中心的三分之一,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常态。

餐饮门店在商场的占比越来越重。

近期,杭州国大城市广场举行了5周年庆,商场B2、7、8、9主营餐饮美食的楼层异常火爆,“餐饮门店在商场的占比已经超30%。”相关负责人表示。

商场对餐饮做出了妥协。每逢周末节假日,顾客都会在餐饮门店前排起长龙,而珠宝、服装等门店则冷冷清清。

虽然,很多商场经营者并不赞同商场变为美食街的说法,但是对于餐饮的作用,他们越发看重,餐饮门店占商场的比例也越来越多。

美食香气愈发浓郁

2021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一次演讲中提出“购物中心消亡论”,引发业内热议。

吴晓波认为,大部分购物中心业态传统,无法适应新消费趋势,另一方面,国内购物中心数量已经趋于饱和,但却仍在增加,导致各商场人流逐渐稀释。

吴晓波的说法得到了数据回应。据赢商网与旗下中城商业研究院统计数据,疫情期间,全国典型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空铺面积/总铺位面积)为21.10%,已经超过行业公认空铺率警戒线的20%。

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爆发,更是加速了商场危机的爆发。

消费者在疫情中,开始进一步“线上化”。从买菜到娱乐,商场的客流肉眼可见地下滑,线下的消费需求,仅剩聚餐与社交。

王先生是合生麒麟新天地市场部的一员,今年38岁。最近一段时间内,他经常端坐在商厦东门进出口,身前摆着木桌,放着纸抽、塑料盘子、儿童玩具等礼品,向人群吆喝,“入群,入群可以免费领礼品。”

王先生迎着北京的酷热,在商厦门口招新入群,试图用笨拙的方式增加合生麒麟新天地的客流量。

“今年客流量减少了很多,疫情前每天在4万人次以上,今年每天2万、3万。”王先生苦笑道。

因商场客流量减少,很多传统商场运营者开始增加餐饮门店比例,并开起直播带货或者网上运营的互联网模式。

燕莎友谊商城位于北京朝阳区,从去年9月入驻抖音,开设了“燕莎友谊商城”账号,实施了每周一次的直播带货行动。

“燕莎友谊商城”开播3个月后,单场直播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元,月销售额能稳定在千万元以上。

“直播单日的成交额,甚至超过当天商场实体店业绩,对线下商城经营有很大的帮助。”燕莎友谊商城直播负责人说。

杭州武林商圈的嘉里中心则加大了对餐饮门店的重视。商场内的餐饮主要集中在1楼、3楼、4楼和5楼,其余楼层也有餐饮。

在嘉里中心263个门店,81家是美食餐饮,门店占比在三分之一左右。

嘉里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虽然不认同“商场成为食堂”的说法,但是对于餐饮,他给出了“相辅相成”的答案。

然而,电商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商场的经营模式,疫情则加快了传统商场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餐饮行业受益,成为了商场的“引流神器”,百货则日渐消退,甚至消失。

即便如此,我们不必为逝去的商场惋惜。当大环境发生变化,小模式必将快速转变,拥抱美食并并没有减少消费者们到商场购物的乐趣。

北京的夜驱走燥热,传统商场里客流不断,美食的香气弥漫空中,且愈发浓郁。

0 阅读:64

未来商业观察

简介:当下的一切都是未来预演